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不止于摄影。
★ 摄影家阮义忠的三堂创作课
★ 摄影改变他,他改变世界
★ 启蒙者与拓荒者写给青年摄影人的创作秘籍
★ 收录百余幅经典摄影作品,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纸上盛宴
|
內容簡介: |
《阮义忠谈艺录》是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代表作的升级珍藏版本,含《想见 看见 听见》《摄影美学七问》《未完成的梦》三部代表作,如同一位启蒙者与拓荒者写给青年摄影人的秘籍,将创作的奥妙娓娓道来。同时收录百余幅经典摄影作品,印制精良,是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想见 看见 听见》是阮义忠*一本个人随笔集,让文字与影像发生奇妙反应,将自己的人生底片一一显影。
《摄影美学七问》通过与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著名建筑师及建筑学家汉宝德、重量级小说家黄春明的对谈,探讨摄影本质,堪称华人摄影启蒙书,曾获陈丹青、顾铮、吕楠等人力荐。
《未完成的梦》是一个做着画家梦的小水兵阮义忠,与八位旅居海外的华人画家的通信集,收入数位海外重要画家的肖像、手迹及珍贵画作,是独特的艺术史料。
三本书从不同角度切入,跨越摄影、绘画、音乐、建筑等众多领域,让读者走近摄影作品背后的阮义忠,感受生活美学、文字的温度和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
|
關於作者: |
阮义忠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阮义忠台湾故事馆创办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
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举办摄影展。
论著《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杂志被誉为*具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
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
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
目錄:
|
《想见 看见 听见》
卷一.想见
爱哭的童年
回家的方向
北埔十三巡
八尺门、摄影、我
人与土地:我的摄影主题,我的成长背景
台北谣言:为城市造像的感慨
四季的故事
失落的铁轨?.失色的梦
抽屉里的浪花
老伴
卷二.看见
寻找方大曾
丈量永恒的尺度:吕楠
谜语和真相:陈传兴
期待上帝:冯君蓝的《微尘圣像》
君子庄灵?.灵视人间
向自然习法:谈张志辉的摄影专题《胸无成竹》
卷三.听见
重听伦纳德?.科恩
彻底的异乡人:罗伯特?.弗兰克
黑暗报告,良知之光:唐?.麦库林
永远的布列松
想念亚美尼亚
《摄影美学七问》
前言
第一问 摄影与存在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本质
第二问 摄影与心理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创作心理
第三问 摄影与伦理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创作伦理
第四问 摄影与批评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欣赏与批评
第五问 摄影与科技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起源与变革
第六问 摄影与表现
与汉宝德谈影像语言的特性
第七问 摄影与人文
与黄春明对谈影像语言的领域
《未完成的梦》
每画一张画,就像自杀过一次
丁雄泉访问记
虽然我来自东方,我已背叛东方
谢理法访问记
美术不要忘了做「文化作用」的事
庞曾瀛访问记
门里门外
廖修平访问记
墨韵与灵性的存在
赵春翔访问记
我个人是没有重要性的
李明明访问记
将视界放在广大的空间及深邃的时间里
萧勤访问记
两个故乡,台南和巴黎
陈锦芳访问记
附录
中国的画家
蒋.彝
阮义忠的线画:自我心灵的独白
席德进
|
內容試閱:
|
总序
在人生的起跑点上
阮义忠
人生七十才开始,没想到我也将抵达这个起跑点了。我很幸运,在离开老家宜兰近半个世纪后,因举行《回家的路上》摄影展而真正重返故乡。市公所提供了由旧公寓翻修的文创空间,让我当工作室,但我想想觉得太可惜。工作室只能由我一人独享,若是将它转化为展示空间,把我几十年来累积的大量照片逐步整理出来,就能变成一档档展览,述说一个个故事。
于是我开始一有空就进暗房放照片。工序单调而重复,可是,隐藏于银盐粒子里的那些负像,在安全灯下透过放大机于相纸上曝光,浸入显影液中,从无到有地浮现出影像时,总会让我百感交集。往事历历在目,就连现场给我的感动也鲜明如初。
摄影的魅力就在于它像时空胶囊,不但把一个年代的氛围封存起来,还紧紧系住了镜头前后的人的关系,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按快门的当下,自起跑点往后倒退了不知有多远。站在起跑点就是准备要往前冲刺,离起跑点越远就越轻松、越没负担;看事物的心境不同,一切新鲜有趣,就像刚学会一种新游戏。
