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

書城自編碼: 343987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经典著作
作者: [美]格雷戈里·贝特森 著,钱旭鸯 译,张建新 审校
國際書號(ISBN): 9787303247585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9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NT$ 549.0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NT$ 605.0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NT$ 717.0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NT$ 335.0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NT$ 493.0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NT$ 1445.0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NT$ 381.0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NT$ 15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85
《 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心理学阐释 》
+

NT$ 624
《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 》
+

NT$ 180
《 自卑与超越(白岩松推荐,完整全译本未删节) 》
+

NT$ 1493
《 红书 》
+

NT$ 276
《 成功与生命 》
+

NT$ 330
《 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精装插图版) 》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格雷戈里贝特森的经典之代表作。 贝特森从跨学科的路径整合了其对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联结模式的探索,力图构建一幅有关世界是如何在心灵层面上联结在一起的图景,其整合了贝特森对于生命体彼此之间联结,以及生命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示了其探索和发现生命整体性的路径。
在此书的理论体系中,贝特森将心灵置于自然历史、生命发展的核心。贝特森鼓励我们放弃封闭的、割裂的、单一的认识方式,邀请我们以更加广阔的、多元的、联结的、创新的视角对心灵这一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审思。
關於作者:
格雷戈里贝特森(1904年5月9日1980年7月4日),英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被誉为20世纪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早期接受人类学训练,在新几内亚和巴厘岛从事模式和沟通研究,后转向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研究,以及海豚研究。他对于早期控制论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并将系统论和沟通传播理论引介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晚年则致力于发展一种认识论的元科学。贝特森对于当代认识论、学习、精神病学、文化人类学和生态系统领域都有独特的和先锋性的思想贡献。其代表作包括《心灵与自然》《心灵生态学导论》《天使的恐惧》《纳文》等。
內容試閱
格雷戈里贝特森在心理学界不甚有名,他的一个心理学家身份是短程焦点心理疗法(brief therapy)的代表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开创者。或许人类学学者对他了解得更多,他的《纳文》一书很早就作为人类学经典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我留意到贝特森,是在多年前读了一本叫《变的美学:临床心理学家的控制论手册》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布拉德福德P基尼是贝特森的学生,书中的基本思想大多生根发源于贝特森在《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一书中的论点和证据,尤其是双重束缚、逻辑类型、地图非疆域等概念和论述方法,与我们惯常的心理学体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理论风格,令我印象深刻。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询问我是否对《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中译稿进行审校感兴趣时,我既心动又犹豫。一是我了解到贝特森的思想宏大超前,这本书的翻译和审校难度应该很大;二是有关mind与nature的著作已有很多,笛卡尔提出二元论后,在此基础上跟进的论文和论著车载斗量,那么贝特森的这样一本论著,对于二元论的攻防战又会有多少增益呢?但当我翻看原著及其中译初稿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钱旭鸯老师的最初译稿,它为本书的中文版本打下了极好的基础),很快就感觉到一丝清新、一种快意,用贝特森本人的话说就是感觉到了一种差异。差异就是比较之后的不同,就是在我个人的感觉阈限之上接收到的增量信息。因此,我便开始认真地做起审校工作。
