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传统农区工业化在空间上的分异规律为研究对象,从全面结构变迁的角度构建了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并衡量了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代表的传统农区2000-2016年间的地区工业化进程。研究结果发现,人均GDP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两者*数值的大小及其相对均衡程度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动态变化高度相关。进一步通过测算二位数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发现,制造业的性质与空间分布特征对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空间分异具有重要影响。本书还试图对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呈现出的特征进行解释,认为各个区域正是由于内生能力的差异才导致对产业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偶然事件向必然事件转化能力的不同,并选择创业行为与创新行为作为衡量区域内生能力的代理指标。计量结果表明,创业行为与创新行为的空间差异有效解释了传统农区地区工业化的空间分异现象,且创业行为的贡献要大大高于创新行为的贡献,即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主要是依靠创业行为来实现。
|
關於作者: |
张建秋 经济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人口流动与区域城镇化等。近年来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4项,也先后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政策研究在内的多项纵向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长期担任《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的执行主编,参与编写著作多部。
|
目錄:
|
第一章 引言1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1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7
三 研究思路10
四 创新之处14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16
一 工业化理论文献回顾16
二 区位理论文献回顾37
三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52
第三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概述57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模式的分类57
二 传统农区工业化运行机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74
三 现阶段传统农区推进工业化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79
四 本章结语89
第四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的综合评价与演变路径92
一 传统农区地区工业化评价指标的选取92
二 传统农区地区工业化的评价方法与结果101
三 传统农区地区工业化的评价结果分析110
四 本章结语119
第五章 传统农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空间聚集的演变特征121
一 制造业在传统农区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及现实基础121
二 传统农区制造业空间聚集程度的评价方法与实施过程132
三 传统农区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的评价结果分析137
四 制造业空间布局结构与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关系152
五 本章结语157
第六章 传统农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与空间结构演变159
一 传统农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160
二 传统农区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及特点170
三 传统农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与居住的空间特征及启示180
四 村庄性质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特征及其空间选择的影响205
五 本章结语229
第七章 内生能力与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一个分析框架231
一 传统农区工业化特殊性的进一步阐述231
二 内生能力与发展经济学之间的关系235
三 内部条件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机理分析239
四 本章结语256
第八章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258
一 内生能力与市场化条件之间的关系258
二 内生能力的度量261
三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解释271
四 内生能力对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的计量分析273
五 本章结语280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283
一 研究结论283
二 政策建议289
三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295
附录 2000~2016年工业化标准评价值297
参考文献312
后记337
|
內容試閱:
|
前言
由于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禀赋,主流观点认为传统农区通过主动工业化来实现自身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但随着二元结构壁垒的逐渐消除,这样一种观点越来越被证明是错误的,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充分说明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融共生的状态,自此以后传统农区的工业化才得到国家层面的普遍认可和相应的政策配套体系的激励。但是,与其他次生工业化区域不同的是,传统农区的工业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最先发端于长垣这一类性质的区域,这些区域大多具备自然资源缺乏、交通区位不突出、传统农业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等特点。因此,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即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为什么最先在此类区域产生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什么,进而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传统农区地区工业化进程为什么会产生如本书第四章所说的变化规律,本书的核心内容正是围绕此问题一一展开。
因此,本书想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对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的程度进行评价,对该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第四章。由于长期二元体制的影响,传统工业化水平的测算主要偏向于数量型指标而忽视结构型指标,为了全面反映工业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过程,本书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工业结构、人口的空间结构以及人口的就业领域结构等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来全面衡量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显示,人均GDP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两者绝对数值的大小及其相对均衡程度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动态变化高度相关,制造业发展不足将不能有效支撑该区域工业化综合指数的动态提高。如依靠采矿业支撑的三门峡、平顶山两市的工业化指数一直在下降,再如农业资源禀赋丰富的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黄淮四市的工业化综合指数长期处在传统农区的末位。第二,制造业性质及其空间布局对传统农区工业化空间分异的影响。第四章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