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求索创新教育,筑梦共赢未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十周年纪念文集

書城自編碼: 344047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征订教材
作者: 郑泉水,何枫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3509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93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设计实践指南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设计实践指南 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售價:NT$ 834.0
商学精要(第12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 商学精要(第12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

售價:NT$ 554.0
产业政策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 产业政策的选择及其经济后果 》

售價:NT$ 722.0
战争的幽灵
《 战争的幽灵 》

售價:NT$ 493.0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售價:NT$ 1053.0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售價:NT$ 364.0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售價:NT$ 381.0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售價:NT$ 5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45
《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理论、实际运作与风险控制 》
+

NT$ 285
《 中职教育技能人才培训创新教材──配送作业实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适用) 》
編輯推薦:
本书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定位于工科基础的试验班创立十周年的纪念文集,对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做出总结与梳理,同时对拔尖学生培养工作进行未来展望。
內容簡介:
钱学森班创立于2009年,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定位于工科基础的试验班。其使命是:发掘和培养有志于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创新型人才,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期待培养出如爱因斯坦、钱学森、乔布斯那样伟大的创新领袖。2019年为钱学森班成立十周年,为回顾和总结这十年的点滴,展望未来,钱学森班计划出版纪念文集。
關於作者:
郑泉水 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黄克智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中国力学学会学会副理事长。曾担任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院长、清华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XIN中心创办主任。郑泉水兴趣集中在结构超滑(近零摩擦、零磨损)、极端疏水、和人工智能张量底层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技术开发,以及拔尖创新型学生的培养。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錄
第一章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基本情况介绍 7
钱学森班简介 9
历届顾问委员会成员 12
历届项目工作组成员 14
历届班主任和辅导员 16
历届学生名录 17
历届优秀毕业生名录 30
第二章 钱学森班十年探索的纪实故事 31
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十年探索 欧 媚 33
钱学森力学班十年 陈伊凡 46
教育理想试验田,教与学的共同体 陆 一 53
第三章 钱学森班教学与人才培养理念论文集 73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简介 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2019 75
钱学森班十周年庆典寄语 彭 刚 76
简记钱学森力学班之成立 郑泉水 78
开放式的创新人才培养 郑泉水 82
论创新型工科的力学课程体系 郑泉水 88
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 郑泉水 101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谈谈精深学习 郑泉水 115
挑战疯狂从犹太人的成功之道谈起 郑泉水 123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本科荣誉学位项目的探索
郑泉水 白峰杉 苏 芃 徐芦平 陈常青 131
钱学森班的大工科梦想 白峰杉 137
认识通识的意义 白峰杉 141
创新时代的人才战略与钱学森班下一个十年 徐芦平 145
丰富钱学森班创新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孙 沛 郭双双 杨泽云 150
钱学森班多维度的发展空间与评价标准 陈 民 153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理论力学教学实践 李俊峰 155
关于《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的理念、实践与思考 吴 昊 白峰杉 165
