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內容簡介: |
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空有之争。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空有之争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
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传入汉地,中观与唯识之间的空有论争被佛学研究者所关注,占据中国佛教传统主流的如来藏思想对中观、唯识的融摄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学者的追问。所以,空有之争在近代通过中观学、唯识学、如来藏三系之间的理论交涉与学术论争,成为近现代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空有之争。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空有之争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
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传入汉地,中观与唯识之间的空有论争被佛学研究者所关注,占据中国佛教传统主流的如来藏思想对中观、唯识的融摄已经不能满足当时学者的追问。所以,空有之争在近代通过中观学、唯识学、如来藏三系之间的理论交涉与学术论争,成为近现代佛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围绕主题展开论述:1、揭示近代空有之争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即一、二章。2、深入探究近代空有之争的理论维度,归纳为传统、藏传、独创三种思路,分别为三、四、五章。3、对近代空有之争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其对之后佛学研究之影响,分为为六、七章。
|
關於作者: |
丁建华,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佛学、中国传统哲学。《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研究》是其第一部专著。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复兴
第二节 唯识学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中观学研究的兴起
第二章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印度佛教空有之争
第二节 中国佛教空有之争
第三章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思路之一:汉传向度
第一节 杨文会:空有无争扬教抑禅
第二节 周叔迦:差异观点坚定立场
第三节 法舫:批判空有回到实践
第四节 月霞:继承传统以有融空
第五节 巨赞:从无到有思想转变
第四章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思路之二:藏传向度
第一节 法尊:藏传向度之引入
第二节 印顺:藏传向度之影响
第五章 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思路之三:独创向度
第一节 欧阳竟无:法相学下的空有无争
第二节 太虚:八宗平等之上的空有无争
第六章 《起信论》之空有对辩:唯识学与如来藏系
第一节 《起信论》质疑
第二节 《起信论》论战
第三节 印顺:《起信论》论战之阶段性总结
第四节 吕澂:《起信论》证伪新思路
第七章 《新唯识论》:空有之争的近现代新展开
第一节 独创向度:体用不二判摄空有
第二节 汉传向度:空有无争 《新论》妄议
第三节 藏传向度:为中观辩正空斥有
第四节 独创向度之间:异中趋同佛法调适
第八章 总结:围绕空有之争的空有之争
第一节 三种向度的特质
第二节 哲学意涵:究竟与方便
第三节 后印顺时代:空有之争的延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洪修平
中国佛教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一方面,中国化的佛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与民间信仰和习俗融合在一起,而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却十分衰落;另一方面,许多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在民族危亡之秋力图到佛教中去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和变革社会的精神动力,从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一度复兴,而由于西学的东渐,许多思想家的佛学思想又明显地打上了西学的烙印。一些教门中的有识之士有鉴于教门的衰落而发起的佛教改革运动,更是形成了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的基本特点。
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密切相联,它既是古代佛教的延续,又带有显著的新时代的特征。近现代,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传统文化也开始向现代转化,而西学东渐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冲击都是非常巨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复兴的佛教,也就意味着佛教以一种新的姿态与现实社会和社会文化相联系。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彰显自身的主体价值并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空有之争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凸现出来,并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
空有之争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既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派与如来藏系等。在中国佛教史上,还特别地表现为般若之空与佛性之有之间的理论交涉,以及被近现代称为如来藏系的中国佛教宗派之学,与中观学、唯识学之间的思想互动。作为佛教哲学的根本问题,空有之争,主要是为了呈现佛教缘起论的根本义,也是为了揭示佛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或世界的终极意义与本质,从而为佛教的解脱信仰提供理论基础。这也是佛教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所在。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与唯识宗典籍从日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