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之初,便有了光。 此外,还有引力。之后,万物接踵而来就让我这样开始讲述我要讲的故事人类历*伟大的智力冒险。
由此开始,作者劳伦斯 M. 克劳斯带开启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以专业的科普知识带领我们与宇宙相连。他用简洁生动的文字阐述了人类目前对于自然世界的认知,并建构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借由宇宙的起源使我们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从望远镜到显微镜,穿越时间与空间,去发现自然世界的美好和地球源源不绝的生命力。让我们跟随克劳斯的脚步,回到一切的开端,见证宇宙的演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冒险之旅即将开始,做好准备颠覆你的思维和想象力吧!
对隐秘世界的向往
对许多人而言,正是这种渴望赋予了宇宙某种目的和意义。人们将其升华为一种对隐秘世界的向往。那片隐秘世界应该是个世外桃源,没有原罪,没有痛苦,也没有死亡。可对另一些人而言,隐秘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它应该是一个存在于我们感知之外的物理世界。透过这个隐秘世界,我们可以洞悉事物的行为,而非空谈行为的意义。这个隐秘世界筑起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对它的理解是我们改变人生、环境和未来的力量源泉。
这两个世界的对比,出现在两部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之中。
第一部是 C. S. 刘易斯(C. S. Lewis)的小说《狮子、女巫和魔衣橱》(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这部 20 世纪奇幻儿童文学经典充满了基督教的色彩。它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童年经历到床底下、壁橱里或阁楼上寻宝,搜索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故事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个学童为躲避战火而离开伦敦,来到乡下生活。某天,他们意外地爬进了一栋乡下别墅的大衣橱里,进而发现了一个名为纳尼亚的奇妙世界。故事中,孩子们得到了狮王的帮助,最终拯救了纳尼亚王国。而为了战胜邪恶,狮王如同基督一般甘受羞辱,并在祭坛上自我牺牲。
尽管刘易斯的童话有着明显的宗教暗示,我们仍然可以换个角度来看看这个故事它是一则无关乎神明或者恶魔的寓言。这则寓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波澜壮阔、令人生畏的未知世界。它就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等待着我们鼓足勇气将其发现。而一旦被发现,它便能够丰富我们对自身的理解,并为那些急需归属感的人提供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大衣橱散发着熟悉的旧衣服的味道。藏在里面的传送门安全地与外界隔离,却又显得愈发神秘。这样的设定需要突破经典的时空观。如果一个观测者只是徘徊于衣橱的前后,那他什么也发现不了。只有进入衣橱之后,他才能发现那个隐秘世界。这也意味着,人在衣橱内感知到的实际空间肯定比衣橱本身要大得多。
而这恰恰是宇宙的一个特征。广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具有动态性。举个例子,对站在黑洞视界线(物质一旦进入视界线,便再也无法逃脱)以外的人来说,黑洞的体积可能极小;可对于进入黑洞内部的观测者来说(假设他尚未被引力撕成碎片),他所看到的黑洞体积可能大不相同。尽管没有确凿的计算支持,但确实存在一种可能性,即黑洞内部存在着一扇通往其他宇宙的传送门。
让我们回到正题。在文学作品、哲学想象及其他领域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针对隐秘世界的想象。在这种想象中,那个总是存在于我们感知之外的宇宙,与现实空间的真相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上观点的雏形出现在一段上古故事中,它比刘易斯的奇幻小说足足早了2300年。此处,我所指的故事即是柏拉图所著《理想国》(Republic)中的洞穴寓言。在整部《理想国》中,这则寓言是我的最爱。尽管出现甚早,洞穴寓言却一针见血地阐明了理解隐秘世界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这则寓言中,柏拉图将生活在经验现实中的人们比作一群从小就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他们被迫终生面朝石壁。石壁是他们眼中唯一的真实世界。囚徒们的背后有火堆,一些物体在火堆前移动,火光将石壁照亮,也将物体投影到石壁上。于是,囚徒们总能看到一些影子在石壁上移动。
在高中课本里,我第一次读到了洞穴寓言。课文取自柏拉图《对话录》1961 年英译本。下面这幅图来自我当年的教科书。现在看来,这幅图显得有些可笑。尽管它只是图形化了《对话录》对洞穴的描述,可它带着几分鲜明的时代感。举个例子,为什么所有的囚徒都是衣着不多的女性?在柏拉图的时代,男孩子大概更受欢迎。
柏拉图称,囚徒们会错认影子为现实,甚至还会给影子起名字。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非理性的。相反,我们很快会发现,他们眼中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相当现代现实即我们可以直接度量的世界。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 迪克(Philip K. Dick)给出了我最认可的现实定义。在他看来,现实是一种即便你不相信它,它却依然在那里的存在。对囚徒而言,他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影子。尽管物体的移动也会产生各种噪声,可囚徒们只能听到声音经由石壁反射所发出的回声。
接着,柏拉图将哲学家比作囚徒中的特殊一员。有人解除了他的枷锁,强迫他看看身后的火焰,再命令他越过火堆,走向洞外的阳光世界。刚开始,这个可怜人一定会痛苦不堪,火焰和洞外照进来的阳光会刺痛他的双眼。所有的事物都和它们的影子大不相同,展现出全新的模样。柏拉图指出,这个刚刚获得自由的囚徒或许还会对影子念念不忘,在他看来,事物的影子相比事物本身更为真实。
之后,这个可怜人被人硬拉出了洞穴,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他的困惑和痛苦成倍递增。可最终,他会适应真实的世界。他会去看星星、月亮和天空。伴随他前半生的诸多幻象最终散去,他的思想和灵魂获得了解放。
柏拉图接着指出,如果此人重返洞穴,将会有两件事发生。第一,这个人的双眼无法重新适应洞穴的昏暗环境,无法很好地辨识影子。他的囚徒同伴们会笑话他老眼昏花,抑或智力衰退。第二,囚徒社会会设定目标计划,可现在他会觉得,这些计划短视而可怜。囚徒社会也会选贤任能,嘉奖那些擅长辨识影子、预测影子动向的人。可现在他会觉得,这些人丝毫不值得尊敬。此处,柏拉图套用荷马的诗句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