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无机化学(李瑞祥)(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34063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化學
作者: 李瑞祥,曾红梅,周向葛 等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34540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NT$ 1114.0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NT$ 279.0
听闻远方有你2
《 听闻远方有你2 》

售價:NT$ 240.0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售價:NT$ 2016.0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售價:NT$ 661.0
澎湖湾的荷兰船:十七世纪荷兰人怎么来到台湾
《 澎湖湾的荷兰船:十七世纪荷兰人怎么来到台湾 》

售價:NT$ 370.0
银元时代生活史
《 银元时代生活史 》

售價:NT$ 493.0
大唐兴衰三百年3: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
《 大唐兴衰三百年3: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 》

售價:NT$ 325.0

內容簡介:
《无机化学》(第二版)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系列教材之一,本书根据大学理科无机化学的要求,结合无机化学学科的发展编写而成。全书共23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化学原理,为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做前期铺垫,从物质的聚集状态开始,然后是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溶液、电解质溶液、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再到微观物质的结构理论,即通过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本质;下篇为元素及化合物,包括氢和稀有气体、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铜锌副族、过渡金属(一)和过渡金属(二)、f区元素、放射化学,围绕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突出了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这一本质,在基本无机反应和性质介绍中加强与当前科技发展和实际应用的联系。《无机化学》(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材或普通化学教材,亦可作为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關於作者:
李瑞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和1987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8月至 1995年1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6月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6月至今:四川大学化学系任教。合成新型多齿氮膦配体及其单金属、双金属配合物,详细考察配体结构与配合物结构和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的关系。尤其是近期开展的四氮齿膦配体以及双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研究,考察双金属的协同催化性能,研究双金属催化的协同作用机理,制备出有机合成中所需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剂,该领域的研究将显示出非常好的新颖性和研究潜能,为原子经济和绿色化学反应提供一条新途径。 在金属纳米粒子形貌控制制备,进一步将其负载于形貌和孔结构均匀的载体上。发现金属、载体、溶剂在催化反应中的协同作用。为难以催化加氢和容易使金属催化剂中毒的底物的催化反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无机化学》教材一部,参编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和参加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
目錄
上篇化学原理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11.1气体1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11.1.2气体分压定律21.1.3气体扩散定律31.1.4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31.1.5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51.2液体61.2.1气体的液化61.2.2液体的汽化71.3固体91.3.1晶体与非晶体91.3.2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101.3.3晶胞和点阵单元111.3.4晶系与点阵型式15第2章化学热力学182.1热力学第一定律192.1.1基本概念及术语192.1.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222.1.3焓——恒压条件下的热效应242.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252.2.1反应进度252.2.2标准摩尔焓变262.2.3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282.3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函数312.3.1可逆过程和最大功322.3.2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352.3.3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372.3.4熵函数382.4吉布斯(Gibbs)自由能与化学反应方向412.4.1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联合表达式412.4.2吉布斯自由能和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与限度412.4.3标准态下反应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42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473.1反应速率的定义473.1.1平均速率473.1.2瞬时速率483.2反应机理503.2.1基元反应503.2.2反应机理探讨513.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23.3.1速率方程523.3.2反应级数523.3.3速率常数k533.4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543.4.1零级反应543.4.2一级反应553.4.3二级反应563.4.4三级反应563.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73.6反应速率理论简介593.6.1碰撞理论593.6.2过渡态理论613.7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2第4章化学平衡664.1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平衡态664.2平衡常数674.2.1经验平衡常数674.2.2标准平衡常数684.2.3标准平衡常数与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694.2.4各种平衡常数的计算694.3外界因素对平衡的影响714.