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NT$
505.0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1)著名红学家曾扬华教授的赏析专著;
2) 全书由70多篇文章组成,篇篇短小精悍,内容涉及广大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的种种问题;
3)可以作为了解《红楼梦》的导读,亦可进行研究学习;
4)语言轻松明快,可读性强;
5)装帧雅致、版式舒朗、阅读舒适。
|
內容簡介: |
《末世悲歌红楼梦》是著名红学家曾扬华先生的赏析专著。全书由70多篇文章组成,篇篇短小精悍,内容涉及广大红学爱好者所关注的种种问题,集中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作者以慎密细致的分析、平实朴素的语言阐述了这部说不完的《红楼梦》,摒弃了学术著作言语晦涩、艰深难懂的缺点,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可成为广大读者阅读《红楼梦》的导读。
|
關於作者: |
曾扬华,1935年出生,江西泰和人。195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出版著作有:《〈红楼梦〉新探》《漫步大观园》《〈红楼梦〉引论》《钗黛之辨》。与人合作有:《校注》《校注》及其他著作数种。曾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现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目錄:
|
目 录
序 001
说不完的《红楼梦》 001
《红楼梦》的朝代年纪 008
《红楼梦》是淫书吗 012
瑶华为什么不敢看《红楼梦》 017
从末世感,到《好了歌》 020
《红楼梦》与味 025
《红楼梦》的书名 038
《红楼梦》的楔子 前五回 047
谈红楼梦曲 052
为贾雨村说几句好话兼谈护官符 060
在虚热闹的后面 066
从戌初到丑正三刻 072
魇魔法与嫡庶之争 078
空空道人与三教合一 083
女性的颂歌 089
贾宝玉及其狂 095
怕读文章与杂学旁收 100
从贾宝玉与北静王说起 105
从《姽婳词》到《芙蓉诔》 109
宝玉出家 117
他为什么想杀林黛玉 123
且说林黛玉的小性儿 126
林黛玉与戏子 133
林黛玉的生日 137
林黛玉有影子吗?有几个 140
四只凤凰 144
从红香绿玉到怡红快绿的背后 148
说金道玉 153
冷雪与热毒 158
这,才是真正的薛宝钗 161
薛宝钗总远着宝玉吗 167
宝钗理家 171
在王夫人与花袭人之间 176
呆霸王的另一面 182
《红楼梦》里最奸巧伪善的人 185
莺儿为何不去倒茶 192
请注意莺儿他娘与老叶妈 197
王熙凤是何许人也 202
王熙凤的才 207
王熙凤和钱 213
王熙凤和洋货 220
癞蛤蟆为什么想天鹅肉吃 224
老鸹窝里出凤凰 227
是真名士自风流 233
贾迎春与《太上感应篇》 238
处在槛外与土馒头之间的妙玉 243
大观园里的岁寒三友 248
在槁木死灰覆盖的下面 254
为什么要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260
一个嫖了男人的奇女子 264
老祖宗与宗法制 270
贾母的烦恼 274
贾母与史湘云 281
王夫人与林黛玉 287
贾赦和邢夫人 292
酷喜读书的贾政 296
话说周姨娘 302
贾环的悲剧 305
贾蓉,最无耻之尤 311
刘姥姥的三部曲 317
小红和贾府的大、小丫鬟们 322
晴雯的骨头最硬 329
从袭人吃窝心脚谈起 334
请看这只没嘴的葫芦 338
藕官与菂官 344
赖嬷嬷这一家子 348
嗔莺咤燕声中的重要信息 355
《红楼梦》里的人物姓名 361
大观园在哪里苇坑站牌的启示 367
是天足还是三寸金莲 371
后四十回、续书及其他 377
薛宝钗与郑恒 382
每个人物都是主角 387
曹雪芹好说反话 391
不见后文,不知此笔之妙 395
不写之写 399
言在此而意在彼 403
一声两歌,一手二牍 407
闲笔不闲 410
点睛之笔 414
|
內容試閱:
|
序
一九八七年以后,我的《漫步大观园》一书曾多次出版发行。
一九八八年七月,此书又再版,到一九九二年一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次。三处出版社都有多次印刷发行。这不过是很薄的一本普通书籍,收集的也是一些短小的文章,然而它却受到了《红楼梦》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寻思其中缘由,我估摸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全书的内容都紧扣《红楼梦》文本本身,而广大的红迷们所迷的也正是它,而不是那些脱离作品内容的繁复考证文章,其中道理无须多说。二是这些小文章写的都是对作品中具体问题的解读和分析,其中有不少是一些较敏感和不易发现的问题,所以文章虽短小,却很实在,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而且文章中还会不时点出一些作者独有的用笔特点,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就是很自然的了。红学的兴盛于此也可见一斑。曾经有一位名家提出过,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不属于红学,只是小学说;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家世、版本等研究和考证才叫作红学。这种说法虽新颖,但明显不通者至少有两点:
