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语言政策:隐意图与新方法》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丛书中的一本。被国际语言测试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的艾拉娜肖哈米以其博学睿智的学术修养,以其亲切而敢为天下先的人格魅力,富有责任感地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远见卓识。她以美国、以色列和英国的语言政策为例,揭示了在这些语言政策之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倡导以一种更民主开放地方法来制定语言政策,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个人和群体语言权利的方法。这是一本适合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哲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使用的重点书籍。
|
內容簡介: |
《语言政策:隐意图与新方法》通过分析有关语言使用的决策以及关注这些决策对社会不同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及潜在制约,来探究语言政策实施背后的隐性意图。作者以美国、以色列和英国的语言政策为例,并结合政府、教育机构和媒体对这些语言政策的显性和隐性应用,介绍了语言政策的概况。
本书揭示并分析了用于制定语言政策(如语言法、教育政策、语言测试、公民要求、宣传内容甚至教育材料等)的具体机制。这种对语言政策进行批判性探索的研究结论表明,语言政策及规划的研究需要更加民主和更加开放的语言观,以便为语言政策的反对者、语言活动的倡导者以及个人和集体语言权力的保护者提供可参考的策略。
|
關於作者: |
艾拉娜肖哈米(Elana Shohamy),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及语言测试研究,2010年被国际语言测试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测试的力量》《语言景观》《语言政策》《第二语言研究方法》等近20部。在《应用语言学年报》《当代语言期刊》《语言学习》《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现实问题》《语言问题和语言规划》等期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
目錄:
|
导论
第一部分 语言、操纵、政策
第一章 扩展语言
一、语言是个体的、私人的和互动的
二、语言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三、跨越固定的语言边界
四、多模态的交际
五、自由表达的语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操纵语言
一、概述
二、民族国家对语言的操纵
三、语言学在语言操纵中的作用
四、当代民族国家
五、当代民族国家关于语言的协商与斗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扩展语言政策
一、概述
二、当代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
三、语言政策的类型
四、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五、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
六、一种扩展的语言政策观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影响事实语言政策的机制
第四章 规章制度
一、概述
二、政策工具
三、语言官方化
四、事实语言实践中的效果
五、规章制度和事实语言政策:以以色列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言教育政策
一、概述
二、语言教育政策及其机制力量
三、语言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
四、语言教育政策和事实语言实践
五、语言教育政策:以以色列为例
六、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言测试
一、概述
二、语言测试的力量
三、测试作为操纵语言的一种工具
四、语言测试案例
五、语言测试权力的来源
六、教师在语言测试中的作用
七、事实语言政策的语言测试机制
八、民主进程和语言权利
九、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公共空间的语言
一、概述
二、语言景观
三、一个语言景观研究的案例
四、公共空间的政策协商
五、公共空间的附加工具
六、对事实语言政策的影响
七、是否侵犯了语言权利
八、意识形态、宣传、信条和压制
九、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结果与反应
第八章 结果
一、民主原则的应用
二、民主原则的违背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反应
一、包容性民主
二、批判意识
三、批判意识在政策机制中的应用
四、语言行动
五、政策、实践、协商
本章小结
结语 作为自由商品的语言
参考文献
译名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导 论
尽管语言具有动态性、个体性、自由性和活力性,而且没有固定的边界,但是,总有一些群体和个体会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社会、经济和个人意识形态而对语言进行控制和操纵。因此,语言被用来创建群体身份(如我们或他们),体现入门资格(如包容或排除),判定行为性质(如忠诚或爱国主义),显示经济状况(如拥有或匮乏)以及划分群体或个人的身份。而且,还有人把语言当作控制别人的一种方式,他们强迫别人按特定的(如正确的、纯洁的、像本族人的、合乎语法的等)方式来使用特定的语言,甚至还干预别人使用语言的权利。