首先要澄清一下关于书名中mind一词的翻译。我原本坚持将其译作心智而非心灵。心智是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一个人的心智指其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被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这似乎也正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取得共识的一种定义。古代人们谈及心智,大约有头脑聪明、才智、神志等意义。而关于心灵的定义,我们则认为它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分开来的分界线;古语多指思想感情和心思灵敏。比较上述两词的定义,似乎心智与贝特森谈及的mind更为接近,因为在该书中,mind不止被用于描述动物,也被用于描述植物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
但每通读一遍贝特森的原著,就越发感到心智一词在贝特森的思想体系中显得过于狭窄。心智通常只与大脑、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用还原论的理论讲,心智是可以用神经科学、遗传学、甚至物理学加以解释的现象。但在贝特森那里,mind一词与所有复杂的生命系统都发生着关联,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联结起来的更大系统也具有某种mind;它不仅与意识相连,还与科学解释范围之外的美和神圣领域紧密缠绕。mind是生成于并进化在非生命系统之外的非实体存在的真实,是无法用现存物理学原理予以简单解释的。因此,在贝特森的书中,使用心智的翻译似乎难以完整复现他对mind的思考原意。
贝特森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也提及了包括基督教、印度教等的各种原初思想)。道的那种道可道,非常道的天下归一却又不可名状的存在,似乎对于贝特森建构mind与nature的统合逻辑系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无声、无名的道。虽然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的个体,是物质的本初,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后来在汉代传入我国的佛教则明确在哲学与宗教的意义上使用中文规定了心灵的定义,心灵即人的意识、精神、灵知:汝之心灵,一切明了(《楞严经》卷一),推极神道,原本心灵(《佛记序》)。正是在此层面上,心灵具有了某种道的意味,也与贝特森的终极追求存在着某种不谋而合。
基于上述考虑,我还是使用了心灵(而非心智)一词,以对应原著中的英文单词mind。当然,我知道,mind一词可有多种翻译,而心灵一词反译成英文单词也不一定就是mind,还可能有spirituality、psyche等。
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贝特森作为一名跨学科学者,他既有其作为人类学家的一面,又有作为严谨的科学家的一面;他既做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又深入田野进行调查研究,并对统计和数学模型在处理各类研究数据中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科学家,贝特森同爱因斯坦等人一样,内心深处存在着美和神圣,用中文(知情意)表达出来就是:除了致知的科学外,还有着致情的美和致意的神圣。
校审之初,我刚刚完成《心理学哲学导论》一书的翻译,多少还沉浸在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对哲学思考的启发之中,常常会不经意地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贝特森的思想。但很快,我发现贝特森的思想绝非现代心理学所能囊括的,也远超出脑神经科学的范围,他是用一种从生命细胞到全然生态的宏大视角去思考生命和心灵的。他从多学科的比较之中,发现了一种具有形式之美的联结模式、联结之联结的模式,发现了两种甚至多重随机过程的互动之舞;他还设想了将生命之中的意识、美和神圣三者进行联结的可能性,展现出一位伟大科学家对一切存在背后的道的追求。
贝特森写《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一书的初衷充分展现在本书的第二章每个小学生都知道中。他要改变人们对世界和自己认识的前提,正是因为人们还被这些过时的认识论前提(比如,名与实,客观与主观,意识与无意识,部分与整体,大与小,数与量,有和无,趋异与趋同,逻辑与因果,等等)强力地约束着,所以人们毫无勇气去突破这些前提给人类造成的认识藩篱,人们就只能看见树木而看不见森林,看不到生命过程中由意识、美和神圣联结的更大生态系统。贝特森在此书的附录中对此表达了极大的不满和担忧,并渴望各级教育改变当前的状态。他强烈呼吁成年人,特别是教育界为人师表的老师们,在科学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的今天,首先要能够放弃这些已经过时的认识论前提,然后用一种新的认识论去教育人类的下一代。贝特森在此书的附录中公开了他写给加利福尼亚大学校董会的一个讲话稿,我们从中可以体认到他对于认识论的重视,对于既定知识框架和教育体系的挑战,以及他对于人类与环境联结的生态系统的前瞻性预言。这些都展示了贝特森不仅是一位先锋思想家,还是具有强烈现实感和责任感的行动者。他是一位远超于其所在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