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14.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24.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724.3.4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73第5章溶液775.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775.2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785.2.1蒸气压下降——拉乌尔(Raoult)定律795.2.2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795.2.3依数性的应用815.3溶胶825.3.1溶胶的制备和净化825.3.2溶胶的光学性质835.3.3溶胶的电学性质845.3.4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84第6章电解质溶液886.1强电解质溶液理论886.1.1离子氛和离子强度886.1.2活度和活度系数896.2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906.2.1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906.2.2解离度α916.2.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926.3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936.3.1水的离子积常数936.3.2溶液的pH值936.3.3酸碱指示剂946.4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956.5缓冲溶液986.6盐的水解1016.6.1各种盐的水解1016.6.2影响水解的因素1066.7酸碱理论的发展1076.7.1酸碱电离理论1076.7.2酸碱质子理论1076.7.3酸碱的强弱1086.7.4酸碱电子理论109第7章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1127.1溶度积和溶解度1127.1.1溶度积常数1127.1.2溶度积原理1137.1.3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1147.1.4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1147.1.5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1157.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1157.2.1沉淀的生成1157.2.2沉淀的溶解1167.2.3分步沉淀1177.2.4沉淀的转化121第8章氧化还原反应1248.1基本概念1248.1.1氧化数和氧化还原反应1248.1.2氧化还原电对1268.1.3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1268.2原电池与电极电势1288.2.1原电池1288.2.2电极电势1308.2.3标准电极电势1318.2.4电池电动势和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1338.3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358.3.1Nernst方程1358.3.2浓度、酸度、生成沉淀、生成配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1378.4电极电势的应用1398.4.1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398.4.2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顺序;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408.4.3求平衡常数及溶度积1418.5元素电势图解及应用1428.5.1元素电势图1428.5.2氧化态图1448.5.3电势-pH图1458.6电解1478.6.1原电池与电解池1478.6.2电解定律1488.6.3分解电压1488.7新型化学电池1488.7.1燃料电池1488.7.2锂离子电池1498.7.3镍-金属氢化物电池1508.7.4全钒液流电池——新型储能电池150第9章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559.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569.1.1氢原子光谱1569.1.2Bohr原子结构模型1589.2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1599.2.1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1599.2.2测不准原理1599.3波函数和原子轨道1609.3.1Schrdinger方程——微粒的波动方程1609.3.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1609.4概率密度和电子云1649.4.1概率密度1649.4.2电子云1649.5波函数和电子云的空间图像1659.5.1角度部分1669.5.2径向部分1689.5.3电子云的空间形状1709.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1709.6.1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1709.6.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结构)1729.6.3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性1739.7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769.7.1原子半径1769.7.2电离能1789.7.3电子亲和能1809.7.4元素的电负性181第10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8610.1离子键18610.1.1离子键的形成18610.1.2离子键的特点18710.1.3离子的特征18710.1.4离子晶体18810.2现代共价键理论19010.2.1价键理论19010.2.2杂化轨道理论19310.2.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9710.2.4分子轨道理论20110.2.5金属键理论20710.2.6键参数20810.3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离子极化作用21110.3.1分子间的作用力21110.3.2氢键21310.3.3离子的极化作用214第11章配位化合物21911.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1911.1.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21911.1.2配位化合物的组成22011.1.3配位化合物的命名22311.1.4配位化合物的类型22411.1.5配合物的立体构型和几何异构22611.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2711.2.1价键理论22711.2.2晶体场理论23011.3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24111.3.1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24111.3.2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24311.3.3软硬酸碱理论与配离子稳定性24411.4配位平衡的移动24611.4.1配位平衡与酸碱电离平衡24611.4.2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24711.4.3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24911.5配合物的取代反应与配合物的“活动性”25011.6配位化合物的应用252下篇元素及化合物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25612.1氢25612.1.1氢在自然界的分布25612.1.2氢的成键特征25712.1.3氢的性质和用途25812.1.4氢的制备25912.1.5氢化物26012.1.6氢能源26212.2稀有气体26412.2.1稀有气体的发现26412.2.2稀有气体的性质26412.2.3稀有气体的用途26512.2.4稀有气体的化合物26612.2.5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结构(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讨论)269第13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7213.