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这是国内*部以史料为基础撰写的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它在浩瀚史料的旅行中梳理批评史脉络,辨析小说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的面容,在积极的对话中追寻新的批评空间的建立。
|
內容簡介: |
当代中国小说7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 )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
本书的特色,是把当代小说批评史从整全性的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这是因为,小说批评史不是大历史,它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又能超然于历史之上, 成为另一面反观历史的镜子。本书的意图是,尽管整全性大历史的规划者试图以自身的巨大力量规训小说批评史,但是批评史在服从规训的同时,也会呼应大历史间隙里新的潮流的改革讯息,呼应小说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以文学方式参与到当代中国小说的全过程之中,并留下自己难能可贵的历史踪影。正是出于这一观察,本书力主把小说批评史放在大历史叙述之上,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小说批评圈活动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来展现批评圈对小说史的整体性的思考。当代中国小说7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 )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
本书的特色,是把当代小说批评史从整全性的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这是因为,小说批评史不是大历史,它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又能超然于历史之上, 成为另一面反观历史的镜子。本书的意图是,尽管整全性大历史的规划者试图以自身的巨大力量规训小说批评史,但是批评史在服从规训的同时,也会呼应大历史间隙里新的潮流的改革讯息,呼应小说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以文学方式参与到当代中国小说的全过程之中,并留下自己难能可贵的历史踪影。正是出于这一观察,本书力主把小说批评史放在大历史叙述之上,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小说批评圈活动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来展现批评圈对小说史的整体性的思考。
基于以上三个历史阶段划分和对小说批评史独特性的认识,本书拟以小说批评圈对当代小说史渗透和介入的过程为总体线索,串联起批评与小说的关系,并把这种串联看作充分彰显批评主体性的批评家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微调与大历史的关系,通过批评观念和实践重新建构起今天人们所知道的这个当代小说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