首先,从红学一词的来源来说,现今能看到红学一词的最早出处有两条,一条是李放的《八旗画录注》:光绪初,清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另一条是均耀在《慈竹居零墨》中所说:华亭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精理名言,所谭极有心得。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饰世俗计,惑问:先生现治何经?先生曰: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或不解所谓,先生曰: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
上面两例都说明,红学一词是和研读《红楼梦》这部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与其他无关。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因为清朝光绪初的士大夫们都自相矜为红学,可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有它的历史渊源,《红楼梦》从它面世之初,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清朝郝懿行的《晒书堂笔录》有云: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吴云的《从心录题词》也说:士夫几于家有《红楼梦》一书。而缪良更说道: 《红楼梦》一书,近世稗官家翘楚也,家弦户诵,妇孺皆知。(见道光年间《文章游戏》初篇卷六《红楼梦歌》后按语)正因为有这样坚实的基础,红学才得以产生。仅凭和《红楼梦》搭上一些关系,一九二一年胡适写了一本《红楼梦考证》,便想自立为一门学,还要把《红楼梦》作品排斥出去。
再从最简单的逻辑和事理来说,是因为先有红学的存在和它的影响,才引发了人们对与之有关的事物,诸如作者、家世、版本之类的兴趣,从而进行研究、考证,若能产生积极的成果,自然对《红楼梦》的研究也不无裨益,因此把它们也纳入红学之中亦无不可。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研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应该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因为任何其他东西都依附于《红楼梦》而存在,没有《红楼梦》,它们什么也不是;而没有它们,《红楼梦》红学照样辉煌存在。君不见《三国演义》《水浒传》,不都是搞不清它们的作者是谁吗,罗贯中、施耐庵的家世、生平人们不更是知之甚少、几近于零吗?但它们不照样与《红楼梦》并肩于四大名著之列吗?其实,《金瓶梅》以及其他优秀小说也都存在这种情况。不仅小说,连诗歌也一样,从《诗经》开始,多少传诵千古的优秀诗歌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它们的作者,人们甚至都不会去考虑它,因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才是最主要的,没有它,其他均无从谈起。所以红学的内容只能是以研究文本为重点、为核心,其他方面绝不能与研究作品并肩,更不能凌驾于其上,否则,岂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若把文本研究驱离出红学,而以那些考证学取而代之,那更不免会落于鸠占鹊巢,紫之夺朱之嫌,令人匪夷所思。
上面这么两点,只是澄清一些事理,祈盼有更多的人去研究《红楼梦》文本,因为这里的空间很大,足以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我的《漫步大观园》只做了一点粗略的尝试,产生效果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漫步大观园》出版之后,因反应尚好,加上自己还有些意犹未尽,于是按照原来的思路和模式又增写了若干篇,然后将两者合在一起,一九九七年七月以《末世悲歌红楼梦》之名于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删去了《漫步大观园》中原有的十篇,留下了一丝遗憾。
以上两书先后出版至今已有二三十年之久,不时有读者询求此书,均无所获。
今得出版社决定再版《末世悲歌红楼梦》一书,这无疑适应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十分难得。令人高兴的是我把《漫步大观园》中删去的十篇文章也恢复到新版书中,使其成为几种版本中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本新书。这对我,对读者,对出版社都应该是一件大好事。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满足一些读者的需求,更希望红学研究者能在文本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成果。
曾扬华 二○一九年春日
于广州康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