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27213.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27413.2.1物理性质27413.2.2化学性质27413.2.3金属单质的制备27713.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27813.3.1M+和M2+的特征27813.3.2氧化物27813.3.3氢氧化物28013.3.4盐类28313.3.5配位化合物28513.3.6生物效应28613.4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应用28713.5离子晶体盐类的溶解性288第14章硼族元素29214.1硼族元素的通性29214.2硼和铝的单质及其化合物29314.2.1单质29314.2.2硼的氢化物29714.2.3硼和铝的卤化物30014.2.4含氧化合物30214.3镓、铟、铊30514.3.1镓、铟、铊的单质30514.3.2镓、铟、铊的化合物30614.4惰性电子对效应和周期表中的斜对角线关系30714.4.1惰性电子对效应30714.4.2周期表中的斜对角线关系308第15章碳族元素31115.1碳族元素的通性31115.2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31315.2.1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1315.2.2碳族元素单质31415.2.3碳化物和氧化物31915.2.4含氧酸及其盐32515.2.5氢化物33015.2.6卤化物和硫化物33115.3碳族元素的应用33415.4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33615.4.1影响水解的因素33615.4.2水解产物的类型337第16章氮族元素34016.1氮族元素的通性34016.2氮族元素的成键特征34116.2.1氮的成键特征34116.2.2磷的成键特征34216.2.3砷、锑、铋的成键特征34316.3氮族元素的单质34316.3.1氮的单质34316.3.2单质磷34416.3.3砷、锑、铋的单质34616.4氮族元素的氢化物34616.4.1氮的氢化物34616.4.2磷的氢化物35216.4.3砷、锑、铋的氢化物35316.5氮族元素的氧化物35416.5.1氮的化合物35416.5.2磷的氧化物35516.5.3砷、锑、铋的氧化物35616.5.4砷、锑、铋的硫化物35716.6氮族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35916.6.1亚硝酸及其盐35916.6.2硝酸及其盐36016.6.3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36416.6.4砷、锑、铋的含氧酸及其盐36816.7氮族元素的卤化物36816.7.1磷的卤化物36816.7.2砷、锑、铋的三卤化物36916.8氮分子的活化370第17章氧族元素37517.1氧族元素的通性37517.2氧、臭氧37717.2.1氧在自然界的分布37717.2.2氧的制备和空气液化37717.2.3氧的结构、性质37817.2.4臭氧38017.2.5氧的成键特征38217.2.6氧化物38317.3水38417.3.1水的结构和水的物理性质38517.3.2水的化学性质38717.3.3水的污染与净化38817.4过氧化氢38917.4.1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38917.4.2过氧化氢的性质和用途38917.4.3过氧化氢的制备39017.5硫及其化合物39117.5.1硫的存在和用途39117.5.2硫的成键特征39217.5.3硫的制备、性质和用途39217.5.4硫化氢和硫化物39317.5.5氧化物39517.5.6硫的含氧酸39617.5.7硫的其他化合物40217.6硒和碲40417.6.1氢化物40417.6.2含氧酸40417.6.3用途40517.7氧族元素的应用40617.8无机酸强度的变化规律40717.8.1影响无机酸强度的直接因素:电子密度40717.8.2氢化物酸性强弱的规律40717.8.3含氧酸酸性强弱的规律408第18章卤素41118.1卤素的通性41118.2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41418.2.1卤素的成键特征41418.2.2卤素单质及性质41418.2.3卤素的存在形式、制备和用途41718.3卤化氢和氢卤酸42018.3.1卤化氢的物理性质42018.3.2卤化氢的化学性质42118.3.3氢卤酸的制法42218.4卤化物、卤素互化物、拟卤素和拟卤化物42318.4.1卤化物42318.4.2卤素互化物42418.4.3拟卤素和拟卤化物42418.5卤素的含氧化合物42518.5.1卤素的氧化物42518.5.2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42618.6卤素的应用43018.7无机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43118.7.1含氧酸氧化还原的周期性43118.7.2影响含氧酸氧化能力的因素432第19章铜、锌副族43719.1铜副族元素43819.1.1铜副族元素单质43819.1.2铜的化合物43919.1.3银的化合物44219.1.4金的化合物44319.2锌副族元素44319.2.1锌副族元素单质44319.2.2锌和镉的化合物44419.2.3汞的化合物44519.2.4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简介 44819.2.5ⅡB族元素与Ⅱ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449第20章过渡金属(一)45220.1钛副族元素45220.1.1钛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5220.1.2钛45320.1.3钛的重要化合物45520.1.4锆与铪45620.2钒副族元素45720.2.1钒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5720.2.2钒45720.2.3钒的重要化合物45820.2.4铌和钽46020.3铬副族元素46020.3.1铬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6020.3.2铬46020.3.3钼和钨46520.4锰副族元素46720.4.1锰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6720.4.2锰46720.4.3锝和铼47020.5二氧化钛——高功能化新型无机材料470第21章过渡金属(二)47421.1铁系元素47421.1.1铁系元素概述及通性47421.1.2铁47621.1.3钴和镍48121.2铂系元素48221.2.1铂系元素的单质48221.2.2铂系元素化合物48421.3过渡金属(二)的应用487第22章f区元素49022.1镧系元素49022.1.1镧系元素的通性49022.1.2镧系元素的单质49422.1.3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9522.2稀土元素50122.2.1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50122.2.2稀土元素的分组50222.2.3稀土元素的分离50222.2.4稀土元素的用途50422.3锕系元素50722.3.1锕系元素的通性50722.3.2锕系元素的单质50922.3.3钍及其化合物50922.3.4铀及其化合物511第23章放射化学51423.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51523.1.1原子核的半径与密度51523.1.2原子核结构模型51523.1.3亚原子粒子51823.1.4原子核的结合能51823.2核转变化学51923.2.1核衰变51923.2.2原子核衰变的一般规律52023.2.3核反应52123.2.4核裂变52223.2.5核聚变52323.3放射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52323.3.1放射性化合物的合成52323.3.2放射性化合物的应用524附录526附录1常用单位换算表526附录2一些化学物质的热力学数据527附录3凝固点降低常数529附录4沸点升高常数529附录5弱酸的电离常数530附录6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531附录7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532附录8标准电极电势(25℃)532参考文献543
