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大藏经总目提要·论藏

書城自編碼: 345130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陈士强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594078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8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算法图解(第2版)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科学的奇幻之旅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編輯推薦:
作为一部工具类著作,本书内容丰富详实,语言表述准确合理,可读性强,使用方便。在体例上遵循大藏经总目提要丛书统一规范,在解说时力求简明扼要,前后照应,并于关键之处予以详细考释,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內容簡介:
此藏为小乘论藏、大乘论藏的解说。全书分为五大部,依次为《小乘阿毗达磨部》《小乘集传部》《大乘中观部》《大乘瑜伽部》《大乘集传部》,共收录佛典二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一卷。这些典籍综罗小乘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大众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经部等部派撰作的各种阿毗达磨论书;大乘中观派、瑜伽行派撰作的各种释经论、集义论;西域和东土佛教学者撰作的各类佛教集传。内容叙及:小乘佛教的主要教理世间说、蕴处界说、五位七十五法说、缘起说、业说、烦恼说、四谛说、禅定说、道位说;大乘中观派的主要教理六波罗蜜说、十地说、十八空说、八不中道说、二谛说;瑜伽行派的主要教理十七地说、八识说、三自性说、三无性说、唯识五位说、五位百法说、如来藏说、因明说等。
關於作者:
陈士强,1949年生,1982年获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佛教哲学)硕士学位。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主要著作有:《佛典精解》、《大藏经总目提要经藏》、《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大藏经总目提要律藏》、《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副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霠奛睥》(主编)等。
目錄
一、 小乘阿毗达磨部
总叙3
第一门早期说一切有部论书59
第一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59
第二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84
第三品北宋法护等译《施设论》七卷110
第四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116
第五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附: 刘宋求那跋陀罗等译《众事分阿毗昙论》
十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阿毗昙五法行经》一卷
唐法成译《萨婆多宗五事论》一卷
唐玄奘译《五事毗婆沙论》二卷121
第六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171
第七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
附: 苻秦僧伽提婆等译《阿毗昙八犍度论》
三十卷177
第八品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十卷234
第九品魏吴失译《阿毗昙甘露味论》二卷243
第二门中期说一切有部论书265
第一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附: 苻秦僧伽跋澄译《鞞婆沙论》十四卷
北凉浮陀跋摩等译《阿毗昙毗婆沙论》
六十卷265
第二品东晋僧伽提婆等译《阿毗昙心论》四卷
附: 北齐那连提耶舍译《阿毗昙心论经》六卷
刘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毗昙心论》
十一卷358
第三品唐玄奘译《入阿毗达磨论》二卷403
第三门后期说一切有部论书417
第一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
附: 陈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
唐失译《俱舍论实义疏》六卷417
第二品唐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
附: 唐玄奘译《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
493
第四门其他佛教部派论书512
第一品上座部论书: 姚秦昙摩耶舍等译《舍利弗
阿毗昙论》三十卷
附: 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十三卷
东晋失译《那先比丘经》二卷512
第二品大众部论书: 后汉失译《分别功德论》
五卷553
第三品犊子部论书: 陈真谛译《立世阿毗昙论》
十卷558
第四品贤胄部论书: 东晋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三卷
附: 苻秦鸠摩罗佛提等译《四阿含暮抄解》二卷
569
第五品正量部论书: 三秦失译《三弥底部论》三卷
附: 北宋日称等译《诸法集要经》十卷
北宋日称等译《十不善业道经》一卷582
第六品经部论书: 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十六卷
附: 陈真谛译《四谛论》四卷596
二、 小乘集传部
总叙3
第一门西域小乘集传16
第一品传记类: 苻秦僧伽跋澄译《僧伽罗刹所集经》
三卷16
