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深入而透彻地论述了室内无线通信的各种技术、传播机制及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本书提供了一个有关室内无线通信的一体化综合性介绍。
*本书讨论了大量无线通信技术(不仅仅是蜂窝),例如,无线局域网、蓝牙、无线个域网、室内光通信、无线城域网、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超宽带和无线射频识别。
*本书说明了内部建筑的传播机制,并提供了信道的建模和传播工具,以及室内天线的覆盖范围。
*本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均衡整合,包括一个有关室内系统的关键要求及其设计和实施的全面概述。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设计工程师、系统规划人员以及对大受欢迎的室内无线通信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提供了一本深入透彻的参考书目。它包含建筑内的无线应用和服务,以及有关这些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要素的知识。本书通过实例对用于室内环境的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
關於作者: |
高建军,教授,1968年出生,1991年7月清华大学电子系(5年制)本科毕业,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2月获得电子工业部第十三研究所微电子学硕士学位(师从梁春广院士),1999年3月获得清华大学电子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高葆新教授和梁春广院士)。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做博士后(知识创新工作人员,师从吴德馨院士),2001年出站后获得副研究员任职资格。2001年至2004年,分别应邀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高频技术(HFT)研究所和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电子系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1~9月,以访问教授身份分别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乌尔姆大学工作。2004年至2006年,担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目錄:
|
目录
第1章引言
1.1写作目的
1.2宏异构网络的演进
1.3面临的挑战
1.4本书结构
第2章室内无线技术
2.1蜂窝
2.1.1蜂窝的概念
2.1.2GSM
2.1.3UMTS
2.1.4HSPA
2.1.5LTE
2.2WiFi
2.2.1历史
2.2.2媒体接入控制子层
2.2.3物理层
2.2.4工业机构
2.2.5WiFi标准
2.2.6频谱
2.2.7WiFi使用的调制方案
2.2.8多址接入技术
2.2.9功率电平
2.2.10性能指标
2.2.11目标信号电平和链路预算
2.2.12干扰的挑战
2.2.13信道的规划
2.2.14移动性问题
2.3蓝牙
2.4ZigBee
2.5射频识别
2.6专用移动无线电
2.6.1PMR组成
2.6.2性能
2.6.3TETRA
2.7数字增强无绳通信
第3章系统要求
3.1环境
3.1.1公司建筑
3.1.2机场
3.1.3列车和铁路车站
3.1.4购物中心
3.1.5医院
3.1.6竞技场和体育场
3.1.7大学校园
3.1.8地铁站
3.1.9电影院和剧院
3.1.10酒店
3.1.11游轮
3.2覆盖
3.2.1蜂窝
3.2.2WiFi
3.2.3无线个人局域网
3.3隔离
3.4泄漏
3.5容量
3.6干扰
3.7信号质量
3.8技术
3.9成本
3.10更新升级
3.11系统扩展