语言政策被夹在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实践的操纵和斗争中间。大多数掌权者(但不仅限于他们)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外显的(overt)和内隐的(covert)机制来操纵和控制语言,以便影响、制定和维持事实语言政策(de facto language policies),也就是语言实践。他们为了达到控制语言空间的目的,就会在对话、协商或激烈的斗争中公开或隐秘地利用这些政策机制。因此,为了能真正理解真实的语言政策,我们必须要关注这些政策机制的结果,对这些受政策机制影响的语言进行观察并演绎。事实上,这些机制就是语言政策的工具。它们的效应和结果常常会违背民主的进程或侵犯个人或语言的权利。正是这些机制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各种事实语言政策的影响,才构成了不为公众所知的隐性意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单纯的机制行为(如街牌的制作、学校语言测试的开展、学校语言政策或公民考试政策的制定)就构成了实际的语言实践,而且它们往往是在未经任何官方公告的情况下就实行了。一旦这一行为过程被公之于众的话,公众就有必要采取语言行动(linguistic activism),或通过这些机制进行语言抵制(linguistic resistance)。由此,从扩展的语言政策观来看,语言政策就会通过这种方式而得到广泛的协商和讨论。所以,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语言政策,例如从机制、政策、实践、协商、对话以及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冲突来理解。不过,有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是要关注政府和大财团的权力,因为它们都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众多的权力领域(如教育系统、法律、制裁税和惩罚等领域),于是,它们就更容易通过各种机制来操纵语言政策。我们也不难发现,宏观视角的语言意识和政策机制能为我们提供协商和保护权利的渠道。
本书就是从扩展的语言观着手的,认为语言是个人的、开放的、自由的、动态的、有创造性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语言观认为X 语言和Y 语言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语言已经超越了词语本身,还能够在各种多模态的符号和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中得到体现。但是,除这种观点外,人们常常认为语言是封闭的、静止的和受规则支配的。人们可以操纵语言,把语言当成一种团结、忠诚、包容、爱国主义和合法性的象征,这种情况在各类集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语言政策少不了涉及语言意识形态辩论的重大话题,如语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语言的纯洁性和变异性、语言的本土性(nativity)和外来性(foreignness),这些内容都会出现在正式的政策文件、语言法、语言标准等材料上。上述内容旨在按照这些语言意识形态意图(ideological agenda)来影响实际的语言实践。为此,我们需要从更广义的视角来分析和解读语言政策,而不是仅仅死扣语言政策本身。因为研究已经表明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机制来观察这些语言政策。各类群体尤其是权力机构会在超越官方政策的范围之外,强制推行、维持和制定事实语言政策。因此,我们研究语言政策时,不应仅限于正式的、官方的和已公布的政策,还应该研究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用来制定和维持事实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那些重要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机制包括语言教育政策、语言测试和公共空间的语言,真实的语言政策正是通过这些政策工具而被制定出来的。大量研究(如移民的学业成绩、不切实际的语言正确性和单语主义观点的推行、各种类型的适应、各类语言测试、语言景观等)已经佐证了这些结论。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要了解一个政体和社会真正的语言政策,我们不仅要关注官方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要观察用于维持语言实践的各种工具,而且这些工具往往是隐性或隐藏的。此外,这些工具也许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像政策手段,但若从它们对语言实践的直接影响来看,它们极大地影响着实际的语言政策。因此,只有通过观察这些工具所造成的影响,我们才能理解和解读一个政体中真正的语言政策。为此,我们最好采用一种扩展的新语言政策观,也就是把这些政策工具也包含在内,因为它们正隐性地或隐秘地影响着实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现实。本书将阐明社会的所有成员(从个体到社会和政治群体)是如何利用这些机制的,尤其是那些能接触到控制权和制裁权的政府机构,因为他们更有机会把这些政策机制用作操控国家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我们需要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待语言政策,以便阐明语言政策是如何影响现实语言实践,并促进民族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维持语言纯洁,建立语言等级,让某些群体边缘化或排除某些群体,并最终导致违背民主原则的实践以及对个人权利的践踏。最后,本研究将阐明这些机制如何构成了各主体多重对话的一部分,使我们能够对已有的语言政策进行协商和斗争,并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起到建设性作用的。这样的观点有利于制定开放的和动态的包容性语言政策,同时,也有利于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频繁互动,从而促进包容性民主的发展、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语言意识和语言行动的完善。
本书开篇就采用了广义的语言概念,把语言看作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动态的、创新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本书认为语言之间没有既定的界限,语言交际可以使用多模态的表征和不同的形式(见本书第一章的内容)。然而,现在人们依然把语言看作一个封闭的、静止的和受规则约束的实体。这是因为人们一直在以操纵、压迫和强制的方式利用着语言,民族国家尤为如此。这些国家把语言当作一种工具,用来创造、强制和维持集体身份、同质和霸权的语言意识形态、统一化的语言标准以及包容或排斥的分类标准。因此,在使用某些语言的过程中,具体的使用方式或口音就成了群体成员资格、群体分类和群体忠诚的标记,它们能表明语言使用者是会被接纳还是被拒绝。而且连语言学家也在支持这种语言使用方式,他们不再描写语言,而是规定语言,也就是规定人们应当如何使用语言。他们利用本族语、本族人口音、语言正确性、母语、语法规则、标准拼写和外语等术语来强化语言使用者的差异和属性。新成立的民族国家更容易认可像移民、原住民、全球性人士、跨国人士以及其他不同群体。但即使在这些国家中,语言依然在两派势力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权力群体为了强调国家身份而企图维持语言同质化、语言霸权和单语主义;另一方面,其他群体则要求自己多样化的语言文化得到认可,主张自己的代表权、参与权、话语权以及个人的其他权利(请见本书的第二章)。
