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神秘的玉器、怪异的纹饰、残破的陶片,大地上的怪圈暗示了内蒙古敖汉旗农业文明的悠久历史!
*行进的人流、复活的面具、燃烧的火龙,古老的仪式中,人们虔诚的祈祷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龟裂的大地、干涸的河道、冰封的冻土,八千年的粟作农业如何在这篇的多难的土地上持续繁衍?
*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丛书。
对很多人而言:
文化,原是舒缓人心的,一缀上遗产二字,就显得沉重;
对很多人而言:
文化,也是风雅讲究的,一掺上农业二字,就变得土气!
我说:这里有一本介绍内蒙古农业文化遗产的书,很好看。你信吗?
但是,确实!
它的每一篇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既有来自8000年前的神秘史前文化,也不乏流传至今的古老民俗仪式;既有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经验智慧的挖掘,也有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可谓包罗万象。作者将专业的考古报告、枯燥的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成一篇篇小故事说与读者知。
全书以兴隆沟村民耕作中无意发现大地上的一个个怪圈作为引子,接连用三个考古发掘故事讲述
|
內容簡介: |
当地人说,敖汉在蒙古语中就是老大的意思,因为敖汉部的建立者 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孙岱青杜棱乃是家中的长子。其实,敖汉在世界旱作农业史中也当之无愧的占据着老大哥的地位,只是从中原文明兴盛开始,便再也没有人来为它书写壮丽史诗。然而它终究太不平凡,终于随着8000年粟种的发掘而石破天惊,随后接连爆出了粟作农业之源、华夏*村、中华祖神、中华祖龙等惊天发现来证实其地位。
论历史,它孕育距今9000余年的小河西文化,身后还尾随着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文化,西辽河流域辉煌的史前文化中有4个都因在敖汉境内首次被发现而得名;论农业,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出土的碳化粟种晚它500多年,中欧的小米晚它2700余年;论文明,它的境内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祖神的神秘塑像,刘国祥先生认为敖汉是整个红山文化的中心,甚至连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也可能在此起源
2015年10月,作者朱佳奉导师顾军先生之命,怀揣着前人对敖汉只言片语的研究文献便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茫茫路途,爬过城子山、下过老哈河,将敖汉仔仔细细走了个遍,然后一只脚踏进了8000年前的考古遗址,另一只脚踩进了宗大爷家的谷子地;前一刻还在红山文化的祖神面前苦苦思索,扭回头就见考古工作者的忙碌身影于是这本纵论敖汉古今农业历史,横揽当地风土人情的田野手记便由此诞生了!
|
關於作者: |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常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著有《中国民俗学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著作,其中《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主持编写有《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北京文物古迹旅游》系列丛书等。
朱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学硕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四时风物笺之《茶》《香》等。
|
目錄:
|
主编寄语苑利001
序言朱佳001
粟作之源001
中华祖神017
祖龙诞生031
长城045
移民者的年轮059
满纸辛酸泪073
守护基因库087
俗语报春知101
粪土肥田123
欢快的小毛驴139
器用之宜153
窖有余藏181
敖汉祈雨201
酬神唱影223
秋月围墙239
玉泉潭影杏花醉261
食之有味275
后记2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