3.12本章小结
第4章无线电传播
4.1麦克斯韦方程
4.1.1高斯定理
4.1.2高斯磁学定律
4.1.3法拉第感应定律
4.1.4安培环路定律
4.1.5麦克斯韦方程的推论
4.2平面波
4.2.1波动方程
4.2.2平面波性质
4.2.3波的极化
4.2.4波在有损介质内传播
4.3传播机制
4.3.1建筑物内部电磁理论的适用性
4.3.2损耗和趋肤效应
4.3.3反射
4.3.4折射传输
4.3.5衍射
4.3.6散射
4.3.7波导
4.4材料的影响
4.5路径损耗
4.5.1平均路径损耗
4.5.2链路预算
4.5.3接收机灵敏度
4.5.4最大可接受路径损耗
4.5.5自由空间损耗
4.5.6附加损耗
4.6快衰落
4.7阴影效应慢衰落
4.8建筑物穿透损耗
4.8.1无线电波传播进入建筑物中
4.8.2频率变化
4.8.3深度和杂波的变化
4.8.4Ofcom的假设比较
4.9本章小结
第5章信道建模
5.1信道建模的重要性
5.2信号传播模型建模过程中的挑战
5.3模型分类
5.3.1信道带宽
5.3.2传播环境
5.3.3模型构建
5.4模型精度
5.5经验模型
5.5.1幂律模型
5.5.2KeenanMotley经验模型
5.5.3ITUR室内模型
5.5.4SiwiakBertoniYanoSBY多路径基模型
5.5.5Erisson多路径分段模型
5.5.6Tuan室内经验模型: 从900MHz到5.7GHz
5.5.7衰减因子模型
5.5.8室内主要路径模型
5.5.9COST231多墙模型
5.6物理模型
5.6.1射线追踪模型介绍
5.6.2HoncharenkoBertoni模型
5.6.3射线追踪定位模型
5.6.4Lee射线追踪模型
5.6.5多信道耦合预测
5.6.6用于有效射线追踪的角度深度缓存算法
5.6.7智能射线追踪模型
5.6.8混合抛物线方程积分方程模型
5.7混合模型
5.7.1复杂度降低的UTD模型
5.7.2基于测量的预测
5.8室外室内模型
5.8.1COST231视线模型
5.8.2COST231非视线模型
5.8.3宽带无线接入穿透模型
5.8.4IchitsuboOkamoto室外室内模型800MHz~8GHz
5.8.5TagaMiura模型利用穿透开放墙体路径识别
5.9辐射电缆传播模型
5.9.1Zhang模型
5.9.2Carter模型
5.9.3SeseaAragnCastan模型
5.10宽带信道特性
5.11噪声考虑
5.11.1噪声源
5.11.2噪声系数
5.11.3室内无线系统的考虑
5.12建筑物内规划工具
5.12.1iBwave设计
5.12.2WiMap4G
5.12.3Mentum CellPanner
5.12.4Atrium
5.12.5WinProp
5.12.6CellTraces
5.12.7EDX Signal Pro
5.12.8iBuildNet DAS
5.12.9Wireless InSite
5.13本章小结
第6章室内无线通信中的天线
6.1天线原理基础
6.1.1辐射条件
6.1.2天线的场区
6.2天线的参数
6.2.1天线辐射方向图
6.2.2定向性
6.2.3辐射阻抗和效率
6.2.4功率增益
6.2.5带宽
6.2.6互易性
6.2.7天线的接收口径
6.2.8波束宽度
6.2.9交叉极化鉴别率
6.2.10极化匹配
6.3天线类型
6.3.1线性天线
6.3.2环形天线
6.3.3阵列天线
6.3.4行波天线和宽带天线
6.3.5微带天线
6.3.6八木宇田天线
6.3.7口径天线
6.3.8喇叭天线
6.3.9单极子天线
6.3.10抛物反射面碟形天线
6.3.11智能天线
6.4天线性能相关的问题
6.4.1平均有效增益
6.4.2辐射方向图的外推估计
6.4.3辐射方向图的可靠性
6.5天线测量
6.6MIMO
6.7室内天线案例
6.7.1室内蜂窝通信天线要求
6.7.2全向天线
6.7.3定向天线
6.7.4宏小区天线
6.7.5多频段天线
6.7.6天线安装部署的注意事项
6.8辐射电缆
6.8.1辐射电缆的结构
6.8.2辐射电缆的应用
6.8.3信号传播模式
6.8.4辐射电缆的参数
6.8.5安装辐射电缆的一些实际问题
6.9本章小结
第7章无线电测量
7.1无线电测量的价值
7.1.1经验路径损耗模型的修正
7.1.2基于测量建立的合成信道模型
7.1.3基于测量的室内无线通信设计验证
7.2室内无线测量方法
7.2.1测量作业规划
7.2.2初步实地勘探
