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NT$
286.0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NT$
484.0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NT$
2195.0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NT$
308.0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NT$
539.0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NT$
594.0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NT$
539.0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NT$
2215.0
|
編輯推薦: |
本书作者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鲁迅相关文化研究,本书收录了其十几年来和鲁迅研究相关的论著,是其研究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1990年代以来鲁迅相关杂述,依照文章主题,略分为鲁迅文化鲁迅著译时代同仁文史偶得史志回顾5个部分。本书所收各文,详略间之,多为一时所得,与作者之《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相类,是鲁迅相关研究回顾之一种。
|
關於作者: |
李浩,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鲁迅相关文化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等。 就职于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任《上海鲁迅研究》责任编委、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著有《周文画传》、《许广平画传》、《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及合著《鲁迅与电影》、《华痕碎影》等;策划责编《鲁迅小说散文初刊集》、《鲁迅文萃》4卷、《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版画集影印丛书》及责编《许寿裳遗稿》4卷等;主持上海鲁迅纪念馆网站及策划上海鲁迅纪念馆专业图书数据库等。
|
目錄:
|
都市憧憬与乡村羁绊海派文化视野观照下的鲁迅20世纪30年代文艺活动
民俗与时尚之间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看与被看胡蝶电影鲁迅
鲁迅观影谈
启蒙、报刊与商业鲁迅启蒙活动的一面
关于鲁迅剪报
天物思想美化:鲁迅与书籍装帧艺术
鲁迅与汉画片谈
回应与反叛鲁迅立人思想略解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弃医从文探究
《新青年》以及后继者之一《语丝》两种同人杂志中的鲁迅
鲁迅著译
鲁迅《奔月》溯源
从《眉间尺》到《铸剑》
中国文化历史的重新构建从《故事新编》看鲁迅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关于《狂人日记》鲁迅自评探讨
现实与内心之间《故乡》之门
《毁灭》译稿与《溃灭》及其他
鲁迅译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鲁迅之武者小路实笃三文译稿
鲁迅所译之《所谓怀疑主义者》
时代同仁
略述许寿裳两篇传记手稿
鲁迅、胡风和五四略说
略述郭沫若发表在《东流》上的两文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一个实践从《边区群众报》考察
合理性的追求20世纪初期楼适夷的文化活动
戏剧伊始略述杜宣早年戏剧活动
钱君匋书籍装帧艺术略谈
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赵家璧
《蕙的风》及其他
理想园地的开拓者吴朗西与文化生活出版社
《酒店》之旅纪念曹聚仁百年诞辰
贴近生活关注人生杨可扬的艺术思想略论
秉承鲁迅精神的邵克萍
少年费孝通文学之始散议
文史偶得
凡我所知,愿努力以赴读许广平致上海鲁迅纪念馆信
《长明灯》剧本及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特辑
《君车》残石及其他
关于馆藏浮世绘三幅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明信片
关于郑学稼之《鲁迅正传》
历史的反顾关于《远火》
一个中学生日记里的鲁迅北京演讲
一个情字了得散议吴冠中眼中的鲁迅
怀念贾植芳先生
纪念老丁先生
王富仁先生琐记
史志回顾
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纪念地
史料钩沉海派视阈符码转换《上海鲁迅研究》25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念地与鲁迅文化研究
小小的印记(后记)
|
內容試閱:
|
小小的印记(后记)
1999年,于我,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是因为在那年发生了关于新千年开始年份的争论,也不是那年有面对千年虫的恐惧,而是因为我在上海浦东那幢变形金刚般的上海东方电视台大楼里整整待了2个月,为鲁迅。
鲁迅,对中国人来说是不用多说的,许多中国人都很了解他,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觉得有多说鲁迅的必要了,这次我们是要用电视来诉说中国人的鲁迅。
鲁迅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说近,鲁迅生活的时代曾与我们同处在一个世纪中,我们常常可以在课本中读到鲁迅的文章,常常在报刊文章中看到鲁迅的警句,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鲁迅的手迹。说远,1936年鲁迅去世至1999年已过了一个甲子有余,而且不止是因为这一个甲子的时间,而是我们已和鲁迅分处在两个时代了。站在东方电视台的18楼的窗前,望着远处高楼重重的陆家嘴,鲁迅生活的时代,那里还是个寻找和体验村俗野趣的佳处吧。我这样想着。
鲁迅是以文章而彰显于世的,鲁迅用组合在白纸上的黑字给我们构造起一个无穷尽的文化和精神世界,而我们今天却要用色彩斑斓的图像来向今天的观众再现这一世界,想象是很容易的,但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难。我们一群人:缪君奇、赵敬立、冯建国、秦敏以及后来的谢长安等围坐在总导演兼总撰稿王韧的身边,苦想着从文字到图像的最佳的结合点,这是以后的2个月中经常的景象,而且,往往是从白天到深夜。
真的鲁迅、活的鲁迅,当今中国需要的鲁迅。这是王导提出的制作鲁迅片子的总目标。
时间是紧张的,因为我们并不是纯地担负着编写剧本的任务,草成剧本后的8月,我们分头去寻访鲁迅的足迹。王导和赵兄上了北方,我则和编导冯建国南下。
