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本书在*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类型、形态实现、题元角色指派、格特征、移动五个方面探讨
英汉轻动词的本质属性和结构特征,其在生成语言学框架下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和意义。
本书对英汉轻动词的研究主要是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理论,特别是管约论和*简方案框架下展开的。轻动词理论
是*简方案框架下的产物,也是*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內容簡介: |
《英汉轻动词对比研究》以英汉语为对象语言,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类型、形态实现、题元角色指派、格特征、移动五个方面系统梳理英汉轻动词的共性与个性。全书共十章,前两章内容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和轻动词研究的发展脉络;第三章系统介绍了轻动词的分类;第四到第七章重点讨论英汉轻动词的形态句法实现、题元角色实现、格特征、移动等问题;第八章概括了英汉轻动词的共性与个性;第九章基于语料库证据论证本研究中提出的观点;第十章作为概括性的一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本书适合对英汉轻动词相关研究感兴趣的高校外语科研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阅读,可为他们提供相关研究参考。
|
關於作者: |
朱乐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英汉对比研究、句法学。主要讲授句法理论、句法专题、文体学等课程。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获北航"长谷奖教金"二等奖,2001年获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绪 论 1
1.1 轻动词的起源 1
1.2 轻动词的定义 3
1.2.1 从动词的论元结构和事件结构来解释和定义轻动词 5
1.2.2 Chomsky对轻动词的定义 6
1.3 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7
1.3.1 Chomsky的语言观 7
1.3.2 最简方案 9
1.3.3 其他理论 11
1.4 研究问题 13
1.4.1 研究的动因 13
1.4.2 研究的问题 14
1.5 本书分章及简介 15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7
2.1 轻动词的早期研究(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 17
2.2 轻动词的中期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 19
2.2.1 Larson和他的动词壳 19
2.2.2 Grimshaw & Mester和论元移让 20
2.2.3 Hale & Keyser和他们的词汇句法对应关系的分析模式 21
2.3 轻动词的近期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 24
2.3.1 黄正德和汉语轻动词 25
2.3.2 林宗宏和他的轻动词句法与短语结构理论 26
2.3.3 蔡维天和他的内外轻动词 29
2.3.4 邓思颖和他的"给"字句轻动词 31
2.4 前述轻动词研究的理论建树和不足 31
2.4.1 前述轻动词研究的理论建树 31
2.4.2 前述轻动词研究的不足 34
第三章 轻动词的分类 38
3.1 轻动词分类的动因和依据 38
3.1.1 轻动词分类的动因 38
3.1.2 轻动词分类的依据和标准 38
3.2 轻动词的分类 40
3.2.1 轻动词的第一次分类 40
3.2.2 轻动词的第二次分类 41
3.3 小结 51
第四章 英汉轻动词的形态句法实现 53
4.1 形态与形态学 53
4.2 形态句法实现 53
4.3 轻动词形态句法实现的制约条件 54
4.3.1 V轻1的形态句法实现的制约条件 54
4.3.2 V轻2的形态句法实现的制约条件 56
4.3.3 V轻3的形态句法实现的制约条件 58
4.3.4 V轻4的形态句法实现的制约条件 64
4.3.5 V轻5的形态句法实现的制约条件 65
第五章 轻动词在题元角色指派中的地位和作用 68
5.1 论元和题元角色 68
5.1.1 论元 68
5.1.2 题元角色 69
5.2 题元准则与题元角色的指派 71
5.2.1 题元准则 71
5.2.2 直接题元标记和间接题元标记 73
5.3 轻动词与题元角色指派 74
5.3.1 轻动词+活动类名词(V轻1)作为一个整体指派题元角色 75
5.3.2 致使类轻动词结构(V轻2、V轻3)的题元角色指派 77
5.3.3 非受事动宾类轻动词结构的题元角色指派 79
5.3.4 轻动词在题元角色指派中的地位和作用 83
5.4 小结 87
第六章 轻动词结构中的格特征 88
6.1 格范畴 88
6.2 结构格、内在格和格过滤 90
6.2.1 结构格和内在格 90
6.2.2 格过滤 92
6.2.3 小结 93
6.3 轻动词结构与格 93
6.3.1 V轻1结构的格特征和名词化动词(N+V)的本质 94
6.3.2 V轻2结构的格特征 101
6.3.3 V轻3结构的格特征 102
6.4 格特征核查的句法操作和DUI-插入短语的句法位置 103
6.4.1 格特征核查的句法操作 103
6.4.2 DUI-插入短语的句法位置 104
第七章 轻动词结构与移动 106
7.1 移动的含义 106
7.2 移动的种类 107
7.2.1 替换和附接 107
7.2.2 中心词移动和特征移动 109
7.3 轻动词结构中的移动 112
7.3.1 轻动词结构中的移动形式 112
7.3.2 轻动词结构中V-v移动的动因 117
7.3.3 汉语轻动词结构中心词移动的制约条件 120
第八章 英汉轻动词的共性与个性 125
8.1 英汉轻动词的共性 125
8.1.1 属性上的共性 125
8.1.2 形态上的共性 127
8.1.3 结构上的共性 129
8.1.4 语义上的共性 1
|
內容試閱:
|
前言"轻动词"(light verb)在20世纪中期就由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1949)提出,但其成为生成语言学领域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却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事。1988年,美国著名的语言学杂志Linguistic Inquiry先后刊发了两篇有关轻动词的文章,一篇是Grimshaw & Meste(1988)的Light verbs and θ-marking,另一篇是Larson(1988)的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前者从论元结构和题元角色指派的角度探讨了复合谓语中轻动词在题元角色指派过程中的作用;后者则从双层动词投射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决在双分支条件下动词后的两个内论元的句法位置问题。此后,轻动词逐渐成为生成语言学中一个很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也出现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一种语言或是多种语言中的轻动词现象开展的研究。概括起来,轻动词研究(包括上述两篇文章)大致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1. 轻动词的本质属性以Chomsky为代表的研究者从轻动词的本质属性入手,在观察、总结同时期的许多具体的有关研究成果之后,把轻动词抽象出来并定义为核心功能语类。对轻动词进行了类似研究的还有Butt(2003),她把轻动词定义为不同于助动词的句法范畴,兼有功能和词汇的属性。2. 轻动词的句法结构Larson(1988)以双宾语结构为切入点,对三元动词及其论元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进行了详尽的论证,从而推导出双层动词投射,即动词壳(VP shell)。他的研究以轻动词的纯句法特征为研究对象。后来不少学者沿袭了他的研究方法,如Radford(1997)、Adger(2003)、温宾利&程杰(2007)等。3. 轻动词的论元结构和事件结构较早探讨轻动词和与之相关的论元结构的是Grimshaw & Mester(1988)。他们通过探讨日语的"名词+ suru"结构,发现轻动词suru在指派题元角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论元移让"(argument transfer)一说。从论元结构和事件结构探讨轻动词的还有Hale & Keyser(1993)、Huang(1997)、Lin(2001)和邓思颖(2010)等。本研究以英汉语为对象语言,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类型、形态实现、题元角色指派、格特征、移动五个方面梳理了英汉轻动词的共性与个性,并特别指出:从轻动词角度来看,如果通行的句子层级结构是CP TP vP VP,那么,汉语的句子层级结构应是CP TP vP LpredP。此外,本研究还对汉语中的一些特定语言现象,如"动词+非受事宾语"结构,从轻动词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本研究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把汉语中的"意动结构"处理成轻动词似乎有把轻动词泛化的倾向。现在,笔者把这一研究最后结果,包括有益的和不足的,全部呈现给读者,望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