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編輯推薦:
《法国家庭法精要(第17版)》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重点突出。《法国民法典》中涉及家庭法律制度的条款包括*卷中第二编身份证书、第五编结婚、第六编离婚、第七编亲子关系、第八编收养子女、第九编亲权、第十编未成年和解除亲权、第十一编成年以及受法律保护的成年人、第十二编受监护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概括财产的管理、第十三编民事连带责任契约和同居,第三卷中第二编涉及通过夫妻财产契约赠与的内容,以及第五编夫妻财产制和夫妻财产契约。本书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伴侣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部分。其中伴侣关系共10章,主要介绍了法国法中涉及不同家庭形式的法律规范,包括各自的成立条件、法律后果、如何解除、解除的法律后果等;父母子女关系共5章,主要介绍了法国法如何确认和如何否认双方当事人的亲子关系、与亲子关系相关的诉讼、收养制度等问题。对于这两部分重点内容,这本小书不但介绍了《法国民法典》的内容,同时还介绍了其他法典中涉及这两部分内容的法律制度。整体上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包含了法国当下家庭法的全新内容,比如2017年法国新增加的登记离婚制度。
二是短小精悍。原著不到120页。由于第17版中新增了部分内容,为了保证全书不超
內容簡介:
《法国家庭法精要(第17版)》清晰地介绍了我们理解法国家庭法的必要知识。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夫妻关系:关于同居关系(概念及其法律后果),民事结合(成立条件、法律后果、解除)和婚姻关系(成立条件、人身效力、财产效力、离婚)相关制度的全新发展。
二是父母子女关系:亲子关系法中适用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亲子关系如何建立、证明?在亲子关系方面可以提起哪些诉讼?
《法国家庭法精要(第17版)》同时还介绍了亲子法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和收养方面的具体发展。本书主要用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准备参加司法职业考试的备考者。本书包含了法律、法规及法理学上的全新进展。
關於作者:
科琳雷诺-布拉尹思吉,法国里昂三大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法。1998年曾在艾弗斯律师协会担任律师。先后出版系列书籍,涉及刑事诉讼法、家庭法、债法、人法、继承法等学科。在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石雷,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2019年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法、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在《社会科学辑刊》、《甘肃社会科学》、《月旦医事法报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Policy and the Family、Inter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Law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英国现代离婚制度研究》、译著《家庭法和私生活》;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
目錄 :
概述家庭的概念
一、姻亲关系和亲属关系的概念
(一)亲子关系
(二)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
1.直系亲属
2.旁系亲属
二、姻亲关系和亲属关系的法律后果:扶养义务
(一)扶养义务的范围
1.亲属关系或法律规定具有扶养义务的姻亲关系
2.扶养权利人的需要
3.扶养义务人的扶养能力
(二)扶养义务的特点
(三)扶养义务的执行
三、家庭法的新近改革
第一编伴 侣 关 系
第一章同居关系的概念
一、没有异性这一相对条件
二、存在性关系
三、共同生活
四、同居关系的稳定性
第二章同居关系的法律后果
一、同居关系的证明
二、同居伴侣之间的人身关系
三、同居伴侣之间的财产关系
(一)同居伴侣的财产
(二)同居伴侣的债务
(三)同居协议
四、同居关系的解除
(一)解除同居关系的人身效力
(二)解除同居关系的财产效力
(三)生存同居伴侣的权利
第三章民事连带责任契约
一、缔结民事连带责任契约的条件
(一)主体条件
(二)程序条件
1.订立协议
2.共同宣告
