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任何新技术新手段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的应用,本质上依然离不开专业新闻工作者,离不开新闻传播专业价值判断和职业道德的把关,离不开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主导和取向设定。
《网络新闻编辑(第3版)》本书章节设计和内容重点紧紧围绕网络新闻工作的专业性、基本原则以及其在日常实践中的运用及难题展开叙述和讨论,用生动的画面,直观地介绍、梳理、分析和讨论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方方面面及新近发展,从理念、运行、事例到版面、图片、音视频以及新兴媒体等,皆有覆盖、说明和细致的交代。
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本书所叙所论者,无外乎为读者推开一扇了解情况、开阔视野、独自思考的大门。
|
內容簡介: |
《网络新闻编辑(第3版)》聚焦新闻传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观察、梳理和论析互联网络条件下,专业新闻编辑活动的环境、理念及实物操作问题。理论方面包括新闻专业原则、网络新闻编辑的要求、素质等,实际操作包括新闻站点相关知识、网络新闻评论、专题、 音视频新闻、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等。
《网络新闻编辑(第3版)》可以作为大学生或者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学习教科书 ,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例和经验技巧。本书也可以作为其他网络使用者和传播研究者的参阅文本,因为它有相当篇幅的专业讨论和学术分析。 书中图文并茂,用大量经典的中外实例,并贴近当前形式,表述当今新闻网络传播的发展后劲儿和影响力。
|
關於作者: |
邓炘炘,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在国内外大学学习并获得学位,也曾在境内外从事新闻专业工作及研究讲学。现为首都互联网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
目錄:
|
第2版导言 1
◎第一章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1
一、新闻专业原则 1
二、网络编辑的工作特点 17
三、网络编辑的专业意识 18
四、网络编辑的业务职责 20
五、网络新闻编辑的素质要求 22
六、实例讨论:马航MH370客机事件报道 23
◎第二章新闻站点类型、标识体系与版面呈现 28
一、网络站点类型 30
二、网站结构搭建 42
三、站点标识系统 49
四、网络版面特点 60
五、版面样例分析 65
◎第三章网络新闻标题、文稿编改与专类报道编辑 84
一、网络新闻标题 84
二、新闻文稿编改 101
三、专类报道编辑 115
◎第四章网络新闻评论 132
一、概说 132
二、网上民意表达 160
◎第五章网络新闻图片、图表图示与网上调查 165
一、网络新闻图片 165
二、新闻图表与图示 183
三、新闻漫画 187
四、在线问卷调查游戏 192
◎第六章网络新闻专题 200
一、专题特性 200
二、专题类型 201
三、选题、构建与编辑 212
四、小结 218
◎第七章网络音视频新闻 219
一、概述 219
二、网络音频新闻编辑 221
三、网络视频新闻编辑 244
四、小结 254
◎第八章新媒介VS旧思维 259
一、概说 259
二、旧思路还是新思维? 262
三、推送服务 263
四、聚汇资源 269
五、横向分享 282
六、小结 291
◎第九章网络新闻传播管理 295
一、宏观管理 295
二、专业道德规范 301
三、编辑部管理 304
四、网络管理新趋向 315
◎结语从纽约社交媒体峰会说起 320
|
內容試閱:
|
本书面世以来, 坊间需求一直持续稳定。 借此再版之机, 补充三点说明。
第一, 近四五年来, 网络智能新闻传播的发展和变化很快很多。 在 中央厨房写稿机器人 和 人工智能虚拟主播 等种种新尝试的带领下, 国内专业和主流网络新闻机构目前在智能新闻传播方面的推进, 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在信息采集方面, 主要是大数据技术应用, 包括数据新闻、 数据挖掘、 数据分析、 数据删选以及传感器新闻等。 数据新闻指通过对现有数据的挖掘获取新闻讯息,这与传统的、 通过新闻专业人员实践调研采集新闻, 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同。 而传感器新闻是指通过硬件传感器直接自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通过分析处理可由机器自动处理而获得新闻性信息。 例如, 2018 年国内诞生首条生理传感新闻SGC 更懂你。
