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研究是媒体融合环境下编辑实践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编辑学需要回答的重要理论命题。本研究立足于媒体融合与编辑创新这一现实问题,系统探讨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实践的概念、特征、组织、主体、客体、功能和规律,重点探讨揭示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实践的功能特征和编辑实践的基本规律,并用媒介交互思维,破除传统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研究中的部门编辑学研究局限,从更深层的哲学视角探讨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实践的内外矛盾关系。
|
關於作者: |
段乐川,河南南阳人,1981年8月生。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编辑思想史。曾在《出版科学》、《现代出版》、《中国编辑》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项目2项目。
|
目錄:
|
引言
第一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概念论
第一节 编辑概念的认知历程、流派形成与核心争议
第二节 媒体融合与编辑概念的辩证认识
第二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主体论
第一节 融合编辑主体构成:多元与分化
第二节 编辑主体地位的强化:从要素中介到组织中心
第三节 编辑主体职责的深化:从选择完善到聚合交易
第三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客体论
第一节 编辑客体的融合产品形态
第二节 编辑客体流通方式变化:从整体媒介到单篇文本
第三节 编辑客体生产方式的变化:从专业生产到协同生产
第四节 编辑客体价值实现方式:从二次售卖到知识付费
第四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组织论
第一节 编辑组织的形态演化:从多重形态到融合形态
第二节 编辑组织管理:从科层组织到扁平组织
第五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特征论
第一节 融合编辑特征论
第二节 社交媒体的编辑特征
第六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功能论
第一节 编辑功能内容:裂变与增值
第二节 编辑功能环节:调整与接合
第三节 编辑功能组织:重构与再造
第四节 编辑功能关系:调试与平衡
第七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社会交往论
第一节 编辑活动社会关系的主体元素:重构与分化
第二节 编辑社会关系的交往模式:互动与交互
第三节 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社会关系内容:增值与转向
第八章 融合视域下的编辑活动规律论
第一节 传统编辑活动规律论
第二节 融合编辑规律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编辑学是一门由中国学人倡导并建设的新兴人文社会学科。这门学科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以研究历史悠久和现实丰富的编辑实践为对象,致力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我有幸从20世纪80年代参与这一学科建设,从事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段乐川是我2008年招的博士生。三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乐川不仅埋头于专业学习,而且参与了我的《编辑学概论》本科教学工作。他几乎一堂不拉地听了我的课堂讲授,而且还登台讲授了其中一个章节。我们与学生们一起深入互动,其情其景,历历在目。记得他曾很认真地跟我说,编辑理论研究很有意义;如果有机会一定会深入研究,努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2011年,乐川毕业后回到母校河南大学任教。在专心教学的同时,他围绕编辑理论撰写了很多文章;近年来,他又将编辑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媒介融合与编辑实践的关系,并陆续推出了系列研究论文。他时常有研究所得发表,还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2018年十大优秀论文奖,受到学界同人的关注和好评,我为他的成长而高兴。现在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交付出版,嘱我作序,我仔细地阅读了书稿之后,结合编辑理论的现实发展,谈点儿认识与感想。
这部书的主题是媒体融合与编辑理论创新。实际上,书中提出了一个编辑理论研究的转向问题。传统的编辑理论是建立在以往的媒介实践基础上的。传统媒介形态泾渭分明,也决定了编辑理论的单一媒介研究倾向。尽管后来有了普通编辑学,但普通编辑学视野下的编辑概念认知并没有媒介融合的理念。王振铎先生较早提出的文化缔构编辑观,确实蕴含着分析不同媒介形态编辑概念的学术旨趣,但更多的是针对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而言的,与当下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媒介融合有区别。也就是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21世纪初,互联网媒介尽管开始快速发展,但它与传统媒介融合发展的主导性趋势并没有形成。因此诞生于这一时期的编辑概念认知,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