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语言哲学的视角,研究易学思想的表达方式。 辨析《传》与《经》具有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层次性,根据概念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澄清阴阳概念的误用、气概念的实体定义问题以及易学对经传表达宇宙论思想的误读。厘清易学关于象征概念的曲解,并肯定易学象征哲学在当今时代的思想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语言哲学的视角,研究易学思想的表达方式。训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并不意指etaphysics意义上的道、器关系,从而提出关于易学研究的语言哲学方法论。严格界定易之四道画象辞占的不同语言等级,说明它们各自相关而不对应,彼此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阐明重卦说与语言逻辑的不一致性。强调卦爻画的标记符号特征只具备编纂功能,区分物象、卦象的层次性差异,指出卦与爻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角度下的说法,证明占筮体例因为越级使用而没有实际解释效力。辨析《传》与《经》具有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层次性,根据概念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澄清气概念的实体定义问题以及易学对经传表达宇宙论思想的误读。厘清易学关于象征概念的曲解,并肯定易学象征哲学在当今时代的思想价值。
|
關於作者: |
谭剑波,湖南衡阳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中国哲学)博士。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语言的表意功能
第二节语言上行:言有物从物及于言
第三节研究策略:形而上形而下
第四节《周易》的表意系统
第二章卦爻画
第一节卦爻画的标记属性及编纂功能
第二节卦爻画与卦爻义意的关系
第三节形义相应相反为义形反则义反的问题
第三章卦爻象
第一节卦象、爻象的区别:卦象拟取物象,
爻象模拟结构
第二节卦象的体制局限:卦象与物象不对应
第三节以卦形取象的问题
第四节八卦象的释象困难
第五节卦爻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章卦爻辞
第一节卦名的谓词性特征
第二节卦名概念作实质化理解的问题
第三节卦辞与爻辞
第四节辞、象关系
第五章占筮体例
第一节取象、取义:以八卦为根本
第二节爻位说
第三节解卦体例:混淆占筮语言与自然语言的层次
第六章《易经》与《易传》
第一节关于《周易》经传研究的立场分歧
第二节作为对象语言的《易经》与作为元语言的
《易传》
第三节结构取代实体:《周易》的意义模型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世纪的西方哲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语言转向的革命,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语言的表达功能。比如,怎么解释指称之谜即说明为什么一个语词能指称其自身以外的什么东西既是传统意义理论的要点,又是各种哲学流派互相交锋的一个战场张庆熊,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8-329.。我国思想史上虽然也曾很早注意到语言现象,如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墨子》说:以名举实,以名抒意。[清]孔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379.《吕氏春秋》说:言者,以谕意也。[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4.等等。然而这些说法往往局限于语言的工具性价值,有时候甚至轻视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韩国良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29-33.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1.《庄子》也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41.因此,在轻视语言的传统里,学术史很少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过语言问题。
语言哲学认为,思想必然趋向语言,语言表达思想。陈嘉映先生认为思想确实不能与语言分离,但并非由于我们必须用语言思想,因此语言决定了思想;而是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归宿,唯能达乎语言者,才是思想。引自: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50王弼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从言到象、再到意的这一顺序来看,可知言是尽象、尽意的开端。达米特为语言哲学提供了一个定义性的概念,肯定语言之于思想的优先性,或称为优先性论题。其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思想的哲学解释可以通过对语言所做出的哲学解释获得;二是只能用这种方式得到全面的解释。[英]达米特.王路,译分析哲学的起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意思是,要了解某种思想就必须对表达这种思想的语言进行语言哲学方面的分析。因此,成中英先生就曾认为:中国语言决定了中国思维,而中国思维又反过来决定中国语言;掌握了中国语言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国思维,反之亦然。他还明确指出:《易经》哲学是语言与思维相结合的最完整的体系,《易经》是中国人经验最原初的模型,是中国哲学的原点。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A].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7-198.
