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联袂推荐
*伟大的牛津人 C.S.刘易斯《纳尼亚传奇》
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J.R.R.托尔金《霍比特人》《魔戒》
世界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厄休拉勒古恩地海系列
剑与魔法小说之父 罗伯特欧文霍华德《蛮王柯南》 《女王神剑》
20世纪伟大的恐怖小说家 H.P.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神话系列
克苏鲁神话三圣之一 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水晶之谜》
世界侦探小说大家 G.K.切斯特顿布朗神父系列
|
內容簡介: |
本套书共分五种。我们所知的现代奇幻文学源于欧美,其雏形诞生于工业革命鼎盛的19世纪中叶,奠基与发展在20世纪前期,而获得极大兴旺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信息革命时代及冷战结束后的当代。然而如今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电子时代,当国内的奇幻小说爱好者们持卷进入奇幻世界,却时常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作为一个影响力和阅读群不断扩大的文学类型,其译本亟需正本清源,梳理脉络。这些精选的奇幻文学作品,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鲜明的个人风格或是深邃的哲思,对后期的奇幻文学和我们所熟知的文学泰斗级人物如J.R.R.托尔金、C.S.路易斯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乔治麦克唐纳(1824-1905)
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童话之王,其作品多以苏格兰生活为题材。他一生共创作了三十多部小说,最知名的作品为童话和幻想小说。 麦克唐纳曾宣称,我不是为孩子而写,而是为孩子般的天真而写,不论这种天真是出于五岁、五十岁还是七十五岁的人。他还认为,一位作家能为读者所尽的最大的努力,除了唤起他们的觉悟之外,就是不要由作者提出事情让读者去想,而是要在读者身上唤起事物,或者说让他们自己想自己的事。
邓萨尼勋爵(1878-1957)
爱尔兰作家、剧作家,以其创作的奇幻小说闻名。他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散文等,深远地影响了包括《克苏鲁神话》的作者 H.P.洛夫克拉夫特和世界奇幻科幻文学女王、《地海》系列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在内的几十名作家,是现代奇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威廉莫里斯(1834-1896)
英国设计师、诗人、小说家、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的杰出人物,也被公认为奇幻小说、乌托邦文学、科幻小说发展的推动者。他设计的纺织品、壁纸、家具及其背后的美学理念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创意产业,同时这位伟大的设计师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他写出了数部现代奇幻文学的奠基之作。 C.S.刘易斯曾说莫里斯是他最喜欢的作者之一,而托尔金也承认莫里斯的奇幻小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
目錄:
|
现代奇幻原典书系(第一辑):
《幻境》
乔治麦克唐纳 著
徐艳华、吴燕明 译
《精灵王之女》
邓萨尼勋爵 著
张艺严 傅梦娟 刘慧 译
威廉莫里斯 著
《奔腾的洪流》
高宇轩 杨春瑾 译
《世界之外的森林》
张娴 孙甜 译
《世界尽头的水井(上)》
张雪黎 邓蕴 译
《世界尽头的水井(下)》
廖珺 杨会平 译
|
內容試閱:
|
序
作序者简介