二、民事连带责任契约的法律后果
(一)互惠义务
(二)财产
(三)动产推定
(四)订立契约者的债务
(五)订立契约者一方死亡时生存伴侣的权利
三、民事连带责任契约的解除
(一)民事连带责任契约解除的原因和方式
(二)民事连带责任契约解除的法律后果
第四章结婚条件
一、结婚的积极条件
(一)结婚的身体条件
(二)结婚的心理条件
(三)结婚行为能力
1.未成年人结婚
2.受保护的成年人结婚
二、结婚仪式
(一)结婚仪式的先决条件
1.出示相关文件
2.公示
3.听取双方意见
(二)结婚仪式的附随条件
1.公开举行结婚仪式
2.户籍登记官的职权
3.配偶亲自当场
4.结婚仪式
(三)结婚证书
三、涉及结婚的民事制裁规定
(一)结婚异议
1.结婚异议的形式
2.提出结婚异议的请求权人
3.结婚异议的法律后果
(二)婚姻的无效
1.婚姻无效事由(见表3)
2.婚姻无效的后果
第五章婚姻的效力:配偶间的人身关系
一、互惠义务
(一)共同生活的义务
(二)相互尊重、忠诚、扶助的义务
二、家庭的目标
第六章婚姻的效力:配偶间的财产关系
一、配偶间相互依赖
(一)家庭住所
(二)家庭负担
1.对家庭负担的分担
2.家庭债务的偿还义务
(三)家庭危机
1.撤销权利
2.移转对配偶的权利
二、配偶间相互独立
(一)择业自由
(二)个人特有财产
第七章离婚条件
一、达成合意时的离婚条件
(一)达成合意时两种离婚方式的共同条件
(二)非诉合意离婚的条件
(三)诉讼合意离婚的条件
二、接受婚姻破裂原则时的离婚条件
(一)在离婚原则上,配偶已达成合意
(二)在离婚后果上,配偶不能达成合意
三、由于婚姻关系变坏至无法挽回的离婚条件
四、因为过错离婚的条件
(一)可归责的事实
(二)严重违反或屡次违反婚姻义务和责任
(三)无法容忍继续维持共同生活
第八章离婚程序
一、对法官职权的规定
二、双方合意离婚的程序
(一)非诉合意离婚的程序
1.离婚协议的制定
2.在离婚协议上签名
3.将离婚协议交给公证员
(二)诉讼合意离婚的程序
1.离婚申请的内容
2.召集配偶双方
3.救济措施
三、双方合意离婚外的其他离婚的程序
(一)其他离婚程序的共同要素
1.调解阶段
2.严格意义上的诉讼
(二)每种离婚程序的特有要素
1.接受婚姻破裂原则时的离婚
2.因为婚姻关系已变坏至无法挽回的离婚
3.因为过错离婚
第九章离婚的法律后果
一、离婚生效之日
(一)原则
1.配偶之间
2.对于第三人
(二)对关系的调整
1.配偶之间
2.与第三人的关系
二、离婚的人身效力
(一)婚姻的解体
(二)离婚配偶的姓氏
三、配偶之间的财产效力
(一)补偿金和救助义务
1.补偿金
2.救助义务
(二)损害赔偿
(三)住房
(四)婚姻福利与赠与
(五)婚姻财产制的清算
(六)其他财产上的效力
四、离婚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效力
(一)亲权
(二)配偶双方分担对子女的生活保持义务
第十章司法分居
一、司法分居的情形
二、司法分居的程序
三、司法分居的效力
(一)人身关系的效力
(二)财产关系的效力
1.救助义务的保持
2.赠与、婚姻福利和继承
3.婚姻财产制的终止
(三)司法分居的终止
1.死亡
2.和解
3.从司法分居转为离婚
第二编父母子女关系
第十一章亲子关系的建立和证明
一、通过法律推定建立亲子关系
(一)母子关系
(二)父子关系
1.父子关系推定的适用范围
2.父子关系推定的例外
二、通过认领建立亲子关系
(一)推定
(二)认领的方式
(三)认领的特征
三、通过公证登记确认身份占有关系建立亲子关系
(一)身份占有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身份占有关系的特征
(三)身份占有关系的证明
(四)身份占有关系的法律后果
第十二章与亲子关系相关的诉讼
一、与亲子关系相关诉讼的共同规定
(一)管辖权
(二)诉讼时效
1.确认亲子关系之诉的诉讼时效
2.亲子关系异议之诉的诉讼时效
(三)出生时未存活的婴儿
(四)无权处分和不可转让
(五)生物血缘关系的科学证据
(六)亲子关系相关诉讼的共同效力
二、与亲子关系相关诉讼的特别规定
(一)确认亲子关系之诉的特别规定
1.确认母子关系之诉
2.确认父子关系之诉
3.确认身份占有关系之诉
(二)亲子关系异议之诉
1.诉讼请求权人
2.证明对象
3.诉讼效力
三、补助金诉讼
(一)补助金诉讼的条件
(二)补助金诉讼的效力
1.在财产关系方面的效力
2.在人身关系方面的效力
第十三章人工辅助生殖
一、人工辅助生殖的基本原则
二、无须捐赠者帮助的人工辅助生殖
三、在捐赠者帮助下的人工辅助生殖
四、代理孕母
第十四章完全收养
一、完全收养的条件
(一)收养人的条件
1.单独收养
2.夫妇共同收养
(二)被收养人的条件
1.父亲和母亲或家庭会议已经做出有效送养同意的儿童
2.受国家监护的儿童
3.司法宣告被父母遗弃的儿童
(三)保持收养人和被收养人间关系的条件
二、完全收养的程序
(一)批准
(二)收养安置
(三)完全收养的判决
三、完全收养的效力
第十五章简单收养
一、简单收养的条件
(一)收养人条件
(二)被收养人条件
(三)保持收养人和被收养人间关系的条件
二、简单收养的程序
三、简单收养的效力
(一)被收养人在原生家庭的情况
(二)被收养人在收养人家庭的情况
四、简单收养的撤销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