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了解历史上的精彩故事
人物各自的经历耐人寻味
|
內容簡介: |
人不可能一帆风顺,皇帝手下的文臣武将经历可能更加坎坷。商汤的宰相伊尹之前曾做过奴隶;西汉的开国元勋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汉武帝的大臣卜式曾是个牧羊人;明成祖的谋士姚广孝之前曾是一名僧侣。本书精心挑选极富传奇色彩的古代人物,以轻松调侃的语气讲述他们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相信在阅读完这些人的精彩人生后,您一定会有所启发。
|
關於作者: |
秦涛,江苏常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
已出版作品有《老谋子司马懿》《三国之英雄乱世》等。
|
目錄:
|
伊尹:食堂大厨的CEO之路001
刘焉:西蜀的王气008
张仪:口才改变命运014
孙坚:这个小伙有点戆023
范雎:九死一生的狼性竞争029
王允:失败的救世主041
吕不韦:史上最牛风投大师045
孙策:江东小霸王054
甘罗:少年天才玩转职场060
马超:最后的凉州勇士069
李斯:从观察老鼠开始的流血仕途077
韩信:从胯下懦夫到天下军神085
何进:如此当家095
陈平:宰割天下的打工皇帝103
东方朔:喜剧之王的面试经111
卜式:捐款大王感动西汉120
田千秋:说梦话可以做宰相129
石庆:数学白痴做官有玄机138
司马懿:赖床七年做大官144
谢安:淡定之人的生存法则154
陈庆之:棋道、官道、用兵之道163
陈子昂:抓住机会的人172
狄仁杰:大唐福尔摩斯的职场秘诀179
冯道:元老重臣有大用188
姚广孝:身披袈裟的帝师之路 199
李光地:清朝上演的无间道208
|
內容試閱:
|
读史的一个传统功能是致用,用之于己是为明智,用之于世是为资治。读史以明智,过去常常被庸俗化为权谋学。我近来读到一些历史故事,对这个问题有些新的感悟。
北宋名相寇准与张咏相别,问:张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张咏慢条斯理地说:《汉书霍光传》,你该好好读一读。寇准不明白张咏的意思,回来找出《汉书》,把《霍光传》逐字逐句读了一遍。读到临了,有这么一句话: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终于开悟,哈哈大笑:原来张先生在暗讽我不学无术。
张咏要寇准引以为戒的霍光,是西汉权臣。
此人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凭借这层关系,少年时代就在汉武帝身边工作。晚年的汉武帝残忍好杀,老婆、孩子、宰相、大臣,均不免于毒手。但霍光生性谨慎,一步一个脚印,位极人臣。汉武帝临终,将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托付给霍光,让他效仿周公辅成王。汉武帝死后,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此时的政权,当然在霍光手里。
汉昭帝二十一岁病死,没有子嗣。霍光从诸侯王中选择武帝的一个孙子,立为皇帝。但这个皇帝不受霍光摆布,很快被废。霍光又迎立武帝的曾孙刘病已,是为汉宣帝。霍光一生历仕四朝,翻云覆雨,立了两个皇帝,废了一个皇帝,掌控政权近二十年。他的结局怎样呢?史书用十个字: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霍光死后三年,满门抄斩,霍家死绝了,太惨了。
为什么?原因就是前面引的那句话:不学无术,暗于大理。霍光不学无术,不明白大的道理。
霍光稍早,有一位名将周亚夫,史书对他的评价,与霍光近似。
周亚夫是将门虎子。他的父亲周勃是汉朝开国功臣,刘邦死后,又曾平定诸吕之乱。周亚夫的兵法更胜乃父。景帝时,东方七个诸侯国联合造反,半壁江山易帜,史称七国之乱。周亚夫带领军队,一手平定七国之乱。父子两代,三次有大功于汉朝。七国之乱平定以后,周亚夫在朝中风光无限。
但周亚夫结局如何?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原因何在?司马迁评价说: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周亚夫感到自己的学识已经足够,不肯学习,尽管道德品质过硬,却不懂得处世的道理,最终落得如此下场。悲哀啊!
周亚夫不是最惨的。比周亚夫更早,有位叫嬴政的。
嬴政的前半生,史书称他为秦王政,扫灭六国,建立不不世伟业;嬴政的后半生,史书称他为始皇帝,昏招迭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秦始皇的遗诏被篡改,尸体臭烂数月不得安葬,子孙互相残杀,一手创建的王朝二世而亡。他的一生,转折点何在?
西汉有位天才政论家贾谊,写了三篇《过秦论》,是检讨秦朝灭亡的大手笔。其中有一句要紧的话: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秦王嬴政感到自己的学识已经足够,不必再向人请教。于是他的过错,再也没有纠正的机会,只能一路走向灭亡。
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武王。《汉书五行志》记载,周武王灭商,从纣王的监狱中请出贤人箕子,亲虚己而问焉。周武王不因胜利而感到自足,而是虚心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
唐人司马贞为《史记绛侯世家》作注释,将这个道理说得更透彻:亚夫自以己之智谋足,而不虚己不学古人。周亚夫感到自己的天赋足够,而不肯将自己放空,向古人学习。
这句话有两个要紧的地方。
第一,什么叫虚?《荀子解蔽》的解释最精辟: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不要用你已经有的东西(成见),去影响你即将接受的东西(新知),这就叫虚。
第二,学什么?学古人。寇准、霍光的不学亡术,周亚夫的足己而不学,秦始皇的足己不问,都是指不学古人。《史记项羽列传》的评价是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天资过人,但他只凭借个人的天资(私智),不肯师法古人,结果只能自刎乌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历史的悲剧反复重演,只因人性总是健忘。古人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只因人性亘古不变,不管人性中有闪光,抑或丑陋。
我从小学二年级读《三国演义》(当时目之为史)始,以这样的史观读了二十年史书。本科开始练笔,十年间写了不少习作。今天以学院派的眼光回顾,这样的读史可能并非读史,但于我自己确实受益匪浅。我想,大多数古人秉青灯、对黄卷,与历史文本彼我互动,借此明智明道、自娱自乐,其间情形,也大约与我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相仿佛吧。
以今日之我,回看那时的我,读一点真假难辨的历史,竟能心惊肉跳,竟能大彻大悟,竟能古为今用,竟能扪虱言兵,虽尽可嘲之曰内心戏多,而少年情态,复可得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