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本书收集了作者过去所写的九篇文章,其内容涉及不同的现实生活领域,相当程度地代表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当前复杂社会的基本看法和问世态度。九篇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区块:一、有关现代性与现代人的处境(*至第三篇);二、攸关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发展问题(第四至第七篇);三、有关爱情的社会本质问题(第八与第九篇)。尽管看起来主题相当分散,但事实上它们有着共同的轴线支撑,可以说都是以现代化作为基调的社会现象。
[已出版的相关书籍]:
1 古典革命风月 应 奇 著
2 忧郁的民俗学 岳永逸 著
3 生活并不在别处 应 奇 著
4 预言与危机 罗 岗 著
5 夜阑听涛 高全喜 著
6 儒家思想与中国之道 陈 赟 著
7 自由与国家 高力克 著
8 理智并非干燥的光 应 奇 著
9 鉴画积微录 朱万章 著
10 现代悲剧与救赎 刘文瑾 著
11 重建斯文 彭国翔 著
12 穿越西方社会理论的省思 叶启政 著
13 社会学家的絮言絮语 叶启政 著
|
關於作者: |
叶启政,著名社会学家。美国密苏里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代表著作有:《进出结构行动的困境: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对话》、《迈向修养社会学》、《象征交换与正负情愫交融:一项后现代现象的透析》等。
|
目錄:
|
云团状的大众/液体化的共同体 1
在消费社会中做一个自在自得的人 42
精神健康脑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55
全球化趋势下学术研究本土化的戏目 69
缺乏社会现实感的指标性评鉴迷思 96
面临严峻考验的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110
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地化的吊诡与超越的彼岸 124
爱情和个体性从《爱情的正常性混乱》一书谈起 151
从情爱的社会本质谈起正负情愫交融与生命转折 161
|
內容試閱:
|
自 序
前年(2016年)三月间我赴北京大学从事短期的系列演讲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渠敬东教授告诉我,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王志毅先生要他转告我,浙江大学出版社有兴趣出版我过去写的作品。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即与王先生联络,做了初步的意见交换,并了解了一些相关细节。王先生表示,即使同时为我出版两三本论文集都不成问题。对我来说,这可是一项殊荣,实在辜负不得。
回到台湾后,我立即整理了一下过去所写就的文章,做了一些筛选,把过去已分别收录在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和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的文章,以及因时宜或版权问题不适合再次出版的文章予以排除后,总共还剩有十三篇可以运用,其中有两篇是从未发表过的文稿。我再次认真地审阅这些文章的内容,并加以思索,认为全部合并成为一本书出版,不只篇幅过大,而且,内容也将显得过于纷杂且臃肿,犹如一道大拼盘,感觉不是很恰适。当时,我已准备再撰写两篇文章,加起来共十五篇,总字数势必又要增加(超过三十万字)。这么一来,我想,无论就篇幅的大小还是内容的性质来说,分成两本来出版应当会更适当些,结果,情形就是读者们所将看到的这个样子。
如此决定之后,剩下来的工作变成只是如何为这十五篇文章归类收编的问题了。我反复地浏览这些文章,也斟酌过好几次,终于决定把所有理论性的论文收编在一起,这就是诸位读者将看到的这本书的样子。另外有关对各种实际社会议题的论述以及两篇有关爱情的理论性讨论的文章则收编在一起,名之为《社会学家的絮言絮语》,另行成书出版。下面,让我对这本文集的内容,尤其是我写这些文章时的心路历程,做个简单说明,好让准备继续阅读下去的读者心里头有些底,或许会有助于读者进入状态。