第四章 钱学森班师生随笔感言 171
我和钱学森班的故事 段远源 173
为什么支持成立钱学森力学班 梁新刚 175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10年启示录 庄 茁 177
全力支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李路明 182
钱学森班,工程科学教育改革的特区 刘 彬 184
钱学森力学班引领了航院学生集体建设 王 兵 185
十年磨一剑贺钱学森力学班创办十周年 朱克勤 186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何 枫 189
钱学森班十周年 陈常青 192
我参与钱学森班工作的流水账与感想 任建勋 194
钱学森力学班招生模式的变迁与思考 张锡文 197
钱学森班高数教学十年 郑建华 201
钱学森班代数课教学杂谈 张贺春 204
伴你翱翔的大学化学小记钱学森班大学化学教学的点滴 李 强 206
和钱学森班一起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前行 郑钢铁 213
钱学森班十年之流力 许春晓 219
我与力1 张 雄 220
钱学森班班主任有感 柳占立 224
我参与钱学森班班主任工作的感想 龚胜平 226
钱学森班十年 金 鹏 228
纪念钱学森班十周年 杨 锦 230
十年,又是新的起点 张博戎 232
因材施教,多元发展为每一个钱学森班同学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 于 强 233
写在钱学森班十周年 林 景 235
钱学森班四年的学业与科研 李润泽 237
我与钱学森力学班 辛 昉 239
回忆钱学森班的老师们 杨 柳 240
钱学森班四年感悟 杨权三 242
不拘一格降人才庆钱学森班十周年 祝世杰 244
钱学森班十周年随想(1) 巩浩然 246
把握所有的可能性 高政坤 248
钱学森班十周年随想(2) 胡脊梁 250
写在钱学森班十周年的随笔 李逸良 252
星辰大海记力3班级 张梓彤 253
第五章 历史和统计资料 257
历届学生获奖信息 259
钱学森班历届ORIC信息汇总 268
钱学森班历届学生出国研学信息汇总 273
钱学森班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信息汇总 280
钱学森班历届毕业生信息表 291
历届学生发表论文信息汇总 299
历届学生申请专利信息汇总 309
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历史片刻 311
① 郑泉水(2012):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未加出处的,都可参见本文集第3章,后同)。
② 郑泉水(2015):谈谈精深学习;丹尼尔科伊尔(2010):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 清华大学招生网(2019):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④ 郑泉水(2018):论创新型工科的力学课程体系;白峰杉(2019):钱学森班的大工科梦想。
⑤ 欧媚(2019):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十年探索。
⑥ 孙沛(2019):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教育与培养实践十周年:理念、过程及成效;陆一(2013):中国大学本科科技精英教育新试验:以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为例。
⑦ 郑泉水、白峰杉、苏芃、徐芦平、陈常青(2017):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本科荣誉学位项目的探索。
⑧ 郑泉水(2018):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陈民(2019):钱学森班多维度的发展空间与评价标准。
⑨ 徐芦平(2019):创新时代的人才战略与钱学森班下一个十年;白峰杉(2019):钱学森班的大工科梦想。
內容試閱
十年寻心,任重道远
郑泉水
初具特色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学森班)创建十周年了!要给十岁的钱学森班画一张像,其显著的特色是什么呢?我总结为如下四条:
大工科、少学时、高强度;
开放、交叉、重综合素养;
通过研究去学习和定方向;
学生动力强、老师参与高。
(1)大工科、少学时、高强度:这是许多人对钱学森班的第一印象(除了学生入班的门槛高外)。这个特征虽常见于欧美,但在中国较为稀缺。钱学森班遵循钱老的技术科学和通识教育思想,定位于工科基础。钱学森力学班并非是传统概念下的大学力学专业,而是既有钱老本人力学出身的因素,更因力学特有的、同时具备的量化和创新两大基因,是创新工科的天然基础。钱学森班的工科,一定含义上甚至比美国大学工学院的工科还要大,因为钱学森班毕业生的去向,除了几乎覆盖到所有的工科,还有数学、物理、生物、管理等。与大对照的是,钱学森班的总学分要求却比清华每一个具体的工科专业所要求的都少很多。但每一门核心课程的挑战度都很大,多要求1∶3的课内课外投入时间比。此外,钱学森班引导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因人而异地追求独到的精深,体现钱学森班学生T型知识能力结构中的竖。
(2)开放、交叉、重综合素养:对钱学森班有一定了解后,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个特质。与传统的院系教学有很大不同,钱学森班采用首席教授负责的项目组管理制度,是清华大学一个独特的人才培养特区;同时又非常地开放,如它行政上挂靠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业务上受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指导,运行上依托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Center for Nano and Micro Mechanics,CNMM),并与学校内其他十余个院系和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有来自全世界不同学科的数十位研究员组成的CNMM,
