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洞经音乐主要流传在云南,尤其以昆明、楚雄、红河地区、大理地区和丽江地区流行。洞经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音乐品种,而是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经文谈演。谈演一词是当地人所用词汇,主要强调了活动中的谈(即经文宣讲)和演(即仪式动作和过程)。音乐只是整体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用来唱经文,也包括在谈经过程前后或中间的器乐演奏,用以连接前后的经文和烘托气氛。
从闵光学开始,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化善坛洞经会即对所用乐器进行了整理,对所用音乐进行了记录,现存多部手抄本简谱。虽经过洞经会不同人的传抄,导致不同人所使用的手抄本在个别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本乐谱辑录是根据大屯镇化善坛所用简谱手抄本转译的,在个别细节上经过了整理,如连线、打击乐记谱方式、个别音符的音区及五线谱和打击乐的总谱谱式等。乐谱对应的音响均按器乐曲、声乐曲和打击乐曲进行分类。
|
關於作者: |
张伯瑜,出生于1958年。1982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留学芬兰图尔库大学,1995年获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音乐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任教至今,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他曾于1998年任丹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0-2001年任美国福特基金会亚洲学者,2005-2006年任中美富布赖特学者。张伯瑜现为中国音乐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学术顾问(2010-2104)。其所授课程主要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北欧音乐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音乐专业英语文献阅读音乐学专业研讨等。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有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央音乐学院2000)、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部2002)、云南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调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7)。此外,他还为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中外乐器展演中心,并创办世界音乐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