二〇一八年一月一日,以我为名的阮义忠台湾故事馆推出了第一个展览。原本打算只展自己的作品,但转念一想,若是以双个展的形式,与台湾文学、绘画、建筑、科学、考古等不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跨界对话,岂不是更有意思;一来向前辈致敬,二来透过作品对话,激荡出新的火花。
第一档找了做什么像什么的全才黄春明,除了写小说,他还创作撕画、组织儿童剧团。我当年在《雄狮美术》撰写摄影美学七问专栏,和黄春明对谈,希望用他拍的照片配图,在他的一袋三十五毫米底片中挑出三卷。虽然后来只刊登了两张,但我知道,其他影像也十分精彩,呈现了台湾的乡土生活。于是,我以《黄春明的三卷底片》和自己的《有名人物无名氏》对话,结果非常成功。
之后,我找了蒋勋。他在池上养病期间,每天面对着东台湾最美的风景,用随身携带的手机记录节气变化的光影,表现倾听天籁的心声。第二档展览就是蒋勋的《池上日记》与我的《花东纵走一九七九》。接下来,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的《古迹图影》精笔勾画出的剖面图,让我们不仅看到古迹的外貌,还见识了一个躯体的骨骼与血管。我则呈现自己所拍的台湾著名古迹、被九?二一大地震摧毁前的雾峰莱园,当时这个南方园林还有人生活于其中
每年推出春、夏、秋、冬四个展览,虽然至今只呈现了七档,但未来四五年的展览我都已经有了想法。策划这些展览让我体悟到,任何人、事、物,无论属于多么久远的年代,只要还有人能与之对话,他(它)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活过来。试想,这些展览若是十年后再度推出,对下个世代的人来说,不就又是新的!有些东西很快就会被时间淘汰,有些东西却会随着光阴流转越发醇厚芬芳,散发出更璀璨的光彩。
我闲不住,这辈子除了拍过很多照片,写过的文字也不少,有些连自己都忘了。承蒙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美意,将《想见 看见 听见》、《摄影美学七问》、《未完成的梦》函装成《阮义忠谈艺录》,对我来说,这是一份极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是的,二〇二〇年七月我就七十岁了,正式踏上生命的起跑点。
在这一年,我首先要把四十年来发表过的十个摄影主题《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有名人物无名氏》、《回家的路上》、《恒持刹那》重新印制,函装成《台湾影像史册:阮义忠经典摄影集》,送给精挑细选出的七十家台湾图书馆。其次,就是把我的插画编辑出书。
台湾故事馆二〇二〇年七月开展的那一档内容也已构想好了不展我的照片,而是呈现半个世纪前,刚从高中毕业的我,在《幼狮文艺》工作时所发表的数量惊人的插画。跟我对话的是已往生的前辈画家席德进。他是最早肯定我的人,曾在台湾早年十分重要的学术刊物《大学》为文嘉许我《心灵的独白:阮义忠的线画》。而我也曾应席先生之邀,在他举办展览时,于《幼狮文艺》发表文章《人与自然的重新结合:论席德进的画》。
为了尽量收齐数据,我到几家单位的藏书库中,翻遍那些泛黄的旧杂志,把旧作一一拷贝下来。这才发现,我不止插画多,还写过已被自己忘得一干二净的文章,如《现代艺术的困境》、《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为〈交响曲欣赏解说全集〉配图的心得》、《从柏拉图〈飨宴〉中一段文字的三种中译看美的观念的发展情形》,以及《绘画书简》四篇。在编辑画册时,将这些文字加入,就会使原本全是插图、稍显零碎的内容变得有骨有肉,整本册子除了可看性之外,还有可读性。书名当然也想好了,就叫心灵的独白:我的插画时光。
这些陈年旧事和甚至已从记忆中消失的作品,如今看来依旧新鲜有趣,相信旁人看了也会有同感。有时,老东西也可以非常当代啊!
真没想到,居然会越老越忙,最近待在暗房的时间,多到连自己都吃惊。在台北的日子,每天吃过晚餐不久便准备上床睡觉,第二天清晨两三点起床,喝个咖啡,四点准时进暗房。有时觉得,我可能是现今地球上进暗房时间最多的人了,因为没人有这种需要;尤其是摄影已进入数码时代,绝大部分的人已不再使用胶卷,相纸、药水等耗材也越来越难买,而且几乎每季都在涨价。像我这样固执、愚蠢而又孜孜不倦地把影像从档案中挖掘出来、一再放大的人,大概绝无仅有了。
有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我真搞不懂,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有这么大的热情进暗房?我不禁笑了:每次看到影像从无到有浮现出来,都觉得那是生命诞生的过程,这是多么珍贵的感动,怎么会累呢?
照片经常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放大,文章倒是不会重复誊写,顶多重新编排设计。《阮义忠谈艺录》函装的三本书正是重编,除了由雅昌印刷精修所有的一百多张图片,开本、封面设计、版型都重新来过。虽然目前只看到平面设计,我已能想象它上市的样子了。
非常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陈飞雪和邹滢,提前为我准备了这么好的七十岁生日礼物。
二〇一九年七月于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