审校结束时,我似乎可以大胆地进行如下猜测:如果贝特森的健康没出问题,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他会将他内心深处一直思考着的生态式的心灵原理嫁接在物理重言式的自然原理之上,甚至会将心灵与自然在形式上联结起来,建构出一种涵盖了自然原理并将时间、递归循环和逻辑类型层级加以内嵌的新的逻辑体系。想到此,我真心为贝特森过早去世感到十分惋惜,他的思想如果得以用文字表达出来并成为一种全新的认识论的话,那么如今略显停滞的科学(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心理学)或许就会从中寻找到前行的路径,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将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贝特森是一位通才。人类发展至今,社会分工愈发多元和细致,导致人才大多为专才,他们在某个领域见识卓越、技术精湛,一旦超出该领域,他们便显得常识不足、技能捉襟见肘。但贝特森的一生在若干科学研究领域转换,从遗传学、动物行为学到文化人类学,他都通识通晓,而且这种跨领域的转换不是被动的,而是他本人主动而为的。因此,他能够主动地对科学研究对象的微观和宏观特性进行多领域、多角度的比较,从中找出形式上的共性,从而再在更高层级上思考生态学的心灵原理。贝特森还是一位奇才,每转换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都能够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影响到生物学、传播学、家庭治疗、控制论等不同学科领域。他的创新更多地表现在理论的更新和方法的立异上。或许我们今天会说这才是真正的创新,在他人的理论框架之下获得的成果能被冠以重大发现的称号。重大发现又分为证实式的发现和否证性的发现,后者可能成为创新的端倪;但若理论上不具有奇才般的敏感性和思维高度,则也只是发现而已。正是这样一位通才和奇才,给我们留下了值得认真学习、思考和追随的深邃思想。
阅读此书确实需要花费脑力。贝特森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加上他采用比较的方法,时常需要读者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似乎完全不相干的领域。贝特森思想深刻,但也许是因为整个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他在文字表达中也有着跳跃的现象,有些似乎需要论证的地方却被一带而过。这要求读者一定要静下心来读此书,在各个章节文字的联结之中及背后探寻贝特森思想的连贯性和终极追求。用贝特森自己的话说:我常常无法忍受那些好像不能区分琐碎之物和深刻之物的同事们。但是,当学生们要求我来界定这种差异时,我又会紧张得发呆。我已经含糊地说过,任何可以启示宇宙秩序或模式的本质的研究都肯定不是琐碎的参见贝特森《心灵生态学导论》导言;如果你打破那个将学习内容联结起来的模式,你定会毁坏一切的品质(参见贝特森《心灵生态学导论》)。这种联结模式是需要我们慢慢加以体会、推理和理解的。
我个人建议,读者拿到此书后,不妨先来读第八章,其标题为那又怎样?。该章以贝特森父女对话的形式对贝特森的思想做了一种综述。了解其思想的粗略轮廓之后再去阅读其他各章内容,或许会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每章内容在贝特森宏大理论框架中的位置以及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该章通过贝特森与作为人类学家的女儿进行对话这种写作形式,使女儿对父亲的崇敬、挑战和顽皮的心态跃然纸上,让我们的阅读本身充满了情趣,并让我们感受到智慧的冲击,这自然会大大增强我们去阅读其他各章的兴趣和动机。
本书内容富饶而宏大,极具创新性、挑战性和启发性。因此,如果有人想用几段话来对其加以概括,那么恐怕会适得其反,会让自己显得贫瘠而渺小。为了不让自己显得贫弱,我还是直接引述贝特森的几段原话吧。
关于创新性,贝特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灵(心智)的新模型:(1)心灵是由本身非心灵的部件构成的,它内在于这些部件的某种组织之中。(2)这些部件是由时间进程中的事件启动的。虽然外部世界的差异是静态的,但是如果你与它们发生关联时,这些差异就会产生事件。(3)心灵附带有能量。刺激(作为一种差异)本身并不提供能量,但是刺激的反应者具有能量,其能量通常是由新陈代谢提供的。(4)之后,因与果便形成了循环性(或更复杂的)链条。(5)所有的信息都会被编码。(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逻辑类型这一事实。(第244页)恐怕在标准的教科书上是很难见到如此对心灵加以定义的。
关于挑战性,贝特森写道:所谓更广阔的视角,就是关于多元的视角,我因此要提出的问题是:作为董事会成员,我们是否愿意为促进学生、教职员工以及董事会会议桌旁的各位发展出更加广阔视角的智慧而贡献一分力量,让它引导我们的系统在缜密性与想象力之间重新回归于恰当的同步与和谐?(附录)
关于启发性析,贝特森说:本书的直接任务便是构建一幅有关世界是如何在心灵层面上联结在一起的图景。思想、信息、符合逻辑或实用的一致性所需的步骤,以及其他相似的事物之间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逻辑(即创造思想之链条的经典程序)与事物和生物的外部世界(其部分或整体)之间是如何建立起关系的?思想真的是在链条中发生的吗?或者只是学者们和哲学家们将这种线形的结构强加于它的?试图避开循环论证的逻辑世界又是怎样与一个将因果循环推理作为主导而非特例的世界建立起关系的呢?(第25页)若系统认识论从线性逻辑走向联结逻辑,那么世界图式将会是什么样貌呢?
现在是时候恭请各位读者自行前往《心灵与自然:应然的合一》的天地,去领略贝特森的过人之处了。
2019年7月18日
于天坛西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