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首部以创新共同体自组织行为为主题的研究著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地阐释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深入研究了技术创新实践、制度创新实践、知识创新实践分别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和各种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推动作用。对加速创新实践的社会动力作用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本书为创新驱动力丛书之一。
|
關於作者: |
刘士文,男,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哲学博士,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是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教师。长期从事哲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尤其长于发展哲学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哲学龙门阵、互联网 教育模式培养新型研究生等重庆市社科课题3项;在《探索》、《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各级各类刊物上独立和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
|
目錄:
|
目 录
导 论
第一章 概念厘定和既有理论梳理
第一节 概念的厘定
第二节 既有理论梳理
第二章 技术创新实践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一节 技术创新实践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技术创新实践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和作用
第三节 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效应
第三章 制度创新实践推动社会交往演化
第一节 制度及其社会功能
第二节 制度创新实践对社会交往的推动
第三节 制度创新实践与社会交往发展的互动
第四章 知识创新实践推动知识发展
第一节 知识、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实践
第二节 知识创新实践推进知识发展的表现
第三节 知识创新实践推动知识发展的机制
第五章 创新实践全面推动社会发展
第一节 创新是世界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节 创新实践协同推动社会发展
第三节 创新实践推动各层次主体发展
第六章 走向创新时代
第一节 促进创新实践的发展
第二节 加速创新的应用
第三节 多元交融促进创新及应用
结语 走向创新实践唯物史观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导 论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实践就没有发展。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在本质上都是推动了社会的创新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为发展本身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创新。循环往复、永恒不变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辩证法认为,联系和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所以创新也是世界的特征。不仅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如此,自然界也是如此:自然界也在日新月异。马克思曾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种能够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实践,只能是创新实践。常规实践是重复过去的实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而只有创新实践通过破旧立新,才能实现对现存世界的革命性改造。但是,人类社会早期创新的步伐是缓慢而艰难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创新已成为人类实践的主导形式。尤为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已经不再是一般地谈论生产实践,而是强调技术创新;不再是一般地谈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而是强调制度创新;不再是一般地谈论科学实践,而是强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一、本书的选题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创新已成为人类实践主导形式的今天,哲学必须加强对创新实践的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人们对创新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长,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ter 在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的概念标志着这个研究的起点。哲学上对创新展开系统研究更在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本书认为,庞元正教授于2006年9月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呼吁把创新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是中国哲学对创新实践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标志(当然,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开展了对创新实践的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在刚刚开始的这个研究中,一系列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对创新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这个问题的说明尚不全面、系统和深入,而它对创新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推动都具有基础性意义。所以, 本书试图从理论上阐释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本书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1996年我国政府颁布《技术创新工程》,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1年,我国开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试点。2005年,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分别在不同场合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2005年制定的我国《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2017年党的十九大都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当前,由时代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的大问题!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仅中国的政治家们高度重视本国的创新能力建设,世界其他各国也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的创新能力建设。由是观之,研究创新实践,推动创新实践,不仅是哲学理论课题,同时也是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研究方法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分析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再把这种认识与社会实践相比较,就可能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的基础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则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而常用的具体做法。案例分析不仅仅限于个别案例的解剖,也包括对大量案例的统计性分析,从而使得到的结论具有普遍性,成为哲学结论,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单项结论。
(2) 历史、逻辑和未来相统一的方法。从历史考察中经过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还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接受检验和发展。真理不能仅是对历史的描述,它的正确性还应体现在对未来的预见和把握上,这样才能表现出真理的普遍性品质。本书将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对创新实践的社会动力作用进行逻辑分析,并将分析得到的结论应用对未来进行预测性分析。这些预测性分析在未来是否应验,不仅是对本书研究结论正确与否的检验,也是实现本选题研究的实践价值的必然要求。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将会使我们的创新实践更符合人类的价值原则和效率原则,取得更好更快的成果。当然,今天做出的结论在未来可能被证伪,人类未来的实践将会进一步修正它、发展它。但无论如何,今天的研究对未来必须是有意义的,本书将贯彻历史、逻辑和未来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3)文献研究法。今天只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我们只是在他人的工作后继续前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这些已有的成果进行思考、分析、验证、发展,将有助于本研究的深入。人类的认识具有积累性、渐进性和继承性,我们不可能开创一项完全没有知识前提的研究。本书在文献研究中秉承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的统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加于发展,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力图把创新实践的研究向前推进一点。
三、创新之处
(1)本书对创新实践的社会发展动力作用进行了较系统和较深入的阐述。人们已经阐释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动力论、人类需求社会动力论、社会系统动力论等社会动力理论,但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单纯的循环往复是不能说发展的。因此,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创新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动力。已有不少人论述了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本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试图对创新实践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进行更系统和更深入的阐述。
(2)本书对创新实践的社会动力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结论,并根据这些结论对加速创新实践的社会动力作用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对创新实践有所助益。理论是要为实践服务的,没有任何实践效用的理论是空论。即便是基础理论也会间接地服务于实践。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非常正确的,哲学理论的研究也要服务于实践。本书将应用研究得到的结论对加速创新实践的社会动力作用提出建议,期望对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竞争实体及个人创新功效的有效发挥有一丝助益,从而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实现本书研究的现实价值。对于如何构建创新体系,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之类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讲已经不少,而对加速创新实践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的研究尚很薄弱,对此问题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使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行了一点。
(3)本书其他的创新之处。本书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实现了创新。例如对创新实践概念的甄别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和论证;在研究方法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并把历史、逻辑和未来相统一,把对历史和今天的实证研究与对未来的预测与指导相统一;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得相统一的观点等。希望这些细小的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贡献出绵薄之力。
四、本书的逻辑结构
在本书的第一章,首先界定了创新实践、社会发展基本的概念。概念界定是理论展开的起点,本书坚持在此定义域内展开相关研究与论述。在此基础上,本书整理了已有的各种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并从对各种社会发展动力观的梳理中得出社会发展的本质动力是创新实践的结论。因为无论何种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本质只能是使社会实现了创新。
在本书的第二、三、四章,具体论述了创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技术创新实践、制度创新实践和知识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实践划分为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与此相对应,创新实践也有三种基本形式:技术创新实践、制度创新实践和知识创新实践,它们直接推动了相应社会领域的发展,并间接推动了其他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
在本书的第五章,指出在三种基本实践形式之外,还有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非基本实践形式,相应就有教育创新实践、艺术创新实践等非基本创新实践直接推动了它们的发展。各种创新实践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多向度的,除了对相应的社会实践有直接推动作用之外,对社会生活的其他多个方面也有推动作用。多种创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也不是各自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协同起作用的,因为社会是个系统,而不是互不相干的各个单独的因素。
在本书的第六章,从促进社会创新、检验创新的有效性、加速创新的应用三个方面,从个体、集体、社会三个主体层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创新实践的社会动力作用,为创新实践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相关分析和论证作了总结,为全书的研究作了最后的引申和深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