在广州,鲁迅研究专家郑心伶首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郑先生在他的书房里,对我们侃侃而谈,全然不顾天气和照明灯加给他的炎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郑先生还热情地带领我们探访鲁迅在广州的遗迹,帮我们联系并陪同我们采访欧阳山、赖少其、胡一川和刘仑等与鲁迅曾有过交往的老先生。
欧阳山回忆鲁迅谈他的儿子周海婴时,欧阳山显露出的神情把我们带到了鲁迅的身边;只能卧在病榻上的赖少其,当听说我们为鲁迅而采访他时,他竟然很早就穿戴整齐,坐着静迎我们的到来,家人说赖老已很久没有这么坐过了;刘仑则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反复地说:我当时没有见过鲁迅,但不见面的导师是真正的导师呀。
广州的匆忙采访过程中,还留在我记忆里的是我们鲁迅纪念馆的前辈和同行:张竞、区旼、吴林兵和郭秀媚等,我们同行于中山大学、黄埔军校、白云楼、芳草街、许地和黄花岗
在厦门,厦门大学的柯文溥先生陪着我们看了南普陀,十分细致地讲解了大学里的鲁迅的故居,给我们指出了鲁迅当时每天从住处到邮政代办处的那条路,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走这条路大约有八十步
在昆明,中国鲁迅研究会的年会正在召开,趁着会议的间隙,我们采访了林非、陈漱渝、王景山、袁良骏、蒙树宏和阿部兼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他们向我们展开了一个深邃而具有生命活力的鲁迅世界:
鲁迅任何一篇小说,任何一篇杂文,他都是从人民的视角,关怀人民,希望中国人民从专制主义的暴政底下挣脱出来,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充分发扬人性的人,使中华民族能够挺立起来,所以鲁迅这样一种基本精神,太伟大了。在二十世纪,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个学者,都达不到他这个高度。林非
未来的希望靠谁来创造呢?靠青年。所以,鲁迅他就愿意做青年的踏脚石,愿意做青年的梯子,让青年跨越上去,超过自己的成就。为了培养青年,他宁愿做高楼大厦中的一砖一石,愿意做培养花朵的一撮泥土。当然,鲁迅也很清醒地看到对青年也不能一概而论。陈漱渝
那个时候中国的革命文学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压制,所以他要把这个介绍到国外去,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一批革命的青年文学作家,扩大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我想这恐怕是很重要的一条,使大家认识中国,认识当时的醒的中国。王景山
蔡元培先生说得非常好,鲁迅是新文学的开山大师,方面极多,他不止一方面,他有小说,有散文,有散文诗,还有诗歌,还有学术,《中国小说史略》。他不仅是写小说的开山祖师,而且是研究中国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小说史略》到现在还不失它的学术价值。你看,20世纪20年代的,(19)23、24年的讲稿,到现在我们看了以后,珠玉满纸。袁良骏
鲁迅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这个立人的事业,所以他是不顾个人安危的。他敢于直面人生,敢于面对刀锋血海,这就是作为一个猛士,一个勇士,他的性格,他的人生光彩的地方在这个地方。蒙树宏
采访后,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剧本修改,因受办公条件的限制,更因时间的局促,我们一群人常苦熬于深夜间,就着香烟、浓茶和速食面,相互扔着香炉希望能相互激发出好点子来解决剧本中的难点,如何将接近于真实的鲁迅呈现给电视观众是这难点中的难点。王导是认真的,他总是觉得剧本没有反映出一位真实的鲁迅,这部片子原计划是6集3小时,每集半小时,但随着思考的深入,王导觉得需要扩展成6个小时。这并不是不知简约,鲁迅,在今天值得说的、需要向观众展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6小时,在我们来说还是简约的。
整天待在电视台的大楼里,白天思考、讨论、修改、找资料,夜晚也是思考、讨论、修改、找资料,全然不知楼外正变化着的季节。终于,我们有一个可进入实际编辑的剧本了,但修改仍随着编辑工作的展开而进行着。
夜晚,在电视编辑机房,把近200盒的素材带排开,编导需要哪盒就拿给他哪盒。时间在镜头与镜头的转换间悄悄地流逝,文字的剧本和我们的想法在这镜头与镜头的转换间变成了一组组色彩斑斓的具象。几个星期下来,我几乎也学会了电视编辑技术了。
这年的9月,片子终于如期播出了,在深夜里。鲁迅曾说夜的天空,奇怪而高,站在高楼的窗前,我望着夜的上海,在今天的夜里,鲁迅并不孤独片子的播出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不仅在上海,而且在所有能收看到这部片子的地区。
初次播出的好评给我们这些人带来了莫大的安慰,2个多月的夜没有白熬。但,王导还是不满意。两年前,他从繁忙的编导工作中挤出时间,对已完成的片子进行了进一步修改,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2001年的修正版。
今天,在这部片子的剧本即将出版时,我零碎地记上这些,也算是为4年前的我们这些人留一点小小的印记吧。
以上的文字作于2003年,也是为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的大型文献专题片《民族魂》剧本的出版而写的,但,最终书没有出版(该剧本后收录在王韧的文集《望古格王韧电视新闻作品选》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这些文字就留在电脑硬盘里了。在编这个册子时,我将之寻出,录在这里。以纪念那一年劳累、痛苦却也快乐的时光。
自1993年受命撰写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陈列解说,以《上海鲁迅纪念馆》之题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以来,撰写鲁迅研究相关文字已经20多年了。收在这个册子里的文字不成什么体系也非全部,大致可以看作是以文本形式记录了自己这些年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研究相关工作的轨迹。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机会如大学教授、社科院研究员们那样有自己的研究空间、时间,可申请专门的科研经费以支持自己的研究项目;但是,凭借了在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工作和负责编辑《上海鲁迅研究》(1996年始,为其所撰的《编后》是另一类文本记录),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事及文章,可以去探索那些因工作而起的、可探索研究的问题。这册子之杂,是缘于鲁迅精神文化遗产之磅礴鲁迅的精神文化遗产实在可谓包罗万象这也是我所感喟和欣喜的。这个册子所收之文字,有时代的印记,有可探讨之处,由此自觉在鲁迅研究相关工作方面还有很多事需要继续去做,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在此感谢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友人!
李浩
2019年3月19日撰,6月29日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