7.2.3现场采集和准入权限许可
7.2.4设备清单
7.2.5测量作业
7.2.6数据后处理
7.2.7现场论证
7.3测量系统的类型
7.3.1窄带测量
7.3.2宽带测量系统
7.4测量设备
7.4.1发射设备
7.4.2接收设备
7.4.3其他杂项测试组件
7.4.4测量设备采购指南
7.5室内测量勘探的类型
7.5.1设计勘探
7.5.2现有的覆盖
7.6高效无线测量准则
7.6.1使用MCP规划测量
7.6.2选择合适的导航系统
7.6.3信号的采样和平滑处理
7.6.4文档
7.6.5步行测量的最佳实践
7.6.6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系统验证
7.7模型的修正与验证
7.7.1用于模型修正的测量
7.7.2模型修正结果的影响因素
7.7.3非充分测量对模型修正带来的影响
7.8本章小结
第8章容量规划和定量计算
8.1引言
8.2电信业务综述
8.2.1中继
8.2.2丢失和排队网络
8.2.3繁忙时段
8.3容量参数电路交换
8.3.1阻塞
8.3.2服务等级
8.3.3用户流量
8.3.4提供流量和运载流量
8.3.5流量类别
8.4数据传输参数
8.4.1延迟
8.4.2吞吐量
8.4.3延时
8.5容量限制
8.6无线电资源管理
8.7负载共享: 酒店式基站
8.8流量图
8.9容量计算
8.9.1服务类别
8.9.2服务环境
8.9.3无线电环境
8.9.4无线接入技术群
8.9.5方法流程图
8.9.6市场数据分析
8.9.7SE和SC流量需求计算
8.9.8RATGs之间的流量分配
8.9.9承载流量能力的确定
8.10WiFi容量
8.10.1挑战
8.10.2事实和数字
8.10.3覆盖设计
8.10.4容量设计
8.10.5额外的挑战
8.11数据去载注意事项
8.11.1使用毫微微小区的数据卸载
8.11.2使用WiFi数据去载
8.11.3毫微微小区与WiFi
8.11.4WiFi的运营
8.11.5UMAGAN
8.11.6无缝认证
8.11.7调谐WiFi进入运营商网络
8.11.8讨论
8.12本章小结
第9章射频设备和分布式系统
9.1基站
9.2分布式天线系统
9.2.1无源DAS
9.2.2有源DAS
9.2.3混合DAS
9.2.4安装
9.3其他无源射频器件
9.3.1电缆
9.3.2分路器合路器
9.3.3天线
9.3.4定向耦合器
9.3.5同轴耦合器
9.3.6衰减器
9.3.7环行器
9.3.8终端空负载
9.3.9天线转换开关
9.3.10天线共用器三工器
9.4其他有源射频器件
9.4.1放大器
9.4.2有源DAS组件
9.5中继器
9.5.1中继器的布局
9.5.2缺点
9.5.3安装问题
9.5.4优点
9.6本章小结
第10章小蜂窝
10.1小蜂窝的定义
10.2小蜂窝的种类
10.2.1适用于家用环境的毫微微蜂窝
10.2.2毫微蜂窝
10.2.3城域蜂窝
10.2.4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蜂窝
10.3不同情况的小蜂窝
10.3.1容量
10.3.2覆盖范围
10.3.3用户体验
10.3.4性价比
10.4历史与标准
10.5结构和管理
10.6覆盖范围、容量和干扰
10.7商业案例
10.8法规
10.9小蜂窝与其他室内无线技术的比较
10.9.1分布式天线系统
10.9.2WiFi
10.9.3中继器和中继节点
10.10市场
10.11未来: 新结构与面向5G
第11章室内案例研究
11.1公共场所
11.1.1情景
11.1.2解决方案
11.1.3通用设计要求
11.1.4通用最佳案例
11.1.5小结
11.2体育场
11.2.1场景
11.2.2解决方案
11.2.3设计要求
11.2.4现场勘测
11.2.5细致的三维建模
11.2.6小区扇区化
11.2.7宏覆盖管理
11.2.8无源互调管理
11.2.9场馆容量设计
11.2.10RF覆盖设计
11.2.11小结
11.3购物中心
11.3.1情景
11.3.2设计要求
11.3.3解决方案
11.3.4天线的选择和放置
11.3.5RF覆盖设计
11.3.6容量计算
11.3.7小区扇区化
11.3.8数据速率覆盖
11.3.9小结
11.4商业园区
11.4.1场景
11.4.2设计要求
11.4.3解决方案
11.4.4干扰控制
11.4.5电梯覆盖
11.4.6RF覆盖的设计细节