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 1898-1963)出生于北爱尔兰,长年居住英格兰,是英国知名学者、作家及护教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地狱来鸿》《返璞归真》《四种爱》《纳尼亚传奇》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新读者和研究者。
我对乔治麦克唐纳的认识全是出自书中:除了他亲笔撰写的书籍之外,便只剩下他的儿子格雷维尔麦克唐纳医生于1924年出版的传记(《乔治麦克唐纳与他的妻子》)。谈及这位作家的生平,我也只有鲜少的一次机会与同他接触过的人相聊,因此下面少量有关他本人的生平记事全都是依照格雷维尔医生在传记中的描述。[1]
我们已从弗洛伊德和其他人那里得知,幼年时期与父亲的冲突会导致性格上的扭曲与思想上的偏差。而我们从乔治麦克唐纳身上所了解的恰恰相反,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过程。麦克唐纳与父亲之间几近完美的父子关系是他最早的智慧之源。他说正是父亲使他初次认识到,父道一定处于宇宙的核心。于是他得以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为传讲基督教做好了准备在基督教信仰中,天父与人子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核心。
他的父亲似乎是个引人注目的人物:集严格、温和、幽默于一身,秉承了苏格兰教会的老派作风。在没有麻醉剂的年代里,这位信徒曾经接受过高位截肢手术,并拒绝在手术前饮用威士忌,只在手术刀彻底切断大腿肌肉的那一刻,他才将头转过去,轻声哼了一下。曾经为了镇压一场暴乱,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肖像,以将其烧毁这样戏谑的方式平息了那场动荡的骚乱。平日里他不允许儿子碰触马鞍,直到他成为一个能驾驭野马的好骑手为止。他曾建议儿子放弃未果的诗歌游戏。麦克唐纳二十三岁时,这位父亲曾要求儿子许下终身禁烟的承诺,儿子也答应了。另一方面,他反对射杀松鸡,因为此举太残忍;总体上,他对动物保有一颗温柔之心,这在一百多年前的农民身上是罕有的;他的儿子记述说,无论是他作为一个男孩还是长成一个男人的时候,他向父亲提出的要求永远都会得到满足。无疑,这一点在向我们展现其父亲性格的同时,也同样展现了这位儿子的性格特征,应当将它与这句有关祷告的语录联系在一起:那寻求父比寻求祂的施予更多的人会得到他的心之所想,因为他不大可能会错误地索取[2]。这一神学信条根植于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中。这种父子关系或许可以被称为现实中的反弗洛伊德式情境。
乔治麦克唐纳的家庭当然属于(尽管他的父亲不一定是)加尔文教派。他的思想成长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挣脱抗争史:挣脱成长环境中神学体系的束缚。这种斗争故事在十九世纪非常普遍,麦克唐纳的故事却有所不同。在大多数这类故事中,抗争者并不满足于批判教条,还会对具体的人产生憎恶之情,包括那些影响他的前人,甚至是与之相关的整个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因此像《众生之路》[3]这样的书就应运而生了,后人假如没有将此类讽刺作品当历史故事照单全收,至少也会原谅作者在当时的情境下几乎不可避免的片面性。但在乔治麦克唐纳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这种怨怼的迹象。必须为他的立场找寻借口的并不是我们,恰恰相反,正是麦克唐纳本人,在他的思想抗争中迫使我们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看到他所反抗的事物存在的某些真实的、或许是无法取代的价值。
他的一生从未间断过对那块他从中剥离决裂的磐石的爱。他小说中最美好的部分永远将我们带回那满是花岗岩和石楠花的田园意境;带回沿岸铺满浅绿植被的小溪边,溪水里流淌的仿佛不是水而是黑啤酒;带回到木制器械砰砰的击打声中;带回到燕麦饼、鲜牛奶;带回到那种骄傲、那种清贫,以及对于来之不易的学问的热切之爱。他写得最好的人物都是那些向我们揭示了真正的仁爱和精神上的智慧是如何与从事神职并存的角色,尽管后者似乎并不鼓励前者的发展。他自己的祖母是位可怕的老妇人,曾经把他叔叔的小提琴视作魔鬼的诱惑烧毁了。可能对于他来说,这位祖母,用现在的说法(尽管未必准确)是一个纯粹的虐待狂。不过,当以此为原型的角色在《罗伯特福尔克纳》[4]和《敝帚自珍》[5]中生动再现时,他迫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在那讨人厌的外壳下,某种会让我们全心怜悯、甚至(尽管带有几分保留)尊敬的东西。麦克唐纳用这种方式诠释的不是那使人疑惑的格言,所谓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而是这条无可撼动的真理宽恕就是去了解。爱人者,得见。
