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NT$
495.0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NT$
445.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50.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
編輯推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第二版),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持编撰,2019年9月出版。丛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组成。
丛书开展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六个专题研究,系统反映了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19年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有助于全面了解新中国各领域的发展过程、历史成就与现实成就。
|
內容簡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简称国史研究),是以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衔接,与中共党史研究相融合而又颇具特色的历史学科,又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国史研究及其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特别是中共党史研究等相近、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国史研究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史研究起着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本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国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范畴和方法,为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学理基础。
|
關於作者: |
宋月红,河南淮阳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5卷首席研究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曾任《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政府白皮书《西藏和平解放60年》主要撰稿者。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历史理论,以及当代西藏史、台湾问题研究。著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西藏》。
王爱云,山东无棣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理论、中共党史以及国外中国问题研究评析。20102013年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次文字改革的历史经验研究,2015年起独立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外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评析。著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字改革》。
|
目錄:
|
目 录
绪 言 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理论与国史研究理论 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10
上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术发展史
第一章 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的兴起 14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中的当代人写当代史 14
一、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形成与演化 15
二、晚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关于当代史编撰问题的探讨 19
第二节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与国史研究的起步 23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24
二、唯物史观在新中国史学中指导地位的确立 26
三、国史研究的起步 29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的开展 33
一、国史研究纳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 34
二、国史史料和国史编纂、研究成果的出现 34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恢复和发展 38
第一节 国史研究的恢复和展开 38
一、新中国成立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38
二、国史研究工作的初步规划 42
三、《当代中国》丛书的编写 44
四、胡乔木对国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 47
五、国史研究专门机构的设立 50
第二节 国史研究与编纂的代表性成果 53
一、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5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57
三、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 58
四、国史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60
第三章 国史与中共党史及其研究之间的关系 63
第一节 国史与中共党史的统一关系 63
一、中共党史与国史中的执政党史 63
二、中共党史与国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68
三、中共党史与国史发展的规律性 75
第二节 国史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融通互鉴 80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 81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研究 83
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研究 85
四、关于国史研究学科门类建设 86
第三节 国史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区别 88
一、关于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88
二、关于研究内容与重点 91
第四章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105
第一节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 105
一、两个《历史决议》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贯彻 106
二、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09
三、科学揭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13
第二节 根据全部历史来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 119
一、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雏形 119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工作的根本原则 120
第三节 分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 124
一、正确认识历史功绩与错误 124
二、正确对待历史经验与教训 128
中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第五章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 132
第一节 历史发展逻辑 132
一、关系问题缘起 132
二、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135
第二节 认识论基础 14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论 145
二、从两次伟大革命到三次历史性巨变论 146
三、从三个永远铭记到三件大事论 148
四、两个不能否定论 150
第三节科学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152
一、认识和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 152
二、正确处理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需要解决三个基本认识问题 154
三、从辩证统一关系中深化和拓展改革开放史研究 156
第六章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160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160
一、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60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认识 162
第二节 国史人物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 165
一、国史人物产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65
二、国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68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中的正确与错误 176
第一节 正确与错误的辩证关系 176
一、正确与错误的对立统一 176
二、正确与错误的斗争 178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史上的错误 180
一、国史上错误产生的根源 180
二、中国共产党对待国史上错误的基本态度 183
三、正确认识国史上错误的基本原则 189
第三节在国史研究中增强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 192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点 192
二、实践和矛盾意义上的国史内涵 193
三、增强国史研究的实践观点和矛盾观点 194
第八章 历史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197