第二品传记类: 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七卷
附: 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十卷
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一卷20
第三品部派史类: 唐玄奘译《异部宗轮论》一卷
附: 三秦失译《十八部论》一卷
陈真谛译《部执异论》一卷32
第四品譬喻类: 孙吴维祇难等译《法句经》二卷
附: 西晋法炬等译《法句譬喻经》四卷
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三十卷
北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四卷52
第五品譬喻类: 东晋失译《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一卷87
第六品譬喻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
十五卷89
第七品譬喻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杂譬喻经》
一卷104
第八品譬喻类: 萧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四卷107
第九品本生类: 孙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三卷114
第十品禅法类: 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七卷
附: 后汉安世高译《道地经》一卷118
第十一品禅法类: 后汉支曜译《小道地经》一卷128
第十二品禅法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禅法要解》二卷
附: 后汉失译《禅要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菩萨呵色欲法经》
一卷130
第十三品禅法类: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
禅经》二卷136
第十四品修道类: 三秦失译《辟支佛因缘论》
二卷148
第十五品修道类: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品学法经》
一卷150
第十六品解经类: 后汉安玄等译《阿含口解十二
因缘经》一卷151
第十七品业道类: 刘宋僧伽跋摩译《分别业报略经》
一卷
附: 北宋施护译《六道伽陀经》一卷
北宋日称等译《六趣轮回经》一卷155
第十八品法住类: 刘宋慧简译《请宾头卢法》一卷
附: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宾头卢突罗阇
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一卷
西晋失译《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
尽偈百二十章》一卷
刘宋失译《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一卷
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
法住记》一卷159
第十九品赞颂类: 北宋天息灾译《贤圣集伽陀
一百颂》一卷
附: 北宋天息灾译《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
一卷
北宋法贤译《犍稚梵赞》一卷168
第二门东土小乘论疏174
第一品注疏类: 唐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174
第二品注疏类: 唐普光《俱舍论记》三十卷
附: 唐普光《俱舍论法宗原》一卷183
第三品注疏类: 唐神泰《俱舍论疏》二十卷210
第四品注疏类: 唐法宝《俱舍论疏》三十卷214
第五品注疏类: 唐圆晖《俱舍论颂疏论本》三十卷
附: 唐慧晖《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三卷
唐遁麟《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222
第六品通论类: 元沙啰巴译《彰所知论》二卷237

三、 大乘中观部
总叙249
第一门中观派释经论276
第一品般若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一百卷276
第二品华严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
十七卷364
第二门中观派集义论393
第一品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四卷
附: 北魏般若流支译《顺中论》二卷
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
北宋惟净等译《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
393
第二品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二门论》一卷443
第三品陈真谛译《宝行王正论》一卷
附: 刘宋求那跋摩译《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
说法要偈》一卷
刘宋僧伽跋摩译《劝发诸王要偈》一卷
唐义净译《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449
第四品北魏般若流支译《一输卢迦论》一卷459
第五品隋达摩笈多译《菩提资粮论》六卷460
第六品北宋施护译《大乘破有论》一卷470
第七品北宋施护译《六十颂如理论》一卷
附: 北宋施护译《大乘二十颂论》一卷
北宋施护译《赞法界颂》一卷
北宋施护译《广大发愿颂》一卷472
第八品北宋施护译《菩提心离相论》一卷478
第九品北宋日称等译《福盖正行所集经》十二卷479
第十品姚秦鸠摩罗什译《百论》二卷
附: 北魏菩提流支译《百字论》一卷
唐玄奘译《广百论本》一卷
唐玄奘译《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481
第十一品北魏菩提流支译《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