航院本身的教师也具有相当的多学科背景,因此,钱学森班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特征。例如,负责钱学森班项目的9位核心老师具有的学科背景分别是:力学与多学科交叉(郑泉水)、工科基础(刚体力学李俊峰、固体力学陈常青、流体力学何枫、热力学陈民和任建勋)、数学和人文素质(白峰杉)、生物物理学与创新教育(徐芦平)、心理和教育学(孙沛)。钱学森班作为全校的首个本科荣誉学位试点,其18门荣誉学位核心课的13是综合素养;通过创建今日与未来、X-ideas等系列,特别注意同学们视野和知识面的拓广、格局和美感的构建、交流与领导力能力的提升等,以实现T型知识能力结构中的横。
(3)通过研究去学习和定方向:钱学森班从实施小班授课、强调课程挑战度、倡导提问开始,逐渐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以通过研究学习为牵引的培养体系,即CRC(course-research-community)体系。主干由大一和大二的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X-ideas)和多轮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大三的一整年的开放挑战性创新研究(open research for innovation challenges,ORIC),以及大四的在全球顶尖高校和企业半年实践的高年级学生研究员(seni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SURF)所组成。通过研究学习指的是通过对未知的探究,来实现精深学习的目的,是最具挑战性的精深学习方法。越来越多的实践案例表明,CRC也许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率的培养模式(或至少之一),实现了下文将细述的四大收获:学生发现内心、知识自主构建、优秀师生互认、抓住重大机遇。
(4)学生动力强、老师参与高:得益于钱学森班CRC平台和多维评价体系MOGWL的建立,在项目组和导师们的引导帮助下,多数钱学森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较明确了相对长期的发展方向,从而内生动力很足,敢于挑战困难的问题,并长期坚持。钱学森班除了有项目组老师的高强度参与,还有上百位来自清华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教授、专家、企业家和管理者等组成的教师组和导师团。这源于大家对钱学森班理念和实践的认同,得益于钱学森班通过志同道合聚人和靠口碑扩大和发展的战略。在钱学森班,学生是自发自愿的小白鼠,是钱学森班模式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是钱学森班招生的明星广告;高年级带低年级,实现朋辈学习;毕业生们组建了班友会,帮助学弟学妹们的发展;学生家长们则成为了帮助钱学森班全面发展的不计报酬的忠实志愿者。
归结起来,遵循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钱学森班逐渐形成了不断追求卓越、持续激励他人的班级文化。
钱学森班的上述特色、追求和文化,使得它成为了清华大学吸纳优秀新生的一块金字招牌和推荐毕业生广泛去向的一张闪光名片。如:2018年钱学森班冬令营吸引了两千余位各省竞赛一等奖及以上的学生报名;钱学森班毕业生广受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顶尖大学和企业的欢迎。
点-线-面-体
这些特色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又是什么呢?我想从点、线、面、体逐级升维的角度,来概括一下我对钱学森班十年和未来发展演化的认识和展望。
首先要追溯到钱学森班的初心和使命。
钱学森班的使命是:发掘和培养有志于通过技术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创新型人才,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
这不仅是清华大学赋予的使命,更是国家赋予的使命。2009年,钱学森班与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一起,成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四个实验班;2010年,钱学森班成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唯一的工科基础实验班。
点: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内在激情
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想法最初听起来并不荒谬,那就不要对它寄予太大希望。
十年间,钱学森班始终坚持三条核心理念。第一,是核心中的核心,即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到发自内心的远大志向或梦想,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第二,帮助学生找到方向对口并且乐于提供帮助的优秀导师;第三,开放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清华的老师,且希望有更多国内外的老师和社会资源的加入。以上理念,我们简称为:学生为主、师生互赢、开放资源。①
上述两段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把寻找内心放到了核心的位置?
首先,伟大的创新,几乎无一例外需要打破常规的开拓精神、十年磨一剑(或一万小时原理②)的长期艰苦的努力、心无旁骛的专注、屡败屡战的坚持。如果不心怀巨大的梦想,不具备强大的内心,是无法做到的。
其次,当下随处可见追求短期目标的人,即便是来到清华的天之骄子,也有相当的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直到博士毕业,还一直迷茫。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除现有的应试教育一直在强化短期目标外,学生面对清华大学80多个专业,能够选中自己内心兴趣激情所在并愿意为之付出的方向,很可能是个小概率事件。我询问过很多家长,他们告诉我,不知道孩子真心想做什么。我们发现,有清晰目标的学生快乐地、自发自愿地踏实苦干,内心迷茫的学生痛苦地、不情不愿地被动接受着不知为何的学习。毫无疑问,内生动力是决定人生成功和幸福的第一要素。
