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在编写《工程力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特色,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突出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弱化理论推导,强化工程应用的指导思想,同时注意了对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全书共3篇15章,分别介绍了静力学、材料力学和运动力学的内容。本书附录提供了材料形心表、梁的挠度和转角表、工字钢规格等常用数据表。本书由朱品武、蒋红云任主编。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兼顾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共3篇15章,分别介绍了静力学、材料力学和运动力学的内容,本书附录有材料形心表、梁的挠度和转角表、工字钢规格数据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教育学校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的教材。在讲授本书内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增减,学时数以80学时左右为宜。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专业要求配备相应实验项目。
|
目錄:
|
0 绪论 0.1 工程力学的内容和任务 0.2 力学发展简史第1篇 静力学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静力学的公理 1.3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1.4 力矩、力偶及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1.5 约束与约束反力 1.6 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习题第2章 平面力系的平衡 2.1 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 2.2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3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应用 2.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应用 2.5 平面力偶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应用 2.6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应用 2.7 静定和超静定问题 物体系统的平衡 2.8 摩擦与自锁 习题第3章 空间力系 3.1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3.2 力对轴之矩 3.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3.4 空间力系平衡问题的平面解法 习题第2篇 构件的承载能力第4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4.1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4.2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变形 4.3 外力与内力 4.4 应力、应变与胡克定律 习题第5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 5.1 拉压杆的轴力与轴力图 5.2 轴向拉压应力 5.3 轴向拉压应变与伸长量 5.4 工程中常用材料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5.5 拉压杆的强度设计 习题第6章 剪切与挤压 6.1 剪切强度实用计算 6.2 挤压强度实用计算 习题第7章 圆轴扭转 7.1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7.2 外力偶矩的计算 扭矩和扭矩图 7.3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7.4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 7.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和刚度计算 习题第8章 梁的弯曲 8.1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8.2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内力方程与内力图 8.3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8.4 平面弯曲梁的正应力强度设计 8.5 弯曲切应力及强度条件 8.6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8.7 平面弯曲梁的变形与刚度计算 习题第9章 组合变形 9.1 概述 9.2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变形的组合 9.3 扭转与弯曲变形的组合 习题第10章 压杆稳定 10.1 压杆稳定的概念 10.2 临界力 10.3 压杆的稳定计算 10.4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习题第11章 疲劳失效与抗疲劳设计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11.2 材料的疲劳极限 11.3 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 11.4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习题第3篇 简单运动力学第12章 点的平面曲线运动 12.1 直角坐标法描述点的运动 12.2 自然法描述点的运动 习题第13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13.1 刚体的平动 13.2 刚体的定轴转动 习题第14章 点和刚体的合成运动 14.1 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 14.2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14.3 牵连运动是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习题第15章 动力学基础 15.1 质点动力学基本定律 15.2 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15.3 刚体基本运动时的动力学基本方程 习题附录A 形心与静矩 A.1 重心 A.2 静矩与形心附录B 梁的挠度与转角表附录C 型钢表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兼顾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而编写的,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等教育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的教材。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特色,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突出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弱化理论推导,强化工程应用的指导思想,同时注意了对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讲授本书内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增减,学时数以80学时左右为宜。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专业要求配备相应实验项目。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得到了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领导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虞天国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朱品武(绪论,第4、5、6、10、11章,附录B,附录C)、余靖华(第7、8、9章,附录A),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蒋红云(第2、12、13、14章)、王丽七(第1、3、15章)。朱品武、蒋红云任主编,余靖华、王丽七任副主编,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陈少艾教授任主审。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已公开出版的许多书籍和资料,并从中直接引用了部分习题、例题和图表,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敬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有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