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
附: 北魏菩提流支译《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
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507
第十二品北凉道泰译《大丈夫论》二卷513
第十三品北凉道泰译《入大乘论》二卷520
第十四品北宋法护等译《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十五卷
附: 北宋法护等译《大乘宝要义论》十卷
北宋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四卷525
第十五品北宋施护译《广释菩提心论》四卷
附: 北宋法天译《菩提心观释》一卷543
第三门大乘中观派因明论550
第一品北魏吉迦夜等译《方便心论》一卷550
第二品北魏毗目智仙等译《回诤论》一卷560
第三品唐玄奘译《大乘掌珍论》二卷563
四、 大乘瑜伽部
总叙569
第一门瑜伽行派释经论610
第一品般若类: 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三卷610
第二品般若类: 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论》三卷
附: 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
经论释》三卷
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
经论颂》一卷620
第三品般若类: 唐地婆诃罗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628
第四品般若类: 北宋施护等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
圆集要义释论》四卷
附: 北宋施护等译《佛母般若波罗蜜多
圆集要义论》一卷634
第五品般若类: 北宋法护等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
九颂精义论》二卷641
第六品华严类: 北魏菩提流支等译《十地经论》
十二卷643
第七品法华类: 北魏菩提流支等译《妙法莲华经
优波提舍》二卷
附: 北魏勒那摩提等译《妙法莲华经
论优波提舍》一卷660
第八品宝积类: 北魏菩提流支译《无量寿经优波
提舍愿生偈》一卷670
第九品宝积类: 北魏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论》
四卷675
第十品宝积类: 北魏菩提流支译《弥勒菩萨所
问经论》九卷680
第十一品大集类: 北魏毗目智仙译《宝髻经四法
优波提舍》一卷687
第十二品经集类: 北魏毗目智仙等译《转法轮经
优波提舍》一卷690
第十三品经集类: 北魏毗目智仙等译《三具足经
优波提舍》一卷693
第十四品经集类: 北魏菩提流支译《文殊师利菩萨
问菩提经论》二卷695
第十五品经集类: 北魏菩提流支译《胜思惟梵天
所问经论》四卷701
第十六品经集类: 唐玄奘译《佛地经论》七卷706
第十七品涅槃类: 北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一卷
附: 陈真谛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
718
第十八品涅槃类: 陈真谛译《遗教经论》一卷723
四、 大乘瑜伽部(续)
第二门瑜伽行派集义论3
第一品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附: 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十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
梁真谛译《决定藏论》三卷
唐玄奘译《王法正理论》一卷
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一卷3
第二品唐玄奘译《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附: 唐玄奘译《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陈真谛译《三无性论》二卷124
第三品唐玄奘译《辩中边论》三卷
附: 陈真谛译《中边分别论》二卷
唐玄奘译《辩中边论颂》一卷
陈真谛译《十八空论》一卷165
第四品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
十三卷194
第五品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
附: 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
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释)
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五卷(世亲释)
隋达摩笈多等译《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世亲释)
唐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十卷(无性释)
陈真谛译《显识论》一卷221
第六品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附: 唐玄奘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267
第七品唐义净译《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
附: 唐义净译《止观门论颂》一卷297
第八品唐玄奘译《唯识二十论》一卷
附: 北魏般若流支译《唯识论》一卷
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
唐义净译《成唯识宝生论》五卷305
第九品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十卷
附: 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一卷