在编辑制作方面, 目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机器写作、 智能语音识别、 文字 语音转换 自然语言处理、 智能主播、 智能视频剪辑等方面。 机器替代人工新闻写作的部分, 主要是模式化自动生成写作, 如财经、 体育类新闻的行业快讯、 赛事简讯等,这类写作的共同点是格式化模版化, 机器可以快速学会和模仿, 但深度调查和报道则无法完全替代, 因为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套路。 智能语音识别、 文字语音转换依靠和利用语音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 NLP 等技术, 是新闻编辑制作最重要的辅助技术之一。 这类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人工劳动成本, 明显提高人工筛选资料的效率。 相对文字文本而言, 视频的机器识别和处理的难度更大, 这类技术的迭代及应用正在推进中。2019 年, 新华社和 《人民日报》 先后推出人工智能虚拟新闻主播, 代表了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认知体验方面, 应用主要体现在由 VR AR MR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等技术所支持和实现的沉浸式、 体验式新闻报道传播与接收; 此外还有无人机新闻, 主要提供日常不易获得的报道呈现视角。 采用无人机进行新闻信息的拍摄、 采集和现场报道, 近年来已不新鲜; 而 VR AR 等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还不普遍,原因是相关需求还比较弱小。 这类技术的探索和应用目前集中在网络游戏、 电影等领域, 未来不排斥逐渐渗入新闻报道方面的可能。 在 2019 年 两会 报道中, 新华网试验性地推出 全息交互看报告, 将 《政府工作报告》 中的关键数据, 与百姓生活、 城乡风貌、 经济发展等场景结合, 在其 MR 智能演播厅中合成播放, 在数米宽的空间内实时渲染生成 8K 清晰度的逼真三维场景。
在内容推送方面, 主要表现为新闻内容的智能推送, 如 今日头条 等, 主要为传受端之间的定制传播和算法推荐等。 目前内容推送服务的智能化比较普及。 基于算法推荐的特征积累, 内容平台可以算出用户经常消费的内容品类、 体裁、 停留时长、转化率、 喜好等, 从而获取精准的用户画像。 结合大数据基础上的内容画像和用户移动位置信息 LBS 等, 可以精准地向特定地区的特定用户推送特定内容。 随着用户画像和内容画像的 颗粒度 的更加精细化, 推送的精准度和个性化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目前, 不同规模、 不同实力和不同级别的网络新闻媒体机构, 在上述各领域内的试验摸索、 实践运行、 投入规模和探索纵深都参差不齐, 各自的突破口、 着力点以及未来发展的侧重也相当多元。 一些有实力有雄心的新闻传媒机构, 正与网络传播技术公司或实力机构开展更紧密、 更有深度的跨行跨界开发合作。 与此同时, 各种尝试和出新操作也引发讨论和争辩。 如智能化推送新闻的功能意义, 即新闻供给究竟应是一味迎合用户的 想知, 还应是经专业筛选后提供的 需知 应知; 还有算法与价值观的矛盾, 等等。
新技术应用与新闻报道传播的创新式结合, 也敦促行业体制、 运行机制、 管理规制和人员素养方面的进一步调整、 改革与升级, 这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 国内主管部门和传媒业界共同面对的真实挑战。 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以多中心多平台等方式, 整合原中央三台的资源、 人员、 系统及运行, 力争以新的姿态和样貌迎接和融入新一波网络传播 智能传播大潮。
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新技术新手段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的应用, 本质上依然离不开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参与、 操控、 筛选以及再加工、 深加工等劳动, 离不开新闻传播专业价值判断和职业道德的把关, 离不开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主导和取向设定。 本书的章节设计和内容重点紧紧围绕网络新闻工作的专业性、 基本原则, 以及它们在日常工作实践中的运用及难题展开叙述和讨论, 主体核心内容和众多精选事例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说服力。
一般来说, 欲把握一个变动不居的事物, 最好先抓住其相对稳定不变的特质特征; 而观察一个似乎一成不变的事物, 则要善于发现其变异变化的萌芽端倪。 上面提到的智能新闻传播的新变化新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 仍属网络新闻传播的 外延 性生长与扩张, 网络新闻专业 内涵 的价值观、 原则和操守在本质上依然未变; 网络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自律和公共职责, 依然不可或缺。
目前, 国内一些非新闻专业的、 著名商业 科技公司以及大型社交媒体平台等,获准提供新闻信息转载转发服务。 基于这种 转发 转播 服务地位, 这些商业科技公司和社交媒体平台等, 正越来越重视和加大利用机器和算法, 来减小甚至取代原先对专业新闻编辑人工的依赖; 之前基于编辑专业经验所做出的新闻推荐和筛选等工作, 正大面积地被机器所替代; 头部正面内容 最先缺省显示 的人工干预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这些趋势性做法客观上推动了新技术新应用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普及和推广。
不过, 就整体新闻传播行业来说, 新闻价值、 职业敏感、 常识经验、 道德责任、专业执着、 人文情感等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参与和发扬, 仍是机器和技术无法彻底替代和超越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和智能新技术新应用与新闻传播活动深度结合,正规新闻机构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核心作用和能量发挥, 正变得愈加关键和重要!《网络新闻编辑 第 3 版 》 正力图在这些方面, 帮助读者清晰地审视和坦然地应对、吸纳各种眼花缭乱、 扑面而来的冲击与挑战, 以立于专业不败之地。