关于《易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朱伯崑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写道: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朱伯崑易学哲学史1[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40.可见在很长一个时间内,研究《周易》是训练中国人思想的基本方法。但是,他又指出了易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认为研究易学哲学史,如果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脱离筮法,孤立地总结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抽象地探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不去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结果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不仅流于一般化,而且容易将古代的理论现代化朱伯崑易学哲学史1[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44.。即要求研究易学哲学史不能脱离筮法特点。对于《周易》语言表述问题,朱伯崑先生提出两套语言说,强调《周易》首先是一部讲筮法的书,是在讲筮法的时候才表达出哲学思想的。这里可以看得出研究《周易》语言问题的重要性。
一
总结西学东渐促成百年来的易学研究,无论讨论主题、研究方法还是论著数量,成果都比较丰富,有些历史疑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因为长期受到运动化思流的冲击,深入思考《周易》哲学问题的著作还不多见。
宋锡同撰有《建国六十年来大陆易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大致勾勒了建国以来至21世纪前十年大陆易学研究的历程。在总结易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同时,他还一并指出了发展中的不足:第一,《周易》哲学研究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对易学开启的传统哲学形上之原及其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关注不足;第二,传统易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研究有欠融合,当前的新儒学研究对传统易学关注相对不足;第三,对易学经、传的诠释有待更大的突破与创新;第四,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缺乏一种站在不同文化立场上对传统易学与西方文化哲学的比较研究。宋锡同建国六十年来大陆易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哲学,201104:115-121.这四点概括地说就是,以哲学视野研究易学,例如,用新的哲学观点、哲学方法阐析《周易》思想仍有不足,融合易学经传的诠释与当代哲学研究还是比较欠缺。这些看法自然应当包括面对西方世界百余年以来哲学领域发生的语言的转向,我国《周易》研究的应对还很不充分。语言的转向,是指西方哲学从其传统的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研究转向现代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语言哲学研究。引自:江怡现代英美分析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558)转向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新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哲学观上的革命性转变:转向之前的哲学家关心的是认识的内容及其与对象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而在转向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加关注的是思想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参见:江怡.现代英美分析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737.不但哲学观发生了转变,而且对知识的性质的认识也同样发生了转变,就此中山大学黄敏教授说:语言学转向实际上就相当于要把语言当作知识的载体,而这区别于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家的主流做法,他们把知识落实为心灵的东西。这一转变决定了人们理解知识的基本框架。在转变之前,知识是什么,这取决于心灵是如何工作的;而在转变之后,知识的本质则要由语言来落实。转自:黄敏分析哲学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知识的本质要由语言落实,那么要理解某种知识,就必须从表达这种知识的语言入手。
那么究竟如何切入《周易》的语言问题呢?一定意义上说,《周易》卦爻画、卦爻象、卦爻辞及有关占筮的解释体例,等等,都可以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课题。吴根友教授著文《〈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吴根友《易传》中的语言哲学思想探论兼论儒、道、《易》的语言哲学思想之异同[J].周易研究,20031:53-60.他借用语言哲学一词来分析《易传》中的哲学语言观,主张在广义的语言哲学意义上来使用语言哲学,意图借助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视野来考察中国古代哲人对语言的自觉程度。事实上,吴教授主张的广义语言哲学意义使用的语言概念,在《周易》的表意系统中反而是狭义的。他划定《易传》语言哲学研究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易传》对语言特殊功能的认识。在《易传》看来,语言是圣人管理天下的四道之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上传》,本论中的《周易》引文均根据朱熹《周易本义》校对。)而且圣人之情见乎辞。总起来说,语言既是圣人管理天下的有效工具之一,也是圣人表达自己情意、让天下人了解其情意的媒介之一。在这里,吴教授把语言哲学考察范围限制在《周易》四道之言辞。也就是说,他把《周易》语言现象狭义化地理解了。只是看待字词作为语言,忽略了包括音乐、绘画、图纸等在内的广义语言系统。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49.
