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以中国小说为中心,以本土语境为背景,以通观研究为视角,对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与文体形态的发展及流变进行全面梳理,探讨其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呈现中国小说文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作者试图突破20世纪以来西方小说理论掌握话语霸权的研究格局,探索出了一套回归并还原中国小说文体与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的研究思路、理论框架与分析模式。以史志目录对小说家或小说的界定与著录作为依据,拒绝以现代小说观念为标准逆推古代小说观念、进而寻找小说文本的传统研究范式,从根本上做到原汤化原物。考索小说观念时,坚持动态的眼光,将小说观念视为变动不居的人类思维的产物,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祛除以西律中、以今律古之通病。
|
關於作者: |
刘晓军,男,1975年5月出生。2007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谭帆教授;2009年6月从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合作导师为吴承学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与小说批评、小说图像。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归有光与昆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合著)、教材《新编中文工具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古代小说图像研究,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空间叙事与立体传播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研究,201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2012)、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民国的小说作法研究,2018)各一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清代与近代卷,2011)一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