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NT$
2195.0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NT$
539.0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NT$
594.0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NT$
539.0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NT$
2215.0
編輯推薦:
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生存与发展,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支撑者,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前提,倘若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则欺诈行为盛行,投资者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上市公司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内部人通过操纵信息牟取暴利,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对外信息的生成和披露都在内部人的掌控之下,内部人的利益趋向和动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内部人可能出现滥用股权激励、利用内幕信息寻租、与强势投资者合谋操纵市场等行为。为此证券市场监管层需要创新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法律法规,以防范内部人财务舞弊、股权激励滥用、合谋操纵、变相收购等等行为,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监管政策。本书对于我国为数众多的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一本有助于提高投资技巧的专业辅导书籍。
內容簡介:
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内部人动机、关联交易、股权激励滥用、内部人操纵股票价格、管理层变相收购等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重大问题,探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方法和监管机制;通过静态、动态和演化博弈分析内部人动机、现有法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影响;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因素和治理因素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探寻内部人动机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机理所在,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指明方向;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先进经验作比较借鉴研究;借鉴了美国资本市场和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跨市场监管模式,实证分析了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整关系,以便于说明横跨股票市场、股指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综合监管是一个趋势,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监管系统,防止上市公司内部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跨市场套利,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期望更加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把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成为高效公平的资本市场。
關於作者:
严小明,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严小明,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博士毕业。之后在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任教,承担《经济博弈论》以及《财务管理》等的教学工作。发表多篇博弈论的经济学论文《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分析和政府规制》发表在美国期刊《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以及《A Dynamic Game Analysis on Intectual Property RIgh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ocial Welfare》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WBM2012美国科研出版社出版。
目錄 :
第一章 基于内部人动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文献综述 1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研究综述 2
第二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研究的意义 4
第三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研究的基本思路 4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观点与创新 5
第二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7
第一节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 8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9
第三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10
第三章 基于内部人动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案例研究 13
第一节 关联交易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案例研究 14
第二节 高管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案例研究 15
第三节 内部人操纵股价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案例研究 18
第四节 管理层收购(MBO)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案例研究 19
第四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研究 21
第一节 股票全流通对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监管影响的静态博弈分析 22
第二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动态博弈分析 28
第三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35
第五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7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财务治理因素的实证研究 48
第二节 独立董事制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8
第六章 内部人动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67
第一节 上市公司内部人动机和信息披露质量的理论分析 68
第二节 上市公司内部人动机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70
第七章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借鉴 73
第一节 美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74
第二节 日本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76
第三节 欧盟国家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77
第四节 韩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77
第五节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经验与启示 78
第八章 股指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传导关系的实证分析 79
第一节 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传导关系的理论分析 80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实证分析 81
第三节 国际期货价格、国内期货价格和我国证券市场相应股票价格传导关系的实证分析 84
第九章 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完善和发展:总结与建议 93
第一节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法规,强化交易所行业自律监管的主体地位 94
第二节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改变公司管理层内部人的经营理念 97
第三节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强化债权人约束 97
第四节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 99
第五节 完善证券法规,减少上市公司监管过程中对会计指标的过度依赖 101
第六节 完善证券法规,提高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犯罪成本 101
第七节 实行股指期货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跨市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监管 102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节选 106
美国《证券交易法》节选 106
参考文献 115
內容試閱 :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监管的研究,具有理论建构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意义。首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生存与发展,尤其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资源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支撑者,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前提,倘若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则欺诈行为盛行,投资者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上市公司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有效防止内部人通过操纵信息牟取暴利,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其次,由于上市公司对外信息的生成和披露都在内部人的控制之下,内部人的利益趋向和动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可能出现滥用股权激励、利用内幕信息寻租、与强势投资者合谋操纵市场等行为。为此证券市场监管层需要创新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以防范内部人财务舞弊、股权激励滥用、合谋操纵、变相收购等行为,并针对大股东、高管的动机和行为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监管政策。
本课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研究拟作如下安排:
第一部分包括两章内容:上市公司内部人动机与信息披露监管的文献综述,并且阐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基于内部人动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案例研究,通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内部人动机和行为、关联交易、股权激励滥用、内部人操纵股票价格、管理层变相收购等重大问题,探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方法和监管机制。
第三部分分析基于内部人动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研究,通过静态、动态和演化博弈分析出内部人动机、现有法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由原来的无效监管状态向有效监管状态转变。
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课题首先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因素和治理因素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其次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探索独立董事制度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有无约束作用;拟选取深交所相关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内部人动机、公司治理与外部环境为变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深交所提供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被解释变量作实证分析,以期探寻内部人动机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机理所在,力图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指明一些方向。
第五部分有鉴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的制度相对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课题研究拟对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先进经验作一比较借鉴研究,以期探索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框架和路径。
第六部分借鉴了美国资本市场和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的跨市场监管模式,实证分析了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整关系以及国际期货、国内期货和我国相关证券价格的协整关系,以便于说明横跨股票市场、股指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的综合监管是一个趋势。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不仅仅是证券市场一个市场的事情,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监管系统,防止上市公司内部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跨市场套利,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提出一些建议,期望更加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把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成高效公平的资本市场。
本课题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一点点兴趣,如果对于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的话,也就达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