什么是辞?《系辞上》说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认为言辞是有其所指的对象的。但是如果依据各指其所之这一标准,吴教授忽略了作为理解《周易》思想的四道其实都可以算作广义的语言手段。语言并不限于写在纸上的言辞,依据此处各指其所之这一提法,那么四道说的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辞、变、象、占都是《易》之所之者、所尚者,且各有不同的指向。
二、《易传》对语用功能有比较辩证的认识。吴教授举证《易传》的说法: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这是认为语言能够使天下之人运动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传》此处所表达的思想相当于日常语言学派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效行为,指说话人的语言引起听者产生行动的效果。[美]AP马蒂尼奇.牟博,杨音莱,韩林合,等,译《语言哲学》第二部分的言语行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三、《易传》对语言达意功能的局限性的认识及其弥补措施。如《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其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吴教授认为这里表明了《系辞》对语言达意功能有局限性的认识。但他又指出对圣人精神的理解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周易》中的卦爻辞;二是通过卦象;三是通过卦爻的变动来理解天地人间的变化不居之特性。很显然,在这里他又肯定了卦象、卦爻变动,也属于对圣人精神的理解层次。那么根据这一思路来推论,语言哲学研究范围就不能仅仅包括卦爻辞,还应当把卦象、卦爻之变也一并考虑进来,因为卦象、卦爻作为通达圣人之意的手段,也如同文字符号系统一样具有它们的表意功能。
吴教授认为,《周易》中的所有言语都只是进入易理的第一级台阶:初率其辞,而撰其方。他强调不能局限于此台阶而忘记超越于语言之外的意义,也就是应当既利用语言又超越语言的局限。其实,吴教授这里说的第三个方面与第一个方面的议题正好相互补充。肯定超越于语言来表达语言之外的意义,正可以说明除了卦爻辞这种典型的语言系统之外,还应该扩大范围即一并包括《易传》认可的卦爻画(变动)、卦爻象等表意工具。
四、修辞立其诚,讨论语言与德性之关系。修辞立其诚之立是建立的意思,也即是现代西方哲学所讲的建构。这里说的是除了断定语式即语言表达思想命题,由于知识是通过断定语式的陈述句表达的,知识的基本性质就可以通过对断定语式的研究得到揭示。黄敏分析哲学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34-335还要关注言语行为。主张在语言与语言的行为效果之间建立联系,这其实与第二个方面说的语用功能更为相近。
五、《易传》语言哲学的反思性特征及其他问题。关于这一方面,吴教授指出《周易》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富含隐喻与象征的特征,充满了忧患意识,所谓辞危。
综上可知,吴根友教授讨论《周易》语言哲学的议题较多,又旁征博引儒道思想资源来评判《周易》语言立场和特色,而且还把语言范围局限在言辞文字这类单一的符号系统上,忽略了《周易》表意系统即四道是如何实现《周易》思想理解的问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吴教授所说的《周易》语言哲学的五个方面,其实应当整合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语言功能与第三个方面的语言局限问题,因为它们之间相互补充说明,理应归于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的语用问题与第四个方面的修辞立诚,主要是讨论语言行为,也可作一个方面来论述池昌海《周易》的话语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38-144该文讨论话语思想,将话语形式与话语主体的道德品质紧密联系起来,就是此类相关研究。;第五个方面即其他问题才附带提及隐喻、象征,这与《周易》立象以尽意的表意方式是不相称的,也就是说吴教授给予的篇幅或份量还是太过单薄了些。
周山先生曾经指出:西方数理逻辑即符号逻辑的体系结构,大致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象语言,即某种特定的人为的符号语言,这是需要被讨论的语言;二是语法语言,这是在讨论对象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又称元语言;三是元元语言,是讨论元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周易》推理系统也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三种语言,也可以借用西方符号逻辑中对三种语言的冠名加以表达,但是其属性与功能,则有所不同。周山《周易》:人类最早的类比推理系统[J].社会科学,20097:127.此说很值得重视。在这里,周山先生区分了《周易》三种语言或三个层次的语言1对象语言:卦象爻象;2语法语言:例如,六、九、初、上、阳爻、阴爻、内卦、外卦、经卦、复卦重卦、本卦、之卦、位、中、应、乘、承、据、比,等等;3自然语言:卦名、卦辞、爻辞。他把古《易经》的卦爻辞视作自然语言部分,与本文立场基本一致。但是,他对《周易》语言所做出的三种区分,其实仍是把语言哲学关于语言层次的理论固化成一个静止且平行的结构,而没有严格按照物与表达物的言来划分出相对的层次,所以他会跳跃这一语言层次坚持根据卦象进行类比推理卦象、卦辞爻辞结合推理等这类并不是完全符合语言逻辑的结论。
其他如余卫国著《〈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一文则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能否通过言象符号系统把握圣人之意或道,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揭示《易传》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余卫国《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J].周易研究,20066:45-52.但是限于思想史的立场和思路,该文不能深入到《周易》自身的语言系统来研究象、意关系,无法有效融合《周易》经、传的诠释。
同样是关于象的讨论,李元骏、成中英两位合著《象的两层意涵与言象意关系从〈易传〉到王弼》一文,李元骏,成中英象的两层意涵与言象意关系从《易传》到王弼[J].周易研究,20164:13-21.梳理了从《易传》到王弼关于言象意关系的思想史脉络,得出结论说《易传》文本中的象字具备两种意涵:一指内在于古经文本的卦爻象;二指关联于经验世界的外在之象。因为方法角度与篇幅限制,该文不可能全面讨论《周易》语言体系的哲学特征。
顾明栋教授的论文《〈周易〉明象与现代语言哲学及诠释学》顾明栋《周易》明象与现代语言哲学及诠释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4.,从语言与诠释学的角度集中研究了王弼《明象》的议题,只是旁及《周易》之象与语言文辞的关系问题。这也可说明当前的一个学术态势,即关于《周易》语言哲学研究仍然主要限于王弼言象意关系的话题,而忽略王弼讨论言象意话题的思想源头,也就是不太关注《周易》自身的语言哲学问题。
另外韩东晖在《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中,曾围绕先秦哲学中的道与言名与实及言与意问题,重点揭示各家学派的论辩方式和主题线索,以突显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语言表达思想的哲学思考。因为该文仅做了思想材料的梳理,并未专门集中深入《周易》的语言哲学问题领域,如他自言,尚是进行语言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话题:从语言哲学的视角透视中国哲学,并进行中西哲学的比较,是一条相当有意义的思路。对语言问题的自觉,应当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韩东晖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15:59-68.
