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不追求深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展览实践与个案分析,真切地描绘策展界所面对的挑战,以及对既有展览机制的反思。
|
內容簡介: |
本书借由多位撰稿人丰富的策展经验与开阔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欧美展览现状与制度提供通道。基于20世纪60年代独立策展人的出现,以及70年代展览制度的构建,本书不仅勾勒了西方策展史的发展线索,而且提出了策展人的转向问题。这种转向既包含展览的实践与批评话语,也包括策展人的工作态度与身份,以及如何在观念上打破既有的西方与非西方的二元对立边界。对于致力于成为策展人的读者来说,策展人应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学科背景,以及应当如何工作等问题在本书中都能获得答案。
|
關於作者: |
朱迪斯鲁格是坎特伯雷创意艺术大学学院美术理论系的高级讲师。她是一位艺术家、作家和批评理论家,也是《未来艺术与城市进展:回收与再生》(2002年)的合作编辑,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空间、性别和当代艺术论题的文章。她目前正在撰写一本有关当代艺术、场地和空间问题的著作。米歇尔赛奇威克是一位对文化理论和话语感兴趣的律师。她与人合著了《布达佩斯雕像公园:纪念碑还是反纪念碑?》(《政治和文化探测杂志》,第17期,2001年春),以及《太阳之地:安达卢西亚的镇压与欲望》(《政治和文化探测杂志》,第28期,2004年冬)。
|
目錄:
|
引言1第一部分 当代策展的思维方式 策展人的转向:从实践到话语9 作为批判性干预的策展策略:面向东方的成因 27 没有地方像家一样:欧罗巴 41第二部分 策展和跨学科:交会、语境、经验 批评的空间实践:策划、编辑、写作 57 展览及其先决条件 72第三部分 策展人的角色:争论与思考 策展的质疑 87 平行宇宙:1980年当代艺术学院女性展和1998-2004年英国加拿大影像交流展 97 有关策展的思考 108第四部分 突变的实践:颠覆博物馆 振荡高、低艺术划分:动画策划与展览 123 发生器:软件艺术的价值 138 是谁创作了特定场地的舞蹈?艺术家之年与策展矩阵 152 运动始于丑闻 165作者简介 173
|
內容試閱:
|
主编的话 对于我来说,策划《视觉人文与艺术管理丛书》多少有些偶然。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学术兴趣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的研究。然而,当真正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课题时,就会发现,许多艺术思潮、美术运动、艺术现象都根植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从一开始并不囿于单纯的艺术本体领域,而是会涉及更广阔的视觉与人文领域。倘若从艺术生态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就会发现,策展人、展览制度、画廊、美术馆、博览会、艺术拍卖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美国批评家阿瑟丹托的说法,是会形成一个广义的艺术界的。同时,它们的运作与生效必然会涉及艺术管理。于是,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基于一个良好的愿望,即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其生态,成为了我策划这套丛书的动力。 2005年以来,我多次给美术史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讲授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展览史。这门课程不仅以线性的发展梳理1978年以来涌现的代表性展览,还讨论展览如何构成历史,如何影响当代艺术史的书写。长期以来,大家会有一种认识,即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创造了历史。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当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名艺术家传》之后,艺术家就被赋予了光环,因为他们成为了美术史书写的绝对主体。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新潮美术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从那时起,当代艺术家也开始拥有了光环。然而,追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那些拥有光环的艺术家,在各个时期或重要阶段,都必然会参加一些展览。也就是说,展览成就了艺术家,展览同时也在塑造历史。比如,王克平、黄锐之于星星美展,张培力、耿建翌之于八五新空间展,张晓刚、毛旭辉之于新具象,喻红、李天元等之于新生代,王广义、方力钧等之于广州双年展等等。因此,从展览出发,中国当代艺术就自然会梳理出自身的展览史。同时,正是这些展览为艺术家赢得了光环。 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自然会涉及另一个话题,那就是批评家的崛起。当新潮美术的意义被不断发酵,我们不要忘记20世纪80年代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黄金时期。随着栗宪庭、高名潞、费大为、朱青生、彭德等一批青年批评家走向前台,他们不仅成为了新潮美术思想的引领者,也扮演了策展人的角色。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是这代批评家最大的成果,而他们也自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1992年以来,由于国内与国际文化语境的急速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开始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语境,正是这一阶段,批评家的角色逐渐向策展人转变。以1992年的广州双年展和1994年开启的中国批评家提名展为标志,批评家的身份转化如期而至,他们希望通过展览,而不再是批评文本的写作介入到当代艺术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已由台湾传到国内。与80年代不同的景况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以黄笃、冯博一、邱志杰(同时也是艺术家)、朱其等为代表的更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开始活跃,因其独立策划以及对实验性的追求,从而具备了独立策展人的身份。与此同时,生活在海外的一批中国策展人诸如侯翰如、费大为、高名潞等也开始在全球化的语境与西方展览体制中寻找机会,积极推动当代艺术在海外的发展。他们的策展理念和工作方式与国内同行有很大差异,譬如,侯翰如致力于摆脱既有的西方东方、中心边缘、主体他者这些二元对立的话语,在既有的西方艺术体制与批评谱系中,探索新的可能性。借助霍米巴巴的中间介质概念,侯翰如希望建构一个第三空间,基于上述理念,先后策划的展览有走出中心(1994年)和移动的城市(199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