第一节 国史研究是史观与史料的有机结合 197
一、历史观对史料运用的决定性作用 198
二、坚持唯物史观与史料相结合 200
第二节 国史史料的分类与收集 202
一、国史史料的分类 202
二、国史史料的收集 209
第三节 国史史料的整理与辨别 214
一、史料辨伪 215
二、史料勘误 219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门史研究及与通史研究的关系 222
第一节 国史专门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222
一、中外史学中的专门史 222
二、国史专门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225
第二节 国史专门史与通史研究的关系 228
一、国史专门史研究与通史研究各有所长 228
二、国史专门史研究与通史研究互相促进 229
第十章 维护国家统一视域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研究 232
第一节维护国家历史安全,加强国家历史研究编纂工作 232
一、国家历史安全界定 233
二、国家历史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 234
三、维护国家历史安全 235
第二节 民族工作意识形态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史研究 237
一、民族工作意识形态问题的主要表现 237
二、关于民族工作意识形态建设 240
第三节 西藏和平解放对于新中国历史意义的认识辨正 246
一、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246
二、关于西藏和平解放中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 249
第四节 从祖国观认识和研究台湾史 252
一、台独在历史问题上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252
二、关于台湾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55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若干思潮辨析 258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史研究中的表现与实质 258
一、转换历史主题 259
二、伪造所谓新史料 260
三、偷换历史范畴 261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 265
一、碎片化孤立、静止地对待历史 265
二、碎片化混淆历史逻辑 266
三、碎片化为其所用地切换历史场景 267
第三节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否定说与统一论 269
一、否定说的主要表现 269
二、统一论的基本内涵 270
下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国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分析方法 278
第一节 实事求是,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 278
一、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 278
二、一分为二把握主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历史 280
第二节 把历史事物放到具体历史环境中认识 282
一、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 283
二、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相似历史事物作用的差异 285
第三节 以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286
一、从历史事物内部的联系出发 287
二、把握历史事物发展的外部联系 288
第四节 把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认识 290
一、把历史事物放到历史的发展中考察 291
二、正确评判历史事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92
第十三章 国史研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294
第一节 国史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 294
一、归纳和演绎法 295
二、综合法 296
三、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297
第二节 国史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 298
一、定量分析方法的种类 299
二、定量分析方法的功用与局限性 299
第三节 国史研究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01
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必要性 302
二、国史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03
第十四章 国史研究的国情调研方法 305
第一节 国情调研对国史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305
一、正确认识国情的重要性 306
二、国史研究中国情调研方法的重要性 308
第二节 国史研究中国情调研的开展 310
一、国史研究对国情调研的需要 310
二、国情调研方法的实施 312
第十五章 国史研究的比较研究方法 317
第一节 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317
一、现代比较史学方法的产生 317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可比性原则 319
第二节国史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 321
一、国史比较研究的类型及其特点 321
二、国史比较研究方法的功效与局限性 323
三、正确运用国史比较研究方法 325
第十六章 国史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328
第一节 跨学科方法在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328
一、国史研究跨学科方法的可行性 328
二、国史研究中运用的跨学科方法 330
第二节 国史研究跨学科方法的功效与要求 332
一、跨学科方法的学术价值 333
二、正确运用跨学科方法的基本要求 334
第十七章 国史研究的口述史学方法 337
第一节 国史研究中口述史学方法的应用 337
一、五六十年代口述史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338
二、新时期以来口述史学方法的发展 339
第二节 口述史学方法的价值与功效 341
一、在国史史料领域发挥的作用 342
二、对国史学科发展的贡献 344
第三节 口述史学方法的缺陷与对策 345
一、口述史学方法的缺陷 345
二、正确运用口述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346
结语马克思主义国史观与国史理论建设 348
一、马克思主义国史观的理论基础与范畴 348
二、马克思主义国史理论建设 354
附录 358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治学精神与优良学风 358
历史是理论的重要源泉 363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促进中国史学繁荣发展 366
主要参考文献 373
后 记 377
|
內容試閱:
|
第二版序言
古人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加强对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的学习。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为中央赋予研究、编撰、宣传新中国史的专门机构和国家队,从2013年开始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并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研究对象的时间下限为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前。到2016年10月,该项目顺利结项并出版以下6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丛书出版后,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并被列入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向社会推介的创新工程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同志认为这套丛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构建自身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又一创新成果,也是国史研究继续深化和细化的基础性成果。
这次出版的第二版,除了对第一版进行修改提炼外,主要是增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这次增补,继续得到中共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专家的帮助,并经中央权威部门审定出版。在这里对上述单位和专家长期一贯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我们还计划于近期陆续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等,不断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广大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学习新中国史提供满意的读本,发挥好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
从人类发展的长河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来看,新中国70年的历史很短,可以说只是一瞬间,但它却辉煌壮丽,气象万千,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个重大转折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去记述好、认识好、宣传好,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我们作为新中国历史的研究者,任重道远。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指导下,在全国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不辱使命,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增补修订,使这套丛书日趋完善。
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
2019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