但是,要让钱学森班的大多数,甚至每一位学生找到各自的心,真的很难。犹太人、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说过:父母唯一应为孩子做的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并鼓励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找出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
归结起来,钱学森班十年一以贯之遵循的第一性原理,就两个,即passion(内心激情、酷爱)和一万小时原理;而前者又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passion是钱学森班十年建设与发展的原点。
线:构建了通过研究学习为牵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寻得自己的志趣所在,钱学森班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迭代(如每年都要举行深入的专题研讨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回头看,有三方面的安排、做法和努力至关重要:
首先,清华学堂人才计划有6个实验班,每个班都由真心热爱教育的著名学者担任全面负责的首席教授,给予了相当大的特区政策和首席自决权③。这使得具有长周期特征的创新人才教育规律的探索,有了对试错的宽容和理念的一以贯之。
其次,钱学森班定位于工科基础④,而不是具体的专业,这是钱学森班从创办伊始就十分明确的基础性安排,这得益于创办时陈希、顾秉林、袁驷等校领导的远见,得益于黄克智、余寿文、过增元等先生和我本人的坚持,得益于郑哲敏、王永志、杨卫、J.R. Hutchinson、R. Abeyaratne、姚期智、高华健、N.-C. Yeh、胡海岩、谢维和、钱永刚等顾问的支持。
最后,经过多年摸索和试点,钱学森班创立了系统性、台阶式的通过研究学习体系,由1~2年级的X-ideas和若干次SRT、3年级的ORIC和4年级的SURF组成。调研结果表明⑤,?⑥,这一体系能够高效地帮助大多数学生:
找到自己热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长期目标愈加清晰;
目标导向地自主选择课程,高效地实现精深学习,构建系统性、真正深植的知识体系,逐步培养科研与创新等相关核心能力与素养;
助入名师门名师出高徒;
抓住机遇,机不可失。
对这个体系的创建,除了大量老师的参与和智慧外,杨锦、薛楠、胡脊梁、黄轩宇等钱学森班学生的探索性实践也起到了关键性的启迪作用。对此,时任校长陈吉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时任教务处处长郑力给予了全力的推动。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钱学森班于2016年推出了第2版培养体系,其特色是以研究实践为牵引,带动课程的学习和社群的发展,同时强调跨越学科壁垒的学习与实践。这一实践,得到了邱勇校长、陈旭书记和杨斌副校长等现任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使得钱学森班成为清华大学首个本科荣誉学位试点⑦。
为了激发钱学森班的同学们立大志、塑格局、明目标,2018年钱学森班开启了今日与未来对话系列,邀请各领域的领袖或著名人士为钱学森班学生做人生经验分享,至今已举办或即将举办的对话嘉宾依次有:黄克智、杨卫、薛其坤、范守善、胡海岩、高文、周海宏、何满潮、施一公、陈十一、吴燕生、白春礼、申长雨等。2019年启动了X-ideas的试点,邀请有经验的杰出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内意义重大、富于挑战性与颠覆性、优秀本科生有能力逐渐深度参与并作出重要突破贡献的问题,与钱学森班同学深入探讨相关主题的前沿进展以及未来可能开展的颠覆性研究。
面与体:未来畅想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是领跑者。作为一个群体,钱学森班未来十年应该选择在哪些方向努力做好领跑者呢?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一定程度上在于如何突破现有招生体系的单维(即分数)模式限制,同时又确保足够的公平性。钱学森班或广义钱学森班的目标在于不仅能够选拔出未来的钱学森们(学霸型),更要选拔出未来的爱因斯坦、乔布斯、任正非们(非学霸型)。为此,钱学森班于2017年推出了大学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联动,2018年推出了MOGWL(即内生动力、开放性、勇气与坚毅力、智慧、领导力)测评系统⑧。
针对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钱学森班工作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逐渐达成了一定的共识⑨。最重要的结论是需要走出钱学森班,参与甚至引导构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发掘和助推未来像钱学森、爱因斯坦、乔布斯这样的人才。为此,准备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图1)。
图1 钱学森班成长标志:核心培养理念(学生为主、师生互赢、开放资源)和工科基础定位(2009);通过研究学习系统的建立(2013);CRC培养体系的建立(2016);选拔和评价学生的多维体系(MOGWL)、论创新型工科、今日与未来对话等(2018);未来的深化和两维度拓展(2019)。
X-维度扩容:探讨钱学森班在清华大学的扩容问题,分享钱学森班的经验教训于更多的工科院系,服务清华大学整体的教育改革目标;探讨与全国范围关注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或老师建立资源共享、互赢合作的有效模式,使得更广义(不单是考试成绩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分享到清华钱学森班的资源和教育。
Y-维度联动:建立与高中(甚至初中、小学)更密切的联动关系。通过互联网、云技术、实验室等平台,开放钱学森班的资源,在孩子们尚未卷入高考迷局之前,引导并鼓励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学习,以实现更清晰的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的内在热情。通过这些努力,更有效地实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进一步探讨毕业模式的个性化、多元化,从高校读研向顶尖企业就业扩展。