內容試閱
前言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常是新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化学专业基础课。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学生从中学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学习,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该阶段不能很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无机化学课程必须起到承前启后,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的作用。为此,无机化学教材要有好的可读性、条理性,知识结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章节之间要能有效衔接,有强的系统性。基于上述课程特点,结合作者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决定将2013年编写的第一版《无机化学》教材改版。改版后该书总体框架结构不变,仍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化学原理或理论部分,为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各种反应性质奠定基础。该篇从物质的状态开始,根据第一版一些学校使用后的信息反馈,我们在物质的状态中增加了晶体结构的内容;然后是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再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配位化合物。这些章节与第一版相比没有大的变化,有些细节进行了微调和适当的补充。下篇为元素及化合物部分,由氢和稀有气体、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铜、锌副族元素、过渡元素(一)和过渡元素(二)、f区元素、放射化学组成。该部分以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为基础,体现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突出了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质这一本质。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点,增加了一些新物质、新理论及其应用,使基础和学科发展前沿有机结合,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的学科价值,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该书由李瑞祥、曾红梅、周向葛共同策划和改版,并且组成了《无机化学》(第二版)编委会,编委会成员在四川大学召开了三次《无机化学》改版工作会议,广泛听取了各编委成员的意见。本书各章节由组成编委会的老师共同编写,交叉校稿,共同完成。编委会成员有四川大学的李瑞祥、曾红梅、周向葛、刘科伟、鄢洪建;四川师范大学的高道江、赵燕、宁张磊;西华师范大学的蒋静;成都理工大学的马晓艳;西南交通大学的王萃娟;西华大学的钟柳;华北理工大学的刘正猛。全书由李瑞祥和曾红梅统稿,化学工业出版社为本书改版提出了宝贵意见。由于编写匆忙,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9年3月前言(第一版)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许多高校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专业基础课,学生刚脱离中学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学习,这种转变使许多学生刚进入大学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学习。这期间无机化学课程起到了承前启后,帮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为此,无机化学教材必须做到有好的可读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本教材的章节之间要能有效衔接,有关知识要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基于上述课程特点,结合作者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决定编写一本适合化学类本科生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该书包括两大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化学原理或理论部分,为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做前期铺垫。该篇从宏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基本原理出发,即物质的状态开始,紧接着是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再到微观物质的结构理论,即通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质化学变化的本质。下篇为元素及化合物部分,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卤素、氢和稀有元素、铜锌副族元素、过渡元素(一)和过渡元素(二)、f区元素、放射化学。对元素化学部分,以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为基础,体现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突出了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这一本质,以解决学习元素部分时学生感到内容繁多、难以掌握的问题。该教材在系统讲述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合适的地方结合相关知识点,简单地介绍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物质、新理论及新用途,使基础和学科前沿有机结合,体现了基础知识学习的意义,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元素部分适当的章节总结常见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该书由李瑞祥,曾红梅,周向葛共同策划。主要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老师完成编写,其中李瑞祥负责第1章、第2章,曾红梅负责第4章~第7章、第16章、第19章,周向葛负责第9章~第11章、第20章,刘科伟负责第13章、第15章、第17章、第18章,鄢洪建负责第8章、第12章、第14章、第21章,四川师范大学高道江和赵燕负责第3章、第22章;成都理工大学马晓艳负责第23章的编写。全书由李瑞祥修改和统稿。感谢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西北大学史启祯教授为本书题写序言。由于本书编写匆忙,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同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正!编者2013年4月于成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