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NT$
398.0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绪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自清代至20实际有关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研究的特点及其演进。*章,从京师地理条件的观念及变化;第二章,关于警示、畿辅政治、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的观点;第三章,关于漕运海运与自然条件的认识;这三部分内容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研究中的认识与实践。结语部分探讨了北京建都,对今天政治经济生态建设的启示及意义。
|
關於作者: |
王培华,女,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历史文献学、史学史与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环境变化 、北京史、西北水利矛盾与分水制度、江南官员学者的西北水利思想史等。先后承担省部级和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3 项目,参与多个国家和部委级项目。专著 2 部,合著 1 部, 教材 1 部。主要学术论文 60 余篇,读史笔记十几篇 。
|
目錄:
|
绪论001
第一节 基本问题概述001
一 选题缘起001
二 基本问题概述002
三 研究价值003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003
一 清人研究概述003
二 20世纪的主要研究成果014
三 有益的启示和存在的问题020
第三节 本书的任务021
一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021
二 研究重点难点022
三 创新点023
四 研究方法025
第一章 关于京师地理条件的观念及变化027
第一节 元明以前人们的观念027
一 汉、唐、北宋时期人们对都城地理优势的认识027
二 宋、辽、金、南宋天地之中观念的变化034
第二节 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上)040
一 元两都制、明两京制确立的认识基础040
二 关于京师地理位置优势的共同认识046
三 关于北乃天下之中燕乃地之胜的观念048
第三节 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下)051
一 对京师战略位置与统治安全的忧虑051
二 对京、边粮食供应与京师粮食安全的议论055
第四节 辨析与评论062
一 北京处于天时地利以限南北的中心位置062
二 多种因素促成北京成为元明都城066
三 对都燕之不同认识的析论071
第二章 关于北方农业生产与京师仰食东南的矛盾及意识078
第一节 元明以前人们的观点078
一 汉唐人们对黄河流域农田水利与京师粮食供应关系的看法078
二 汉唐国家对西北农田水利管理的法规化意识083
三 汉唐人们对长江流域地理条件与农业发展状况的见解086
四 北宋时人们对北方地理条件与农业发展关系的认识088
第二节 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上)093
一 利用北方地理条件发展农田水利的自觉认识与实践093
二 西北农田水利管理之法规化意识的恢复和淡漠102
三 关于畿辅地理条件与农田水利成效的批评意见109
第三节 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下)117
一 京师粮食供应仰给东南的基本国策117
二 江南官员学者对江南赋税之重的强烈意识及其论证127
三 江南官员学者发展西北水利的主张与客观效果140
四 北方官员反对发展西北水利的认识根源与经济根源147
第四节 辨析与评论149
一 关于北方农业状况评价的辨析149
二 元明北方赋役轻重问题157
三 京师粮食依赖东南政策之得失及其认识根源、历史根源析论160
四 江南官员学者发展西北水利主张的合理性与局限性165
第三章 关于漕运、海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及认识170
第一节 元明以前人们的观念170
一 汉、隋、唐、宋时期人们对漕运与京师粮食供应关系的观点170
二 宋金时人们对华北平原水源条件与京边粮食供应关系的认识183
第二节 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上)187
一 对京通之间地势水源问题的争论187
二 对运河水源不足与利用运河困难的共同认识与实践199
三 国家对漕运管理之法典化意识的形成与加强204
第三节 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下)209
一 对海运、漕运供应京师粮食的肯定评价209
二 对漕运负面后果的见解215
三 明代对恢复海运的三种意见222
第四节 辨析与评价228
一 对历代漕运制度初步总结之分析228
二 对运河与漕政弊端议论的评价231
三 对于漕运违反自然条件的总评论232
四 对明代关于海运三种意见的辨析235
五 关于建都与粮食运输关系议论的评价236
结语 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239
一 历史理论的地位和价值239
二 前人实践与认识对现实政治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243
参考文献247
后记258
再版后记260
|
內容試閱:
|
引言
自辽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始,北京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已经千年。本书从自然条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一历史理论的重要视角切入,研究元明北京建都及其粮食供应问题。当年先人选中燕京建都,看中燕地的地理形胜,即虎踞龙蟠,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天子居中,道里适中,四方易于供应,又受四方朝觐。但建都北京的主要困难在于,因气候、水源、热量等因素,北方粮食产量低,不能满足京师的粮食需要。为此,元明清三朝创行漕运,运粮东南。但是,连带问题随之出现:运河与淮河、黄河方向冲突,为确保每年四百万石漕粮进京,必须确保运河畅通无阻,河政因之突显。但北方有限的水源,转以济运,不仅形成漕运与民争水的局面,而且更加剧治河的难度。漕难,河难,海运与河运之争,因之继起。漕运既加重江南赋税,造成东南富民破产,使南方人心生不满,又影响运河沿线农业发展。因此发展华北西北水利,就近解决京师粮食供应,摆脱东南赋重民贫、漕运艰难的呼声,绵绵不绝,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在时间上覆盖了元明清三朝;在空间上显然已大大超出了京师的范围,而具有全国的意义,生动地展现了时人受自然条件制约的历史场景。本书三章,即分别研究元明都燕的地理观念及其变化、北方农业与京师仰食东南的矛盾及意识、漕运海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及认识。历史问题,今天仍然存在,首都北京人口众多,城市空间,资源环境压力严重,如何解决北京城市人与自然的矛盾,这是一项千年大事,国家大计,正待今日。
序言
郑师渠
王培华同志在其新作《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付梓前,邀我作序。我于古代史外行,作序显然不合适。但培华持之甚坚,理由是我早年曾写过有关方面的文章。盛情难却,勉为是序。
在历史研究中,关注自然条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它实际上也构成了历史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在西方,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