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編輯推薦:
《科学课堂中考评与教学融合的模型研究》从中小学科学课堂的视角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中考评与教学融合的模型可以是什么样的。从而提出一个理论上严密、实践上可证的科学课堂中考评和教学融合的模型,不仅可以用作理解和反思评价现行评价实践的抓手,也可以用作指导新的评价活动的开发和教学活动的转型。这两个层面的价值无论对于学习评价领域的理论工作者,还是具体开发和实施学习评价活动的教育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都会有启发作用。
內容簡介:
作者针对目前考评和教学融合这一热点研究主题,运用理论建模的方法,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抓手,提出了一个考评与教学融合的五要素-五环节融合模型,该模型由五要素考评模型和五环节教学模型两个系统组成,并且这个自我建构的融合模型经历了社会检验与修正。书稿详尽地描述了五要素-五环节融合模型的建构与检验过程,资料丰富,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不仅展现了在科学课堂中考评和教学是如何融合的,而且所提出的模型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改革均具有启发意义。
關於作者:
冯翠典,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发展和学习评价。近年专注研究K-6阶段STEM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参与编撰《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课堂评价》《Chinese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olicy, practice, and Research》等著作,并在《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级课题。
目錄 :
序
上篇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的问题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一、 考评
二、 教学
三、 融合
四、 模型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育评价领域的历史变革
一、 国外教育评价领域的历史变革
二、 国内教育评价领域的历史变革
第二节 形成性评价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 形成性评价概念的出现
二、 从形成性评价到形成性考评
三、 从形成性考评到为了学习的考评
四、 国内对过程性考评的提倡
第三节 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变革: 学习理论的视角
一、 对学习的两种理解范式
二、 学习和考评的匹配性假设
三、 实践中学习和考评的匹配性关系
第四节 科学素养的结构: 对科学考评的启示
一、 什么是科学素养
二、 国外科学素养结构的历史发展
三、 国内科学素养结构的历史发展
四、 对科学考评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方法论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理论
一、 系统科学的简介
二、 系统科学的体系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系统理论中的系统建模方法
一、 系统建模的定义
二、 系统建模的意义
三、 系统建模的原则
四、 系统建模的程序
下篇
第四章 模型建构的过程及结果
第一节 五要素考评模型的提出
一、 思考的起点: NRC的考评三角
二、 基于考评三角的五要素考评模型
第二节 五要素考评模型的解读
一、 五要素考评模型在课堂情境中实施的静态知识
二、 五要素考评模型在课堂情境中实施的动态机制
第三节 五环节科学教学模型的借鉴和修正
一、 五环节科学教学模型的演变
二、 五环节科学教学模型的内涵
三、 五环节科学教学模型的修正
第四节 五要素五环节考评与教学融合模型的建构
第五章 模型方案的检验和修正
第一节 模型检验阶段的研究过程和反思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流程
三、 数据收集
四、 数据分析
五、 研究质量
六、 研究反思
第二节 模型检验阶段的结果和修正
一、 模型检验阶段的访谈结果
二、 模型检验阶段的修正决策
第六章 研究质量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研究质量
一、 研究的合理性
二、 研究的价值性
第二节 本研究的研究展望
一、 理论上的可能性
二、 实践中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上篇
上篇主要梳理教育评价领域的历史嬗变,描绘考评与教学融合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概貌,确定以考评与教学融合的模型作为研究问题,厘清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作出相应的研究设计。
引言
本书使用考评这一术语,旨在表明一种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实践,其含义对应英文的assessment而非evaluation。国内这两个术语一般通译为评价,但考察英文文献,这两个术语的含义是不同的。本书采用考评对应assessment,保留评价这一术语对应evaluation。这个术语的使用,已有研究进行专门论证。王萍,高凌飚.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944.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笔者在行文中会尽力保证术语的一致性,但很多文献并不区分评价和考评,所以,当引用他人的表述时,有时会按照作者原来的表述,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评价和考评的混用。
具体而言,本书关注的是课堂教学中以及围绕课堂教学的旨在促进学习的考评实践并非那种为满足外部管理者的问责需要和管理要求的考评,而是一种可用作教学的一部分并能够用来支持和促进学习的考评。简言之,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考评,这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1999年,钟启泉先生对教育领域的评价及其对象进行了区分(见图0-1)。转引自:施良方,崔允漷.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34.本书所指的考评即该框架内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学习的评定。
对学生学习的考评,在教育领域起着关键作用。比格斯(J. Biggs)指出:简单说,有两种主要的考评方式,即为了选择的考评和为了教育的考评。Biggs, J & Watkins, D.. Classroom learning [M]. [S.I.]: Prentice Hall, 1995: 168.这两种考评现在更多被称作对于学习的考评(assessment of learning)和为了学习的考评(assessment for learning)。Black, P. & Wil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J]. Phi Delta Kappan, 1998,802: 139-148.前者是为了满足教育问责的需要(学生学得怎么
图0-1 教育评价的对象及层次
样);后者是为了满足优化学习的需要(如何促成高水平的学习)。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但整个20世纪的教育评价,更多是满足问责的需要,而不是作为推进教与学的工具;为了学习的考评是相对缺失的。Stiggins, R.. Assessment crisis: The absence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J]. Phi Delta Kappan, 2002,8310: 758-765.
所以,许多理论家主张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看待和考察考评,并主张考评与教学的融合或一体化。如,比格斯认为:评价应是学习和教学的内在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段学习经验之后为对学生进行评分和贴标签而采取的测验。评价与学习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Biggs, J.& Telfer, R..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2nd ed.[M].[S.I.]: PrenticeHall, 1987: 471.麦克米伦(J. McMillan)认为:原来的标准化测验强调在教学之后通过考试来决定学生等级,这种测量是与教学相分离的。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 从广泛意义上讲,考评是教学必要的一部分,不仅是记录学习的工具,也是促进学习的工具。McMillan, J.. Assessment essentials for standardbased education 2nd ed.[M].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2008: 1.一些国际权威机构,如美国国家研究协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近年来,有关考评的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新的观念中,考评和学习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 5-6.这样一种考评,我国教育学者高凌飚称之为过程性评价(考评)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10: 1520.。他指出,过程性评价(考评)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评);并提倡构建融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平台高凌飚.课程与教学质量监控: 英国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4,258: 3740.。
这说明在学习考评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 考评与教学的融合。这种趋势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现象和研究的问题域,会促使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本书在这个问题域中确认以科学课堂中考评和教学融合的模型是什么样的为思考问题,期望能对考评与教学的融合问题作系统性考察,并进行科学的模型抽象;希望不仅能从理念上认同考评与教学的融合观念,也能够提出一种整体性的解释框架和行为工具。另外,在本书中,一是认识到并承认各个学科教学过程的独特性,并不奢求提出的模型具有超越学科的绝对普适性;二是笔者自身研究兴趣使然,所以选择了一门学科,即科学,作为思考考评和教学融合模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