陈真谛译《转识论》一卷315
第十品唐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348
第十一品唐玄奘译《大乘五蕴论》一卷
附: 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广五蕴论》一卷
355
第十二品唐玄奘译《大乘成业论》一卷
附: 北魏毗目智仙译《业成就论》一卷370
第十三品姚秦鸠摩罗什译《发菩提心经论》二卷375
第十四品北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二卷
附: 陈真谛译《佛性论》四卷
唐提云般若等译《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一卷381
第十五品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一卷
附: 陈真谛译《无相思尘论》一卷
唐义净译《观所缘论释》一卷408
第十六品唐义净译《掌中论》一卷
附: 陈真谛译《解拳论》一卷415
第十七品唐义净译《取因假设论》一卷
附: 唐义净译《观总相论颂》一卷418
第十八品北宋法天译《金刚针论》一卷420
第十九品北魏菩提流支译《十二因缘论》一卷
附: 隋达摩笈多译《缘生论》一卷
唐不空译《大乘缘生论》一卷423
第二十品唐义净译《手杖论》一卷431
第二十一品北宋施护等译《集大乘相论》二卷433
第二十二品北宋施护等译《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二卷435
第三门瑜伽行派因明论437
第一品陈真谛译《如实论》一卷437
第二品唐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附: 唐义净译《因明正理门论》一卷446
第三品唐玄奘译《因明入正理论》一卷461
五、 大乘集传部
总叙481
第一门西域大乘集传487
第一品传记类: 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五卷
附: 刘宋宝云译《佛本行经》七卷487
第二品传记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马鸣菩萨传》
一卷504
第三品传记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
一卷505
第四品传记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提婆菩萨传》
一卷507
第五品传记类: 陈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
一卷508
第六品传记类: 北魏吉迦夜等译《付法藏因缘传》
六卷510
第七品本生类: 北宋绍德等译《菩萨本生鬘论》
十六卷515
第八品禅法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
二卷520
第九品禅法类: 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略要法》
一卷529
第十品禅法类: 刘宋昙摩蜜多译《五门禅经要
用法》一卷532
第十一品起信类: 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一卷
附: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二卷
姚秦筏提摩多译《释摩诃衍论》十卷
陈真谛译《大宗地玄文本论》二十卷
537
第十二品法数类: 北宋施护译《法集名数经》
一卷577
第十三品经要类: 唐智严译《大乘修行菩萨行门
诸经要集》三卷579
第十四品杂集类: 三秦失译《无明罗刹集》三卷584
第十五品杂集类: 北宋施护译《诸教决定名义论》
一卷586
第十六品杂集类: 北宋日称等译《事师法五十颂》
一卷588
第十七品杂集类: 北宋日称等译《尼乾子问无我
义经》一卷589
第十八品佛赞类: 唐义净译《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
附: 北宋法天译《佛一百八名赞》一卷
北宋施护译《佛吉祥德赞》三卷
北宋法贤译《佛三身赞》一卷
北宋法贤译《三身梵赞》一卷
北宋法天译《七佛赞呗伽陀》一卷
北宋法贤译《八大灵塔梵赞》一卷591
第二门东土大乘通论602
第一品空宗类: 隋吉藏《三论玄义》一卷602
第二品有宗类: 隋慧远《大乘义章》二十卷613
內容試閱
自序

佛教经典源于印度,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逐渐形成的一类典籍。相传,佛在世时,就已有口诵佛经流行于世。佛入灭后,僧团为编集佛陀一代言教,用作佛弟子修行的指南,举行了结集大会,诵出了原先流传的口诵佛经,经与会者审议通过,确定为僧团统一受持的佛经文本,由此形成了佛教典籍的最初汇编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大部类。经藏,是契经(佛宣说的教法)类典籍的汇编;律藏,是戒律(佛制立的戒律条文)类典籍的汇编;论藏,是论议(佛和佛弟子对契经义理所作的解释)类典籍的汇编。原始佛教终结后,部派佛教传承了原始三藏,并在论藏中补入了本派的论书;大乘佛教兴起后,又建构了自己的经典体系,也将它称为三藏。于是,三藏有了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又称声闻藏),收录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典籍;大乘三藏(又称菩萨藏),收录大乘佛教的典籍。
东汉末年以后,大小乘佛教经典从西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由来华的译经僧翻译为汉文,传布流通,与此同时,汉地佛教人士也相续撰出了大量的佛教著作,一并流传;随着佛经数量的增多,西晋以后逐渐出现了佛经目录,专门收录各种佛经,著录译人译事,考定文本真伪,此类经录累代不绝,编制日趋周全严密,从而形成了古代佛经目录学;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兴盛,朝廷与民间以佛经目录的著录为依据,搜集与抄写各种佛经,收藏研习,蔚然成风,这些写本佛经,有些是不成系列的单行本,有些则是部类齐全的系列大丛书,这便是写本藏经;北宋以后,藏经从手抄流通转向雕版印行,从而形成了的各版汉文《大藏经》,影响遍及海内外。