11.4.7小结
11.5地铁
11.5.1场景
11.5.2设计要求
11.5.3解决方案
11.5.4RF覆盖设计
11.5.5容量
11.5.6环境挑战
11.5.7无线覆盖图
11.5.8小结
术语表
|
內容試閱:
|
序言
这本书的缘起始于我在英国萨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记得我刚去萨里大学的第一年,在查阅与室内无线系统有关的文献时,非常惊讶地发现,没有任何一本关于室内无线网络的书籍。经过和我的教授及同事讨论后才获悉,关于室内无线传输系统只有一些发表的论文。
在完成一个关于机场无线基础设施的大型项目中移动蜂窝网络设计服务工作时,我们发现查阅相关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不幸的是,我能找到的仅仅是一些书籍中的部分章节,需要将这些非常分散的信息像拼图游戏一样进行整合。从那时起,我萌生了一个想法: 我要写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介绍室内无线通信。
回到墨西哥之后,我决定开始撰写这本介绍室内无线传输系统的图书,主要为从事室内无线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或科研人员服务。
本书作为我在室内无线通信领域的多年学习和研究的总结,从建筑物的基本特征和需要设计的传输网络开始描述,涵盖更加复杂的传播模型和容量计算,同时还利用一章来介绍室内无线传输系统的实际设计案例。
我相信,对于参与设计和规划室内无线通信系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这还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它也可以作为面向研究生或希望在室内无线系统领域有所建树的高年级学生的教材。
如果您发现本书中的错误,请反馈到我的邮箱aaragon@itesm.mx,非常欢迎您提出意见或建议。
我要感谢Simon R.Saunders教授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他对小蜂窝(第10章)一章的贡献。
感谢Vladan Jevremovic博士为室内案例研究(第11章)一章所做的贡献,他提供了室内无线技术工业界的最新进展。
感谢iBwave公司团队的帮助,特别是Ali Jemmali博士、Benoit Courchese博士、Dominique Gauthier博士和Peter Thalmeir 博士,我从你们那里学到了很多。
感谢Tecnolgico de Monterrey、Campus Quertaro和Campus Monterrey的支持,特别感谢HctorMorelosBorj博士、DavidMuozRodrgue博士和Manuel I. Zertuche博士。特别感谢在工作过程中付出努力的我的研究生和课后与我讨论相关知识的人。
感谢多年来Real Wireless公司里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感谢Mark Keenan、Kostas Konstantinou和Julie Bradford,我们曾经在许多非常有趣的建设项目中一起工作,在这些项目中,你们的博识和面对问题的解决态度深深影响着我。
将本书献给我那些在Tecnolgico de Monterrey和Campus Quertaro学习的同学们。你们是我灵感的来源、我的动力!因为有你们,才让我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最后,我要感谢John Wiley&Sons的编辑团队,特别是Mark Hammond、Tiina Wigley、Ashmita Thomas Rajaprathapan、Sarah Tilley、Susan Barclay、Victoria Taylor、Liz Wingett和Sandra Grayson,感谢你们的耐心、热忱和这些年来给予我的宝贵支持。谢谢你们的微笑和鼓励!
Alejandro AragnZavala博士2016年秋天
于墨西哥圣地亚哥 克雷塔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