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师统与学统的调适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申报成果名为《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建议改为《宋元后朱熹时代朱子学研究》,作者参考该建议,修改了书名,并按规划办要求对正文进行了修改。本书围绕师统与学统的调适,考察了朱熹学说的主要概念内涵与其与两浙及邻省之学的渊源关系,详论了朱子学的权威化过程以及个中文化意义。各个章节的层次布局得法,条理清晰。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资料文献基础扎实,行文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娴熟。该项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在所研究领域中有所创新。
|
關於作者: |
王宇,1978年生,浙江乐清人,2005年6月获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并进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12年起任该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4年)、浙江省第一期(2011-2013)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个人)、研究方向为宋明思想史与浙学研究。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为《浙江文化通史元代卷》 《宋明温州思想史》。出版《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 《道行天地:南宋浙东学派论》等学术专著。
|
目錄:
|
绪论 宋元两浙朱子学的成立
第一章 朱熹的道统观与师道观
第一节 孔孟的道统观
第二节 北宋儒学的道统说
第三节 朱熹:因其语而得其心
第四节 对口耳之学的批判
小结
第二章 朱熹去世后师统与学统之争初现端倪
第一节 朱熹去世后师统崇拜的勃兴
第二节 朱熹语录编辑引发的纷争
第三节 朱门内部围绕继承师说产生的分歧
小结
第三章 晚宋两浙朱子学的政治处境
第一节 背景:尊其说而不用其人
第二节 徐侨和叶味道
第三节 杜范与淳祐更化
小结
第四章 辅广《诗童子问》与朱子学学统的完善
第一节 辅广的生平和《诗童子问》
第二节 《诗童子问》对《诗集传》章旨的补充
第三节 《诗童子问》对《诗集传》章句注的补充
第四节 《诗童子问》对《诗集传》的修正
小结
第五章 陈埴和赵顺孙:亲传门人、再传门人与学统的结合
第一节 陈埴的工夫论
第二节 赵顺孙与《四书纂疏》
第三节 从《木钟集》到《四书纂疏》
小结
第六章 黄震:彻底的学统传道论者
第一节 反对以自得为己之独得
第二节 批判传道即传心说和不立文字
第三节 讲说已备,正当体行
小结
第七章 王应麟:融通汉宋及其对道统论造成的破坏
第一节 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再平衡
第二节 融通汉宋经学与赓续学统
第三节 宋学的价值
小结
第八章 《读书分年日程》与元代朱子学的科举化
第一节 两浙朱子学与元代科举
第二节 朱子学四书学的课程化
第三节 朱子学经学的科举化
小结
第九章 《内外服制通释》和《家礼》的大众化
第一节 朱子《家礼》丧礼部分在元代的应用
第二节 《通释》对《家礼》的捍卫和增补
第三节 《通释》促进《家礼》大众化的努力
小结
第十章 北山世嫡:朱子学师统崇拜的顶峰
第一节 何基、王柏对晚宋朱子学弊端的反思
第二节 王柏的师统观
第三节 宋元之际北山师统观的勃兴和困境
第四节 元明之际的传向世嫡的转型
小结
第十一章 史伯璿:对见而知之的彻底清算
第一节 史伯璿对朱熹及门高第的评价
第二节 朱子学再传以下对朱熹的轻视
第三节 亲相授受造成的元末朱子学乱象
小结
第十二章 尾声:新旧道统转换中的师统和学统
第一节 学统、师统与绝而复续的道统循环
第二节 宋元朱子学师统在明前期的断裂
第三节 心学新道统对朱子学旧师统的否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长期以来,关于浙学的研究聚焦于宋代事功学、明代阳明学与清代浙东史学,而忽于朱子学的专题研究。由于南宋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在临安,明代的立国之本也与浙江具有重大关系,尤其在北山一系的后续发展中,作为朱子学正统嫡传的金华朱子学与明代意识形态和学术主流的建立具有内在的关系,因此两浙朱子学的考察无论是对于朱子学的研究,还是浙学的开拓,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朱子学的研究不完全是纯思想的哲学分析,而是涉及后朱熹时代的整个儒学运动,思想史的研究特征相当明显,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要素作一些梳理。
庆元党禁在朱熹去世后两年(1202年)开禁,此后在朱学、陆学、浙学的学派调和中,朱子学呈现出融会陆学与浙学而胜出的态势。也许思想巨子之后思想出现裂变是一个常态,后朱熹时代的朱子学也是如此。朱熹一生讲学,虽以闽中为主,但门徒分布仍然很广,清初极力推崇朱子学的名儒李光地的孙子李清馥在表彰闽中朱子学的《闽中理学渊源考》中尝指出朱子门人的广泛性:在闽中者二百余,在吴越、江右、楚黔者亦二百余。即便是著名者,分布也很广。晚宋黄震就列举了一批人:
如闽中则潘谦之、杨志仁、林正卿、林子武、李守约、李公晦,江西则甘吉父、黄去私、张元德,江东则李敬子、胡伯量、蔡元思,浙中则叶味道、潘子善、黄子洪,皆号高弟。
事实上,至晚宋朱学再传、三传时,朱学实已遍及南宋各地。如果延至元朝,更是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了。
如何来梳理这一复杂的朱子学传衍,从而呈现出朱子学的丰富性,一直以来便是困难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自然就是以地域为依据来进行梳理,前引黄震与李清馥所言,表明自宋至清的一贯做法就是如此;同时辅以师承,按照谱系的观念进行梳理。概言之,地域与师承是研究朱子学的两个天然要素。不过,自黄宗羲撰《明儒学案》,虽然他仍然是以地域与师承来建立大的框架,但他很明显地将自己的思想立场放了进去,力求以思想的特质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