汉文《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总汇,也是一部综罗历代汉译经律论(此为源)和汉撰佛教著作(此为流)的大型佛教丛书。它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博,不仅详细记载了千百年以来佛教的教理、宗派、人物、事件、礼仪、制度、节日、活动、寺塔、器物和术语,而且广泛叙及历史、哲学、文学、伦理、教育、语言、逻辑、心理、习俗、地理、天文、历算、医学、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的极为丰富的知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
然而,由于佛教经典源出于古代,是用古文传译和阐述的,绝大多数佛典既无标点,也无注释,文句艰涩,义理幽深,尤其是佛教术语特别繁异复杂,凡此种种,都给阅读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一种专门的佛学工具书,提供指导和帮助。
1983年6月,我因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感,发心以毕生之精力,撰写一部集目录、版本、提要、资料和考订于一体的《大藏经总目提要》,对汉文《大藏经》收录的千部万卷典籍作全面系统的分类详解,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做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自此以后,遂以《后汉书虞诩传》说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为座右铭,默默地开展了这一艰难的、具有重要佛教文献价值的研究项目。
《大藏经总目提要》的主要特点是,它不是某个版次的《大藏经》的提要,而是一部综括历史上刊行的各个版次的汉文《大藏经》收录典籍,整理分类而编制的提要。所收的典籍,包括《丽藏》《宋藏》《金藏》《元藏》《明藏》《嘉兴藏》《清藏》《频伽藏》《大正藏》《新纂续藏经》等历版《大藏经》,以及少数未编入藏或隶属于其他语系《大藏经》(如巴利文、藏文《大藏经》)的,具有特殊学术价值的佛经单行本。全书分为《经藏》《律藏》《论藏》《文史藏》四大藏,各藏内部又按部(大部)、门(相当于章)、品(相当于节)、类(子类)、附(附出)逐级分类,以便查阅。
《大藏经总目提要》也不是佛典的简短解题或词条式说明,而是佛典全方位的信息和内容精要的撰述。它对每一部典籍的解说,大致包括: 经名、卷数、译撰者、译撰时间、著录情况、主要版本、译撰者小传、序跋题记、篇章结构、内容大意、思想特点、资料来源和研究状况等。此外,还有经典源流的叙述,不同文本的对勘,史实的辨正和补充等。与一般解题著作不同的是,《提要》采用总别结合、随文作释的方式,对原著加以解说。其中,对原著内容的解说,分为总说和别释两部分。前者概括性地说明它的主旨要义,后者依照原著的结构,对各章各节分别予以阐释。对于难读难解的佛教术语,以及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和命题,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说,以利于学人理解原文;在用白话文讲解原典的同时,择要引证和辑录重要的论述与史料,藉此保存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
《大藏经总目提要》作为一部系列丛书,它的最初成果是1992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典精解》。《佛典精解》是佛教文史典籍的解说,由于它们是研究佛教必读的入门书,最切实用,故最先撰出。 《大藏经总目提要》的体例和写法,也是在撰作此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完善而确定下来的,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体系、叙事风格的佛典分类法和诠释法。《佛典精解》出版后,曾获19921993年度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被学术界和佛教界称为研究中国佛教的基本工具书。
2006年,《大藏经总目提要》中的《经藏》《文史藏》(《佛典精解》修订版)二藏,被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2011年,《律藏》《论藏》二藏,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反映了各方专家对这一项目的共同关注和期望,对此,我深感所承担的学术责任之重。钻研原著,廓清疑难,抉择会通,解文释义,始终是我撰写《提要》的宗旨。一般来说,我对每部原典的阅读至少在三遍以上,艰深的著作或篇章更是反复研读,并采用将同本异译或同类文献作对勘的方法,来彻究文句的含义,同时也广泛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抉择取舍,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力求在准确领会原意的基础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每一部原典作出通俗、确切的解说。
在历经三十五年的潜心研究与艰难写作之后,《大藏经总目提要》四藏十册终于告成。
以后,我还将撰写大乘经藏的解说,作为已出《经藏》的续编。千百部佛典所涉及的知识是浩瀚无边的,而我个人的精力和学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书中所述仍会有不足与疏误,祈请读者批评指正。
《大藏经总目提要》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许多学术界前辈、同行和友人的鼓励与帮助。其中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方立天(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李富华、黄夏年、金泽,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叶小文,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牟钟鉴,中国佛教协会卢浔,南京大学图书馆洪修平,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允吉、陈尚君,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复旦大学古籍所郑伟宏,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左昌柱,复旦大学出版社高若海、贺圣遂,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方广锠,上海大学文学院林国良,上海古籍出版社罗颢,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刘京民等。在此,谨向他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陈士强