考虑到这些斗争,语言政策在维持语言行为和确保语言意识形态向语言实践转化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本书界定的语言政策并不仅限于官方公布的文件,这些文件往往只在口头上体现了包容性的意识形态。本书还把各种政策机制也包括在内,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机制也是能够影响和制定事实语言政策的重要工具。由于这些机制也被用来制定现实的语言政策,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机制来解释这些现实中的、真正的语言政策。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不同机制的作用,把真正的语言政策放在广义的语境下进行探讨(请见本书的第三章)。
第二部分探讨了那些用于维持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实践的各种政策机制,也通过各种数据表明了这些机制是如何影响语言实践的。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官方语言政策,包括语言教育政策、语言测试和公共空间的语言(指语言意识形态、信条、宣传和压制)。此外,该部分还探讨了每一种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现实语言政策的作用,并分析了它们对民主原则和个人权利的影响(即本书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从与语言相关的民主原则和个人权利两方面来探讨了这些政策机制的结果(即本书的第八章和第九章)。本部分阐明了这些机制是如何经常与语言政策一道来违背民主原则并侵犯个人权利的,它们是如何通过强制和排斥的方式来阻止人们全面参与民主社会或从民主社会中获益的。接着本部分论述了多语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应当使用并遵守包容性的民主原则(democracy of inclusion),应当承认不同的语言和群体都是民主社会的重要财富,并促进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商(Taylor 1998)。本部分还建议,我们应当运用批判性的观点来探讨语言的不同定义以及它们对民主实践和个人权利的影响。此外,本部分还阐明了这些政策机制的重要作用。它们有助于协商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并能使得两者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来看待语言,并且对语言政策展开协商和讨论。于是,这些机制就为我们进行多重对话提供了场所和方法,使我们得以协商语言政策,推进包容性民主的建设,并通过语言意识和语言行动来保护个人的权利。
结语讨论了语言作为自由商品的独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对语言进行使用和发展。语言不像其他生物标记,它代表了人们的言语自由和选择自由以及人们利用各类语言资源的自由。作为个人自由和民主选择的一部分,人们对语言资源的利用不应当受到强制力的干预。
本书的副标题是隐意图与新方法,它有许多含义。它可以指人们为了实现政治和意识形态意图而操纵语言的方法,也就是把原本开放的、发展的和动态的语言本质歪曲成一个封闭的、固定的、静止的、纯洁的、霸权的、标准的以及压制的语言系统。公众并未察觉这一现象,因为他们已经受到了政治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等人语言意图的教化,他们已经相信语言就是封闭的、正确的、标准的和纯洁的系统。此处的隐性还指本书所探讨的影响和维持语言政策的各种政策机制。本书就是把这些政策机制对语言实践和个人权利的作用和影响当作隐性的意图。像街道指示牌或语言测试这些机制就能发出一种直接的信号,它们就在官方的语言政策之下又制定了事实的语言政策。
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政策机制(如语言测试)对语言政策的影响,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把这些机制看作会对语言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工具。然而,事实上它们对语言政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那些受影响的人除了遵守之外别无选择。
本书通篇都将用以色列的案例来阐述和论证许多观点。以色列的语言环境十分独特,再说作者本人一大半的学术生涯都是在以色列度过的,因此对这里的语言比较熟悉。若干世纪以来,希伯来语都未能成为犹太人世俗生活中的语言,但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到整个二十世纪,希伯来语却得到了复活(revive)。如今,它已经成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犹太人所使用的主要语言。现在,希伯来语已经被用于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一些理论家和政治家已经开始关注和赞赏这一现象,尤其是当这些人的言语社区(例如爱尔兰语、威尔士语、加泰罗尼亚语和毛利语等社区)也期望以相同的方式来使他们的语言复活的时候。但是,近年来,我主要的研究就是批判人们在使希伯来语复活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尤其批判他们在执行这一语言政策时所付出的其他语言的代价,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以统一和团结为名,造成了歧视、压制、排斥、强制以及对权利的侵犯。到今天为止,人们还在使用相同的强制方式来维持这种语言奇迹,这一点本书在多处都有提到。选择以色列这个案例的第二个原因是以色列的政治现实,一方面,它是一个经典的民族国家,崇尚共同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宗教、凝聚力、团结、爱国主义以及对于重新回到祖国的犹太人的忠诚;然而,另一方面这里又充满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因此,以色列的社会环境是这样的:对同质性和霸权意识形态的期望、多民族和多样化的现实以及对全球化的强烈呼吁三者并存于这个国家,它们相互之间有摩擦,有矛盾,还有协商。这种社会状况为复杂社会现实中语言政策的研究提供了绝佳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