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赵洪钧医学全集》分册之一。全书分为六个章节,作者将对《伤寒论》的研究置于中国文化大背景中,从逻辑学、科学学和科学哲学角度来阐述伤寒论体系的科学性、逻辑性,并进行了《伤寒论》和西医热病学的比较研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伤寒论》的一些概念和六经各篇、《伤寒论》要方、危证提出了新的见解,有助于人们对《伤寒论》的理解,以更好继承和发扬伤寒学。本书适合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
《赵洪钧医书十一种》11个分册
|
關於作者: |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主要著作有: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学苑出版社)
《内经时代》(1985内部,2012年学苑出版社)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201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主要著作有: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学苑出版社)
《内经时代》(1985内部,2012年学苑出版社)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201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河北卫生年鉴》(策划主持人,副主编,1989河北科技出版社)
《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1990安徽科技出版社,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2007年安徽科技出版社)
《医学中西结合录》(2009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2010年12月人民军医出版社)
《赵洪钧医学真传》(2016年9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在期刊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约40篇。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有美国宾州大学席文教授作的英文摘要。
《内经时代》和《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撰文评介。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
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
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近年在网上发表的文字,大多可以直接搜索赵洪钧查到。
|
目錄:
|
第一章《伤寒论》的逻辑原理
第一节逻辑、科学与伤寒学
第二节古希腊应用逻辑的典范与《伤寒论》
第三节《伤寒论》的逻辑原理
第二章《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
第一节伤寒杂病新解
第二节六经新解
第三节传经新解
第四节六经纲领新解
第五节中风伤寒新解
第六节太阳篇新解
第七节阳明篇新解
第八节少阳篇新解
第九节太阴篇新解
第十节少阴篇新解
第十一节厥阴篇新解
第三章《伤寒论》要方、危证中西医结合新解
第一节桂枝汤新解
附一续伸桂枝汤新解
附二三伸桂枝汤新解
第二节麻黄汤新解中西医结合论发汗和解热
第四节四逆汤新解试论仲景治休克
第四节柴胡汤新解中西医结合论和法
第五节五苓散新解试论仲景治脱水
第六节伤寒死证新解
第七节《伤寒论》与西医热病学比较研究
第四章《伤寒论》与西医热病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东西方思维与热病学体系异同
第二节中西医热病治疗原则比较
第三节中西医观察和处理发热比较
第四节西医常见热病与仲景伤寒比较
第五章《伤寒论》体系补苴
第一节《伤寒论》的逻辑缺陷
第二节《伤寒论》与当代逻辑
第六章《伤寒论》的科学反思
第一节科学和《伤寒论》的科学性
第二节《伤寒论》和近代科学精神
第三节近代科学起源与中国
第四节中西医体系互补与理论结合
第五节《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第六节自然哲学医学与实验医学
第七节关于医学的精确性
附一阴阳学说的逻辑值
附二八纲辨证研究中的逻辑问题
附三《伤寒论》白文
致谢
|
內容試閱:
|
序言
本书是洪钧同志根据我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上,所做与《伤寒论》有关的学术讲演整理充实而成。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本书与英文讲稿之间有较大出入。
我的西方听众,主要不是为了学会其中的理法方药去治病,也不必了解历代版本、诸家诠释等内容,所以,讲演稿侧重从逻辑学、科学学和科学哲学角度阐述伤寒体系的科学性,并讨论《伤寒论》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关系。本书则同时充实了对《伤寒论》的具体解释,以及中西医热病学对比研究,所以取名《伤寒论新解》,献给国内有关学术界同行,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教师、中医院校毕业及在校生。
在西方学者看来,对《伤寒论》这样近两千年前的科学著作进行的研究,一般应属于科技史范畴。中国医界不这样看,因为它至今还是中医学院的标准教科书,它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药,还在被每一位当代中医运用于临床、教学和科研,而且,人们正在致力于仲景学说与当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过,研究《伤寒论》仍需有较好的科技史修养,否则便不能很好地解释,地域和历史距离如此遥远的文化背景中,孕育的医学体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完成《伤寒论》与当代西医热病学的结合,也是医史学者的任务。欲完成这一任务,还需要较好的中西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素养,我与洪钧同志合作,恰好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因此,本书也为医学史界了却了一桩心愿。
1800年前的一本小书,今天还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其中的奥秘自然值得多方面探讨。本书花了较多篇幅说明《伤寒论》中的具体医学问题(第二至四章),却并非仅仅为使读者在中医或医学范围内读懂仲景之书,全书目的仍与我在国外的讲演一致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伤寒论》的科学性。所以,第一、五、六章又结合逻辑学、科学性和科学哲学常识讨论《伤寒论》这一中医学的样板。这样有助于人们真正读懂《伤寒论》,使医界开阔视野和思路,迅速从新的高度解决好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总之,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几乎都是全新的,其中有许多前所未闻的见解,因而它将使任何研究仲景和中医的人耳目一新。
由于本书涉及了广博的知识领域而且是首次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伤寒论》,难免有不尽人意或疏漏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马堪温1995年6月于伦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