麦克唐纳于1824年生于阿伯丁郡的亨特利,1840年进入阿伯丁的国王学院学习。1842年,他在苏格兰北部逗留数月,在一栋不知名的宅院藏书室从事编目和分类工作。我提及此事,是因为这段经历给麦克唐纳留下了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他的书中,始终有一个大宅子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宅子内藏书室的视角,并且总是透过一个陌生人或受资助者的眼睛来铺陈叙述的(甚至连《莉莉丝》中的韦恩先生在自家的藏书室里都永远没有在家的那种熟悉感)。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北方的大宅是他一生中经历某个决定性的事件或蜕变的所在地。或许他正是在那里初次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1850年,他受到呼召前往阿伦德尔,成为镇上一非国教派教堂的牧师。1852年,他由于持异见在教会执事那里陷入了麻烦,被指控发表对异教徒的处罚存在于将来的错误观点以及受到德国神学体系的侵染。执事们想通过降低薪酬这种迂回的方法让他引咎辞职本来他的年薪是150英镑,而且他现在已经结婚了。但是他们判断失误了。他们从他那里得到的回复仅仅是:这的确是个坏消息,但我也只能是缩减开支了。他坚持了一段时间,得到了教区里最穷困的教友们的救济,他们并不赞同那些锦衣玉食的执事们的看法。然而1953年的时候,这种情形也难以维系了。麦克唐纳辞职后以各种职业为生:演讲、教书、不定期的布道、写作、干各种零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几近他人生的终点。他逝于1905年。
那时他肺病缠身,并且穷困潦倒。饿肚子的状况有时只能靠最后一刻的救济才得以缓解:不可知论者将这种最后一刻的奇迹归因于偶然,基督徒则认为是上帝的旨意。正是在这种屡次失败和生存危机不断的背景下,下面的一些摘录才能被最有效地解读。作为一个有发言权的人,麦克唐纳曾对忧虑进行过坚决的谴责;但那谴责的语气并没有给人这是得肺病的人头脑发热的臆想的感觉,没有证据表明他有这样的性格倾向。他的内心充满了平静,这并非建筑在未来之上,而是倚靠他所说的神圣的现在。他对贫穷的顺服是与斯多葛派[6]的理念截然不同的。他看上去是一个充满阳光、爱开玩笑的人,对钱财能买到的所有真正美好或可口的事物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但缺了这些东西也一样满足。还有一点或许非常重要,当然也很感人,他被记录下来的最大缺点就是苏格兰高地出身的人那种对华服的热爱;而且他一生都热情好客,但也只是穷人能达到的程度。
当我摘录这些内容时,我所关联的并不是作为作家的麦克唐纳,而是作为一位基督教老师的他。假如我非要把他当作一个作家、一个文字工作者,势必会面临一个关键性的难题。若将文学定义为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那么麦克唐纳在一流作家里并无一席之地,甚至可能连二流都算不上。他的确有一些文章,其中体现的智慧甚至神圣感(我敢于这么评价)胜过甚至黯淡了他写作中拙劣的一些东西。这些表达非常精确、简洁、有分量,锋芒毕露。但他不能长时间维持这个水平。他的文笔整体而言并不突出,有时显得含糊不清。他在写作上还一直受到神职人员某些陋习的影响,有时是新教徒似的冗言;有时他受到老苏格兰人品味的影响,喜欢在语言表达上追求华丽花哨(这一特点从邓巴[7]一直贯穿到韦弗利小说[8]);有时又因为借鉴诺瓦利斯[9]而显得过于甜腻。但即使文学评论界也不能因此就将他忽略。他最擅长的是幻想小说介于寓言和神话之间的幻想小说。在我看来,他在这一文体上做得比任何人都好。我们所面对的关键问题是,这种艺术,这种创造神话的艺术,是否是文学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对把它归于文学艺术持反对意见的观点在于:神话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我们都赞同巴尔德[10]的故事是一个伟大的神话故事,拥有无穷的价值。但是当我们作出这个评价时,浮现在我们脑中的究竟是谁的版本,谁的文字?