Z-维度深化:放眼更长远的未来,钱学森班需要持续地深化,特别是,急需将为钱学森班服务、目前分散在校园多处的OWL(Open Wisdom Lab或猫头鹰实验室)汇聚在一个统一的物理空间,以便更好地为上述三个努力方向服务。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个在未来有广泛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高地,不断孕育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造福全人类。
文集导读
虽说百年树人,但十周年,依然是一个需要回顾总结、理性思考、认真规划的节点,是值得纪念和表示感恩的日子。
在领导题词作者中,黄克智院士是钱学森班主要倡议者之一和首届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余寿文教授和袁驷教授是钱学森班创立和定位时期的清华大学前后任副校长。他们对钱学森班的创立和发展,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智慧和持续的关注、支持。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刚(Gang Chen)院士对钱学森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代表的方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一章:该章列出了钱学森班的一些基本信息,以方便读者在后续阅读前,对钱学森班形成一个较清晰的物理图像。
第二章:为了使更多读者容易读懂钱学森班,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中国教育报》记者欧媚女士,对深度参与钱学森班建设与发展的几十位师生做了专访。欧媚女士在此基础上,从她的角度,独立地撰写了一篇可读性好、忠于史实的纪实文学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十年探索。作为一个补充,经济观察报记者陈伊凡女士对我创建钱学森班的心路历程,做了深度的采访和有趣的描述。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老师曾以钱学森班实证研究作为她的博士研究生阶段(20102013年)的主题;多年后,她重新审视了这个主题,撰写了一篇教育理想试验田,教与学的共同体的纪实报告。上述三篇纪实,构成了本文集的第二章。
第三章:钱学森班的基本理念和模式发展,是一个主要由钱学森班项目组近十位不同学科背景和经历的核心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智慧共鸣的结果,得益于上百位导师和近300位学生的反馈推动,得益于学校领导的远见和顾问委员会委员们的睿智的引导。我们在第三章汇聚了有关论文和历史性文件,其中彭刚论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钱学森班的深度关系,白峰杉的论文体现了他对创新时代大工科和通识的长期思考,徐芦平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广泛性,孙沛等的论文阐述了文化对钱学森班行远的不可或缺性和如何实现,陈民的论文细述了多维评价的实践,李俊峰和吴昊的两篇论文代表性地反映了钱学森班广泛教学改革的思考深度和实践成效。该章也收录了笔者在20112018年间独立撰写发表的6篇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和理念,变的是逐步加深和系统化的认识与不断闯入未知领域的实践案例。
第四章:汇编了34位钱学森班师生的随笔感言,他们从更广泛和多元的角度,点点滴滴,记录着钱学森班的成长史,丰满着她今天的身躯和形貌。这里有老师们体现深爱、付出和骄傲的发声,有学生充满了感恩、责任和自豪的感言。老师方面的具体内容是:教务处和航院领导(段远源、梁新刚、庄茁、李路明、刘彬、王兵等)为什么及如何支持钱学森班的历程和心得,两任钱学森班项目主任朱克勤和何枫的辛勤和感慨,课程体系负责人陈常青的奉献和缜密,班主任(张雄、何枫、任建勋、柳占立、龚胜平、陈常青)对学生成长的如数家珍,招生官张锡文对所招学生的得意列举,特聘任课教师(郑建华、张贺春、李强、张雄、许春晓等)的教学改革,郑钢铁老师与钱学森班学生一起扩展创新项目的奇妙故事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令我无比温暖和感动,带给我无限鼓励和力量。
第五章:为了纪念文集的完整性,本章给出了钱学森班的历史和统计资料汇编。
孙沛和他的博士生郭双双、杨泽云等在对钱学森班常年跟踪、参与和调研的基础上,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更加系统、深入地展现了钱学森班的理念与实践,与时代发展和教育本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所构成的一书《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教学与培养实践十周年:理念、过程及成效》,有助于理解钱学森班的内在逻辑,并对钱学森班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致谢
除了感谢全体钱学森班学生和家长们、所有钱学森班任课老师们、钱学森班的顾问们、本文前面提到的每一位领导、同事和朋友,欧媚女士报告文学中采访到的每一位师生,以及本文集的数十位作者外,还要感谢如下人士(按姓名拼音次序):AEPPLI Gabriel、BHATTACHARYA Kaushik、陈旭、曹莉、曹颖、鄂炎雄、方岱宁、冯西桥、高虹、高策理、郭樑、GREY Francois、韩厚德、HSIA Jimmy K.、胡和平、黄鑫、李伯重、李韶军、廖莹、刘英依、梁园园、陆一、QUERE David、任荣、史静寰、史宗恺、宋军、孙国富、TADDI Francois、王丹、王煦、王颐、URBAKH Michael、杨家庆、YEH Hsien-Yang、余淑娴、张克澄、ZHANG Zhiliang、赵劲松、周华、周青等,他们每一位都在钱学森班建立与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式作出过特别的贡献或帮助。还有更多的支持者们,在这里向他们一并致于衷心的感谢。
最后,黄克智先生和余寿文先生是钱学森班最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我的妻子骆淑萍则是对钱学森班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志愿者和对我最强大的支撑。对他们,光表达感激是远远不够的!
2019年6月于清华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