至于其他从语言角度着手研究《周易》的学术成果,基本局限在语体文艺,涉及文学艺术、篇章结构、文字语法等论题,与本文将要讨论的语言哲学视角和方法不甚相关。故不再赘述。
二
朱伯崑先生说中国古人的理论思维水平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而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也就是肯定《周易》实际构造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概念的使用过程中,哲学思维得到了训练。
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这部构造传统思想世界达数千年的核心经典被连续不断的政治思潮和思想文化运动推下了神坛。当它不再被视作官方意识形态后,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逐渐进入易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术论题。除了包括历史文献考辨、哲学思维方式探究以及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的比较研究之外,这些新的学术论题还尤其涉及《周易》自身的意义理解,例如,卦爻画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它又包含或表达了什么隐秘信息,卦爻辞是如何编订的,卦与卦、卦与爻之间各自具有什么关系,卦画与卦辞究竟是否存在逻辑关联,卦爻象的理论意义源自何处,怎样理解象征哲学的意义,卦爻象与卦爻辞又存在什么关系,八卦重为六十四卦的依据是什么,《易传》的解经体例是否合理,《易传》又是如何发展《易经》的,《周易》在当今时代是否还有价值,等等。
上述问题多是传统易学研究所忽视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然依托于对《周易》思想的理解,而《周易》思想又是由它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所表达出来的。这样一来,如何理解并回答《周易》思想意义和学术问题,就要求我们回到《周易》叙述其思想体系的语言表达方式中来。这就是《系辞上传》提出四道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无论传统易学派别象数、义理、术数,还是新晋的文学解易方法象征(隐喻),都基本不超出这四道的范围:辞变象占。《集解》引崔憬曰:圣人德合天地,智周万物,故能用此《易》道,大略有四:谓尚辞、尚变、尚象、尚占也。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589.此说正见此理。
四道揭示了《易》的表意系统。不但《易传》自言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设卦尽情伪立象尽意系辞尽言,而且易学史也有主张言生于象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寻象以观意等各种说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专注《周易》体系内的语言逻辑,《周易》恐怕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而易学对于四道的研究几乎任何一道的成果都可谓汗牛充栋;所以为了保证问题讨论的集中性,本文不试图集中训释文字,也不跟踪思想史的流变,仅仅聚焦《周易》思想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来的语言哲学特征,坚持从语言逻辑角度研究四道涵义和相互关系。
三
前文说百余年以来,新理论、新方法进入易学研究领域,给传统易学提出了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一些新问题。例如,卦爻画隐含了什么信息,卦爻辞具有什么思想主题,卦爻画与卦爻辞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卦象、爻象、八卦象的区别在哪里,《经》《传》各自具有什么理论意义,八卦重为六十四卦的思想根据是什么,怎样理解《易传》诠释《易经》的占筮体例,如何找准《周易》经传在当今时代的功能定位等。
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涉及到了《周易》思想究竟要怎样诠释的问题。《周易》诠释既要与传统易学相契合,又要理顺易之四道辞变象占的各自关系,还要顺应哲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且足以发挥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究竟如何现实现这些新的诠释目标,本论文拟参照台湾傅伟勋教授创造的诠释学架构,也同样分出前后递进的五个层次。傅伟勋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10-11程志华基于开放性的创造性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价值[J].哲学研究,20116:48-54.当然,本文参考的这五个层次只做模糊的运用,在诠释前面三个层次的基础之上,努力接近后面两个层次的任务,以哲学诠释的新创造,研讨式地说一些《周易》应该说而没有说或者可以说得更为合理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