就我而言,我说这话时并没有想到任何人的文字。我所知道或记起的诗人中,没有一位将这个故事叙述得完美至上。我没有想到任何一个特定的版本。如果这个故事在某处是以文字为载体留存的,那几乎就是一个巧合。真正使我获得心灵上愉悦和滋养的是某个特定的事件模式,如果它是以某种无字的媒介传递给我的,比如一出哑剧或一场电影,我同样会获得愉悦与滋养。而且我发现这类故事皆是如此。当我想起阿尔戈英雄[11]的故事并且称颂它时,我并不是在称颂阿波罗尼奥斯(我从来没有读完他的书),也不是金斯利(我已经将此人遗忘),甚至也不是莫里斯,尽管我认为他的诗作是一个赏心悦目的版本。在这一方面,神话故事与抒情诗完全是相反的。如果你试图将济慈《夜莺颂》的主题抽离出他用以表现这一主题的文字,你会发现它基本什么都没说。它的形式和内容只能以一种虚假的抽象的方式分开。然而在神话故事中,只有事件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况跟抒情诗就不同了。无论哪一种沟通手段,只要它成功地在我们的想象中植下了这些事件,就已经如我们所说的完成使命了。之后你就可以把那种沟通的手段抛掉了。如果沟通的方式是文字,人们当然希望带给自己重要信息的书信写得好一些。但这只是小小便利,因为不管怎样,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内容,这封信就会被丢进废纸篓了;而一旦你掌握了这则神话,讲述它的语句(朗普里埃词典[12]的词汇量也就够用了)就可以被忘记。在诗歌中,语词是主体,主题或内容是灵魂。而在神话里,想象中的事件是主体,某种无法表达的东西才是灵魂。文字、哑剧、电影或系列图片甚至连衣服都算不上他们只不过是传声的话筒。关于这一点,我有个例证:几年前我在交谈中听人讲了卡夫卡的《城堡》的故事,之后又自己读了一遍,但那次阅读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东西。我已经接收到那个故事了,这就足够了。
[1]本文选自C.S.路易斯为《乔治麦克唐纳语录》(George MacDonald. An Anthology)一书所作的代序,埃德曼版出版社曾节选该文作为乔治麦克唐纳所著《幻境》(Phantastes)一书的序言。
[2]出自《乔治麦克唐纳语录集》,第104条更完美的祷告:有一种与神进行的交通,不寻求任何东西,却已寻求了一切
[3]《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 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的半自传体小说,1903年出版。
[4]《罗伯特福尔克纳》(Robert Falconer):乔治麦克唐纳著,1868年出版。
[5]《敝帚自珍》(Whats Mines Mine):乔治麦克唐纳著,1886年出版。
[6]斯多葛派: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约前336-约前264)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斯多葛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强调在社会生活中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
[7]威廉邓巴(William Dunbar,1460?-1520?),苏格兰诗人。
[8]韦弗利小说(Waverley Novels):苏格兰作家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所著的系列小说,在欧中风靡了近一个世纪。
[9]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德国诗人,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
[10]巴尔德:北欧神话中的奥丁之子,是光明之神,其死亡导致了诸神黄昏的开始。
[11]阿尔戈英雄:希腊传说中同伊阿宋一道乘快船阿尔戈号去取金羊毛的五十位英雄。
[12]朗普里埃词典:英国古典学者约翰朗普里埃(John Lemprire,约1765-1824)所编的《经典词典》(Bibliotheca Classica 或 A Classical Dictionary),内容涵盖了古典作家提及的所有专有名词,是神话研究及古典史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13]杰瑞米泰勒(Jeremy Taylor,1613-1667),英国教士和神学家。
[14]阿尔弗雷德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15]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16]托马斯希尔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英国新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先驱。
[17]托马斯特拉赫恩(Thomas Traherne,1637?-1674),英国作家及玄学派诗人。他主要以《罗马赝品》及《基督教道德》等宗教散文而闻名。
[18]《遵主圣范》(The Imitation of Christ),德国中世纪修道士坎贝斯的多马(Thomas Kempis,1380-1471)所著。该书曾被认为是除《圣经》之外最受基督徒喜爱的灵修读物,又译为《效法基督》《师主篇》。
[19]人人文库(Everymans Library):英国伦敦的出版商登特(Joseph Malaby Dent)于1906年开创的英文经典系列丛书。
[20]萨福(Sappho,约前630或612-约前592或560),古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