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內容簡介: |
《上海教育史》(四卷)是*部完整展现古代至当代上海教育变迁发展的历史著述。
在中国教育的历史图景中,上海教育起步较晚而发展迅速,初始微小而不断壮大,表现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面貌。古代上海是中国教育的后来者,近代以来的上海则堪称中国教育探索和改革的先行者、教育思想的策源地、教育交流的窗口、现代教育的领跑者,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上海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缩影。
本卷叙述远古至清代结束前,特别是上海开埠后教育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凸显上海教育发展与时俱变及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全局性变革相契合的主线,并对晚清上海教育进行专题性考察。
|
關於作者: |
杜成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有中国传统教育、中国考试制度、教育史学理论、中外教育史比较等,著有《中国幼儿教育史》(第一作者),1998;《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第一作者),1998;《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参著),2000;《中国教育管理史》(参著),1996;《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先秦卷)》,1995;《城市中小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与课题中日比较研究》(中方主编),2005;《中国考试通史》(第一卷主编之一),2004;《教育史学》(第一作者),2004等。
王伦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有中国教育史、中学教育改革的历史与问题研究、中国教育传统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著有《教育家陈鹤琴研究》(专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第一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主编,第一署名作者),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主编,第一署名作者),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专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等。
|
目錄:
|
本卷前言
第一章 古代上海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脱离蛮荒: 古代上海教育的发端
第二节 世风丕变: 古代上海教育的初晖
第三节 迅速崛起: 古代上海教育的繁荣
第四节 东南文教中心: 古代上海教育的鼎盛
第二章 开埠与上海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延续与变革
第二节 上海早期的教会学校
第三节 西学教育观念的孕育
第三章 洋务教育在上海
第一节 上海洋务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上海广方言馆
第三节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上海的发展
第四章 教会教育的扩张
第一节 上海成为教会教育的策划和组织中心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教会学校办学层次提高的个案:从圣约翰书院到圣约翰大学
第四节 《万国公报》与近代教育和学制观念的输入
第五章 西学的译介与传播
第一节 西学翻译出版机构的发展
第二节 沪译沪版西书
第三节 新型知识分子的汇聚地
第六章 租界当局与外侨的办学活动
第一节 租界的扩展与租界当局的办学活动
第二节 格致书院中外合力的结晶
第三节 其他外侨学校
第七章 非正规教育与公众文化教育设施的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上海非正规教育活动概貌
第二节 晚清上海非正规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公众文化设施的发展及其教育意义
第八章 维新运动中的上海教育
第一节 维新教育思想在上海的发展
第二节 维新教育实践活动
第九章 清末新政期间上海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新式学堂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世界》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
第三节 商务印书馆与清末教科书
第四节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教育的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卷前言(节选)
本卷叙述清王朝结束前上海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以晚清上海教育的变革为重点考察对象。
上海位于长江冲积三角洲的最东缘,在多源性的中华传统文明的形成格局中,上海是江南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属吴越文化区,并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后又经历多种文化的激荡与融合,特别是在中原主流文化的辐射影响下,逐渐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地区文化,显现出区域优势,明清时期已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和文教中心之一。教育支撑着上海脱离蛮荒,融入主流文化,直至独领风骚,在上海古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传承文明、改良风俗、培育英才的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于地扼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并得襟江带海之利,上海迅速超越其他口岸而发展成为与海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港埠。伴随商品的进出转运和人员的往来,大量关于西方近代科学和工业文明的信息也通过机器的引进与使用、图书的翻译出版以及教会办学等不同形式输入进来,并向内地扩散,这使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交汇点。
晚清的上海也是一个不断汇聚外来人口的移民城市。在上海,英、法等西方
列强开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面积最大的租界,上海成为外侨人口不断扩张的聚居地。这片象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命运的屈辱之地,由于其国中之国的特殊地位,在动荡的岁月里反而成为一块相对安全的区域,每逢战乱,则成为上海人口急遽增长的时期。1860年前后,当江南富庶之地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交战的重要战场时,上海租界已成为大量逃难人口的避难所;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之际,又有大量北方人口流入上海。五方杂处,东西相接,不同观念和思想的激荡成为晚清上海教育改革的文化活力源泉,也是形成上海教育海纳百川的开放性格的重要因素。
由于得西学风气之先,上海在清末学制颁布之前,已逐渐引入西方三段制学制的办学实体,中西两种教育系统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共存过一段时间,这给两者之间的撞击交融留下了相对从容的磨合期。不像内地的很多地方,新旧教育的过渡宛如发生在制度转轨的瞬间。因此在上海,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教育逐渐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过程。
本卷共九章,大致按两种思路设计章旨。第一种是以上海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以凸显上海教育发展与时俱变以及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全局性变革相契合的主线,包括第一、二、三、八、九等章。第二种是对晚清上海教育的某些方面进行专题性考察,选择标准或是教育举办主体,或是教育活动的类型等,包括第四、五、六、七各章。同时,我们在叙述时尽量注意不同阶段和主题之间的联系与交叠关系。下面就各章的主旨、线索作一简要的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