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辑录校勘稿,原书作者朱双云(1898-1942),对于中国早期话剧发展之历史研究有重要的贡献。朱氏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社会日报》上连载了《中国之优伶》,详细记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戏剧伶人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地位,是研究中国戏剧史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然由于抗战军兴,加之作者羸弱多病,原书一直未能付梓。朱氏在1942年3月病逝之前仍在写作,可惜未能终稿,至为可惜。本书辑注者赵骥在查阅了大量的《社会日报》后,从中辑录出原书之大部,利用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对原书进行了校勘,是极其珍贵的戏剧史料集成,值得出版。
|
關於作者: |
赵骥,男,1966年5月生人,系中共党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曾师从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工作,主要从事早期文明戏研究,利用上戏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戏剧文献,开始尝试戏剧文献学的研究工作,迄今已在《戏剧》《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图书馆杂志》《戏曲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在《艺术百家》上的《话剧文献与话剧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于2018年3月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015年起,着手对民国时期的戏剧文献进行校勘整理,先后出版了《新剧史》校勘本、《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校勘本、《新剧考》校勘本、《新剧考证百出》校勘本、《菊部珍闻》辑录本、《朱双云文集》和《民国话剧史料汇编》第一辑(7卷本)等。其间还主持了上海市规划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
|
內容試閱:
|
《中国之优伶》序
徐海清
一直以来,文艺作品小说、戏剧、影视,成为人们了解民国优伶从艺生涯,尤其是他们生存状态的主要来源,以至其覆盖面、影响力大于叙写、评述名伶的传记乃至当事人的回忆录。例如:由田汉编导,首演于1927年,1957、1979、2018年再由北京人艺三次新排重演的话剧《名优之死》;上世纪四十年代面世、有民国第一言情小说之称的《秋海棠》,以及后来据此改编的同名戏曲、电视剧;六十年代谢晋导演、谢芳和曹银娣主演的《舞台姐妹》及其后同名电视剧;八十年代由周孝秋、刘敏演出的长篇苏州评弹《筱丹桂之死》;九十年代由关景鹏执导、张曼玉与秦汉等主演的影片和刘锦云编剧、林兆华等导演的话剧《阮玲玉》;新世纪头十年里,由严歌苓等编剧、陈凯歌导演的知名中国电影,让年轻人近距离见识了中青年时期《梅兰芳》的菊坛奋斗经历和情感生活。
除了《梅兰芳》,上述其他几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的命运都可以用不幸、悲惨来形容。《名优之死》中以清末著名须生刘鸿升为原型的主角刘振声,被活活地气死在舞台上;《秋海棠》主角的原型是当年天津京剧名家刘汉臣,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有半部越剧史之誉的《舞台姐妹》中被迫害致死的商水花,其原型就是筱丹桂,她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言是 做人难,难做人,死了;女神阮玲玉则因痛感人言可畏而撒手人寰。
如果说,这些经典文艺作品以典型个案,反映了旧社会普遍存在的优伶生存状态,那么,80多年前,有朱双云先生在报纸上连载《中国之优伶》时,自云以俾国人得以知优伶生活之苦、遭际之惨、环境之恶、前途之危、影响于社会之大,而谋有以改善之乎。应该说,他写此稿与后来以民国优伶为对象进行创作演艺活动的文艺家们的动机是一致的。
朱双云(18891942),上海人。1913年,二十出头的朱双云便跟随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导演之一郑正秋创办新民新剧社;次年,他撰写的《新剧史》出版,系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早期话剧编年史。时人赞朱双云先生于戏剧一道,研究有素,是基于他是个能游走于戏曲与新剧之间的人物,其创作的诸多舞台剧,都带有明显的皮黄印记。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报人曹聚仁在香港的《循环日报》上开辟介绍上海历史沿革的专栏,其中对朱双云的介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即便在今天的梨园界恐怕也鲜为人知的朱双云这一个人。曹先生说,此人在舞台上不过做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但他有四大本领:一、最擅长筹资创办戏院、组织剧团,他邀角色有独得之秘,好角色往往被他一网打尽。二、他编排的戏总可以卖钱。三、他的派角尤有独到之处,善于使人发挥他的隐艺。四、他的戏剧广告更能自成一家,有吸引力。他不仅能创作,而且擅长经营。曹先生誉其为戏剧事业家,实在有提出来投标介绍之必要。
除了曹先生概括的四大本领,朱双云还有一大本领,或者说一项功业也有特别介绍之必要,那就是他对当时中国伶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凭借他经营戏剧足迹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对发展较快的上海、汉口、湖南和北平等地,与各地伶人有直接、深入的交往,对他们的生活有全面、切实的认知,终于得以成就《中国之优伶》。
而今,这一成果从80多年前发黄易碎的报纸上,将那些模糊难辨的残篇遗作变成一本新书,得以重见天日,全赖沪上赵骥博士5年来孜孜矻矻,凭一己之力查寻、辑录、校勘、注释。其锲而不舍、甘把板凳坐得磨去一层的精神令人钦佩。
《中国之优伶》为中国戏剧史和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一组比较系统的史料,并在梳理这些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见解。
如今,经过辑录、校勘、注释,最终出版《中国之优伶》的意义至少有三种。
一、珍贵的戏剧史文献意义。作为戏剧事业家,朱双云在各地与诸伶游,耳濡目染伶界演剧与日常起居之情状,又以探讨剧闻为务,于梨园珍闻,尤尽得无遗。《中国之优伶》保存了大量史料,例如从收入与开支角度真实地披露优伶之家庭及其生活;又如对伶人从坐科学艺,到出科成名之后生活状况的详细记载,对女伶尤为悲惨的境况及女伶多堕落之原因的述评;再如对伶人宗教信仰的深度揭示,尤其指出,即使是比戏曲界伶人受教育程度高的话剧界伶人,也十分迷信。凡此种种,都向世人展示了民国时期伶界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伶界商演竞争之激烈一节中关于争牌子争名誉情状的罗列,与电影《梅兰芳》中这位未来伶界大王年轻时和老艺人十三燕一争高下的戏份,实乃有一点相互发明之功效,但从文献意义的角度看,虚构的文艺作品毕竟难以与纪实作品相比肩的。
本书的文献意义还特别体现在朱双云对史料的分析整合能力,例如对伶人这一社会阶层产生过程的总结,对上海游艺场中新剧演出的重视,无不表明他确如赵骥先生所言,是一位出身草根阶层的戏剧史学家。
二、戏剧史研究的当代观照意义。他将戏曲与话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的大戏剧观及其对于戏剧的分类,对当下戏剧艺术领域的改革、转型、发展,不无具有启示意义;优伶之通病的揭示,对业内自律、摒除歪风陋习也不无兼具警示意义。
三、戏剧知识普及的认知意义。书中有关中国戏剧史的知识点俯拾皆是。例如何谓下海?今人多能道出一二。但朱双云在解释这一伶界术语时写道: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之所以称之为下海,是因为优伶自知所业之苦,不啻置身苦海之中,而莫能自拔。不意彼安居岸上之人,竟有以身入海为快,纷纷自堕于海者。这种不足为外人知晓的感受,唯朱双云那样与伶界融为一体者,才有可能获悉。
赵骥先生花工夫为《中国之优伶》所做的大量注释,不仅便于今人阅读此书,也增加了本书的附加值,非常值得称道。
今年恰逢朱双云先生诞辰130周年,文汇出版社推出《中国之优伶》,遵嘱拟序,谨以此向这位迄今还没得到足够重视的先贤致以应有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