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內容簡介: |
为方便从事线损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学习《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DLT 686—2018)(以下简称《导则》),掌握《导则》中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原理及方法,解决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中的问题,促进《导则》贯彻执行,提高电网线损分析和管理水平,作者精心编著了此书。全书共分为5章,以《导则》主要内容为主线,从基本概念诠释、交流电网元件电能损耗计算、直流元件电能损耗计算,到覆盖特高压交直流至380V低压各电压等级电网的理论线损计算,详列公式、算法原理,并给出实例,便于读者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助力领悟精髓;*后给出了电网线损分析与降损措施。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可作为线损管理人员、技术专责、基层班组(站、所)等人员从事节能降损工作的参考手册,也可作为相关培训机构进行降损技术培训的实用教材,对相关科研院所、软件公司等开发理论线损计算分析软件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
目錄:
|
前言第1章 基本概念 11.1 电力网和元件 11.2 电能损耗和电量 31.3 线损率 71.4 代表日和潮流计算 91.5 小电源 10第2章 交流电网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与实例 112.1 三相制线路的电阻损耗计算 112.2 三相电缆的绝缘介质损耗计算 222.3 变压器的电能损耗计算 232.4 电容器的电能损耗计算 282.5 电抗器的电能损耗计算 322.6 其他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 332.7 交流元件电能损耗计算实例 35第3章 直流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与实例 633.1 直流输电线路的损耗计算 633.2 接地极系统与金属回线的损耗计算 643.3 换流站的损耗计算 653.4 直流元件电能损耗计算实例 70第4章 电能损耗计算与实例 754.1 35kV及以上电网的电能损耗计算 754.2 10(206)kV电网的电能损耗计算 834.3 0.4kV电网的电能损耗计算 904.4 电网的电能损耗计算实例 994.5 中低压配电网线损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138第5章 电网线损分析与降损措施 1525.1 电网线损分析 1525.2 降损措施 158
|
內容試閱:
|
随着我国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设,新能源快速发展,电网的形态、结构和运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电力网电能损耗的构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适应新时期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分析的要求,国家能源局2018年发布了《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DLT?686—2018)(以下简称《导则》。为方便从事线损管理和技术工作人员学习《导则》)掌握《导则》中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原理及方法,解决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导则》贯彻执行,提高电网线损分析和管理水平,作者精心编著了此书。本书以《导则》主要内容为主线,涵盖电网常用的交直流电网及其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本书共分为5章。第1章为“基本概念”,对《导则》所涉及主要术语及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说明、阐述与诠释。第2章为“交流电网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与实例”,针对交流电力网主要耗能元件,详细介绍线路(架空、电缆)电阻损耗、电缆介质损耗、变压器(双绕组、三绕组)损耗、电容器损耗、电抗器及其他元件损耗和损耗率的计算公式,结合电网元件实际运行情况,列举了10个计算实例。第3章为“直流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与实例”,在列出直流线路、接地极系统与金属回线、换流站的电能损耗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某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换流站技术参数和运行参数,列举了换流站中换流阀、换流变压器等元件的电能损耗计算实例。第4章为“电能损耗计算与实例”,针对35kV及以上电网、10(206)kV电网、0.4kV电网三大类别,介绍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相应的算例,并对中低压配电网线损预测方法、台区线损新的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第5章为“电网线损分析与降损措施”,给出了电网技术线损分析内容与要求、理论线损计算分析报告内容与要求,介绍了配电网降损新技术和技术降损措施。“理论线损怎么算,实用案例来示范;电网高损如何降,典型分析来分享”,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广大读者开展线损理论计算、降损规划、高损治理、经济运行、降损节能改造等工作有所帮助。本书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刘丽平、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鹤壁供电公司教授级高工牛迎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程师江木、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杨东俊、高级工程师刘巨、国网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莉等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写人员所在单位领导、同事及相关单位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阅历和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作者2019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