第二, 本书专章介绍和讨论 新媒体 新兴媒体 现象和问题, 然而此类讨论似乎永无终点、 无法穷尽, 最后只能仰仗和拜托读者自行 续接 和自我 补充。过去几年间, 新兴媒体 与新闻传播之间的互动和关联有许多变化, 出现一些新情况。
比如, 美国总统特朗普经常喜欢直接 推特 Twitter 发文, 表达他的施政立场, 就各种政策发言表态, 甚至向政治对手发起 突然攻击。 特朗普的这些做法比较突出地代表了网络社交媒体时代, 美国政治传播的新现象新景观。 不过, 美国一直有比较稳定和强大的传统新闻传媒行业。 尽管特朗普的推特文每每自动成为各家新闻机构报道的关注重点, 以及传媒热议的由头或话题, 但对美国新闻传播业整体运行来说, 他的推特文或类似的社交媒体传播的参与和加入, 更像是投入湖中、 激起层层水波涟漪的 石块。 社交媒体和各种 App 等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应用, 主要发挥着 锦上添花 或 水银泻地 式的强化、 延伸和扩展等作用。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和当选总统之后, 每次发起 话语攻势 时, 推特 总是他首选的一个即时、 直接、 可靠和能量可观的自媒体发声工具。 各种网络社交媒体深度渗透和融入新闻传播大格局中, 其影响和作用不可轻视低估。
社交媒体在中国广大网民中的一般性应用, 现以 微信 最为普及和突出, 用户数已接近八亿。 微信 的传播和交流特点是朋友圈成员之间的社交凝聚和信息分享; 大量流通的是私人的、 软性的或 另类 讯息, 以生活和娱乐内容为主。 微信 也经常作为小团队成员协同工作时的实时通讯工具。 一般来说, 个体用户利用 微信自发、 直接和完整地转发正规媒体新闻的比率比较小。 不过, 正规新闻机构的原创新闻及其网络传布, 与广大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自发进行横向信息分享之间的区隔与分行, 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不同朋友圈之间的共有成员 链式转发, 也可以快速和广泛地实现讯息传散, 产生类似大众传播的效应。 现在, 一些重要的或突发的新闻经由社交媒体平台或一般用户的转发和议论, 得以进一步扩散, 产生始料未及的效应; 而社交媒体首发的某些线索和信息, 经主流新闻机构专业记者和编辑的接力和深挖, 最终成为重要的新闻报道的情况, 也越来越常见。
与美国情况不同, 中国内地各级政府的主要官员还未普遍应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与社会民众展开公开和直接的网际传播交流。 对于中国内地主流正规新闻传媒机构来说, 各种社交媒体和手段是其专业新闻传播服务的重要的网上延伸, 也是提升其整体传播影响力的重要一环。 而专业网络新闻编辑如何更顺畅和更有效地使用社交媒体,把握好它们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效果, 还需认真琢磨和继续观察。
第三, 一本大学教科书可以为一门课程的讲授提供一个教学大纲或基本框架; 也可以为读者自学提供一个逐步推进、 依次深入的逻辑顺序安排。 但它绝不可能提供该领域的全部知识、 思考或者 定论, 更不用说这里所牵涉的领域是如此活跃和变动不居的网络新闻传播。 教科书只是一个 向导 或 拐杖; 主动且智慧地利用好教科书, 离不开授课教师和同学们的参与和努力。 基于这种考虑, 在此提供三点建议:
一是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参考书目。 一则因为这类书籍和材料不难找到, 二来内心一直希望可由使用者自主挑选搭配, 自定 参考书单。 许多网络教科书附后的阅读书单颇为壮观。 这些被推荐的书籍、 文章, 都是写教科书者主观选定或认为很重要的; 然而它们是否真的都 值得一读, 不同的读者读后是否都能同样获益和受用,始终是存疑的。 于是想到: 与其替食客包办点菜, 不如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行选择。 这种自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亦应包含在课程教学之中。
二是本书各章节之后没有附上思考题问答题。 许多落在纸面上的网络传播问答题, 经常不是太过笼统原则, 就是转眼便过了 保鲜期。 建议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本书及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思考和提问, 并尝试解答。 经自己认真思索而提出的问题,每一个都价值千金!
三是阅读的收益效率不由作者决定, 而在读者手中。 正如俗话所说, 会说的, 不如会听的。 故在此特别吁请本书使用者, 积极主动地寻找网络新闻 智能新闻的最新传播实践或实操案例, 拿来与本书的相关叙述和讨论进行对照、 比较和相互补充, 展开批判性阅读和思考, 以丰富和加深对网络新闻传播的认识与理解。
本书 2005 年第 1 版就是彩色印刷, 后经两次修订升级和美化版式设计, 至今仍保持彩印形式, 得到读者的认可。 当年此书曾是坊间同类书中唯一的彩印版书, 孰料十五年之后它竟然依旧保有这 唯一地位。 如今, 各种媒体的视觉传播界面已经全面转向彩色; 本书较早意识到并尽量贴近这一趋势, 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讯息内容、 更愉悦的阅读与视觉感受。 本书最初的责任编辑陈丹桦现已退休, 感谢她的坚持和远见。 感谢庄捷、 刘志军、 杨超晶、 周楠提供的资料和帮助。
此次再版, 调换了若干图片, 添加和改动了一些文字内容; 网络新闻传播管理一章中增加了 网络管理新趋向 一节。 特此说明。
邓炘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2019 年 7 月 29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