2018年12月5日于复旦大学

凡例

(一) 本藏是《大藏经总目提要》四藏(《文史藏》《经藏》《律藏》《论藏》)之一,为汉文《大藏经》中小乘论藏、大乘论藏的解说。全书分为五大部,共收录佛典二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一卷。其中,《小乘阿毗达磨部》是小乘论藏的主体,《小乘集传部》是小乘论藏的附属,共收录八十六部九百九十七卷;《大乘中观部》《大乘瑜伽部》是大乘论藏的主体,《大乘集传部》是大乘论藏的附属,共收录一百四十九部七百四十四卷。按部(指大部)、门(相当于章)、品(相当于节)、类(指子类)、附(指附录)五级分类法编制。
(二) 本藏对收录典籍的解说,大致包括以下项目: (1) 书名(包括全称、略称、异名)。(2) 卷数(包括不同分卷)。(3) 译撰者。(4) 译撰时间。(5) 著录情况。(6) 主要版本。(7) 译撰者小传。(8) 序跋题记。(9) 篇目结构。(10) 内容大意。(11) 思想特点。(12) 资料来源(或同本异译)。(13) 研究状况等。此外,还有经典源流的叙述,不同文本的对勘,史实的辨正和补充等。各大部之首均有导读性的《总叙》,综述本部典籍的门类、性质、义旨、历史、收录情况和备考书目。
(三) 本藏对收录典籍译撰时间的介绍,一般是根据译撰者或相关人士在当时撰写的序跋、题记、奏表等原始资料上所署的时间,佛经目录、编年体佛教史和其他史书上的著录等予以确定的;也有的是根据译撰者的活动经历,原著叙及的人物、典籍、事件、称谓用语,以及已知撰时的他书的征引等加以推断的。至于称一部典籍,为某人译或撰,乃至编、述、著、集、辑、录、刊纂、编集、修撰等,一般均依照原著上的题记写录。若题署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另出考证。
(四) 本藏对收录典籍主要版本的介绍,包括: (1) 《丽藏》,指高丽高宗朝重刻的《高丽大藏经》。(2) 《宋藏》,指南宋刻印的《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3) 《金藏》,指金代刻印的《解州天宁寺大藏经》(又名《赵城金藏》)。(4) 《元藏》,指元代刻印的《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5) 《明藏》,指明代刻印的《永乐北藏》。(6) 《清藏》,指清代刻印的《乾隆版大藏经》(又名《龙藏》)。(7) 《频伽藏》,指近代铅印的《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8) 《大正藏》,指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铅印的《大正新修大藏经》。(9) 《新纂续藏经》,指日本国书刊行会排印的《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此藏是在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卍续藏经》的基础上增修而成,台北白马经舍印经会影印本易名为《大藏新纂卍续藏经》)。(10) 《南传大藏经》,指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10月起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
(五) 本藏对译撰者小传的介绍,包括: 姓名(或法名)、生卒年、字号、俗姓、籍贯、主要经历、译籍或著述,以及生平史料等。凡有二部以上著作被编入本藏的,其生平事迹放在第一部著作中予以叙述。
(六) 本藏对收录典籍内容的解说,包括定义性概说和原文广解二部分。前者概括性地说明它的主要内容,后者依照原著的结构,对各个篇章层次,分别予以诠释。若内容的分支繁多,一般均分条缕述;或为节省篇幅,将若干条合作一段。在用现代语作解说时,引证和辑录原著中重要的史料和论述,藉此保存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供研究。藏经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的,本书在引录时,作了标点。引文括号中的字句,绝大多数是笔者为便于读者理解原文而加的,只有少数为原著中的夹注,特标原注,以示区别。引文之末,均标注原版上的卷次、品名和页码(若一篇之中,引文较多,则只注卷次)。
(七) 汉译佛经是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译师陆续翻译的,其中涉及的佛教术语数以千计,同一名词翻译各异,艰深难懂。如五蕴又译五阴,十二处又译十二入,十八界又译十八持,集谛又译习谛,灭谛又译尽谛,心所又译心数,受阴又译痛阴,六触又译六更乐,无表色又译无教色等。此外,藏经中还有大量的通假字和同音异写字,如蓄又作畜,花又作华,燃又作然,狮子又作师子,安稳又作安隐,嗔又作瞋,和尚又作和上,毗尼又作比尼,犍度又作揵度,辩又作辨,沉又作沈等。对此,本书一般均依原本的文字写录,不作硬性统一。同时,在引用时,适当加注别称、异译(如又称、又译等),以作触类旁通之用。对佛教术语的解释,一般采用先以简短的现代语说明某一术语的义旨,然后引征原文,予以详解的方式展开。
(八) 藏经中的篇章,有些有标题,有些则没有标题。凡属原著已有的标题,引用时,一般外加书名号;凡属原著没有,笔者为提示纲目,根据原文拟立的篇章和段落的标题,一般外加双引号或附出说明。
(九) 本藏对收录典籍的部卷,一般均用汉字数序表述,以便与古代原著上的字句相一致;唯有《大藏经总目提要律藏》中的一些表格,因受版心大小的限制,是用阿拉伯数字表述的。
(十) 为简便起见,除少数例外,本书行文一般直书朝代的名称和僧人的法名,而将朝代的代字和僧人法名前共同的姓释字略去,如梁代释僧祐简称梁僧祐、唐代释智升简称唐智升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