从1984年出版第一本学术作品至今的三十四年间,说来惭愧,我真正以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核心议题的著作只有三本,我一直把它们当成是检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部曲。这三本书分别是2000年的《进出结构 行动的困境: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论述对话》(2004 年修订二版)、2008年的《迈向修养社会学》以及2013 年的《象征交换与正负情愫交融:一项后现代现象的透析》。就我个人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来说,我一直把在这三本书中所表述的,当成是毕生从事社会理论思考的一点成果,而这个成果还真只不过是一个起点而已。我的意思是,终于在撰写《象征交换与正负情愫交融》一书时,自认才似乎把理解当代社会的基本理论概念轴线拉了出来,让整个理论思考之光谱架构的雏形露出一点曙光。更重要的是,这可以用来作为重新批判地检讨整个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思维以及其背后之认识论与存有论根底的概念基础。依我个人的看法,大有可以翻转、颠覆整个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重构社会理论之座架的潜势。然而,到了这么一个耄耊残烛之年,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徒呼负负了。看来,这个工作只能留给下一代的学者来完成,假若这被认定为是有意义的话。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患有大头症的人,我自己深知,这样的认知是否有道理,还有待学术界的同好们来公评。倘若认为我说得有点道理,那么,我就十分期盼有人接下来继续发展。这可以说是我从事社会理论思考四十多年来余下的一点小心愿。为了让这样的心愿有实现的可能,首先,当然就是让更多的同好有机会接触我的想法。无疑,留下具体的痕迹就是机会,而出版著作就是留下痕迹最具体的做法。说来,这就是我想让这本文集问世的最主要理由。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让上面所提到的三本拙作能够同时地在整个汉语世界里被看到。但是,基于种种的现实因素,这似乎行不通。于是,我就转个弯,找个变通的方式来进行,而这个变通的方式所以得以运用,乃与我过去的思考模式与撰写习惯有关。自从拿了学位出道在大学任教以来,我就习惯于把自己在一段时间里所思考的东西整理一番写成文章。
这么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则,在遗忘之前,把自己所思考的成果留个记录,随时可以回过头来再思索与修饰;二则,帮助自己重新整理整个思绪,写作本身常常可以使得诸如问题的焦点、处理的线索,或相关议题的纠结等等的难点,获得更进一步的澄清,以至可以让自己更透彻地予以掌握。所以,在写前面提到的三本书之前,我都把自己的一些前置想法先行写成论文,等到这些相关的文章累积到一定程度,我再根据这些文章的内容予以扩充,并重新做更细致的修润或更改。
总之,由于我过去有这样的写作习惯,如今,我才可以在不涉及版权与种种现实条件之限制的情况下,把过去累积起来的相关文章汇集在一起成书出版。如此,纵然读者们没有机会阅读到前面所提到之三部曲作品的完整全文,但是,基本上,还是可以透过本书所汇集之文章中的论述掌握我所欲表达之想法的梗概,甚至还是更加精练而简约,少了不少的啰嗦赘言呢!
在本书中有两篇文章,我必须特别做点说明。首先,《西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质性》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根据这些年来我在几个大学做短期讲座时的原始初稿予以修改并扩充而成的。当初,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企图藉此来整理,并统摄我过去对西方社会理论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如今,收集在这里,自然也有着相同的意思,希望在与西方社会理论论述接触时,扮演着相同的承接转折角色。正因为有着如此的期待,所以,我把它安排在第一篇的位置上,让读者们对我(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想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如此,再来阅读下面的文章,应当会有所帮助的。至于《重估韦伯的理念型后设理论的启示》一文则是我最近思考韦伯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所获得的一项新见解,认为韦伯的理念型思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呼应着我所谓(也是我所主张)之具搓揉摩荡性的断而未断思维,乃是有别于西方人从十七世纪笛卡尔以来着重二元互斥逻辑的断而再断思维的。我认为,韦伯这样的思维颇有助于我们重新来检讨两个过去一直被西方研究行为与社会的科学家所诟病并力图避免与排除的概念,它们分别是模棱两可(ambiguity)与正负情愫交融(ambivalence)。说得更为具体点,在我的心目中,用来分析与理解当代人类文明,这两个概念具有正面,乃至是不可或缺的意涵,而韦伯的理念型的分析策略正有助于我们来证成此一意涵。所以,有关韦伯之理念型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为我在这本书的基本立论做注脚,也是提供强心壮体的概念营养剂。
我是一个一直沉溺在抽象思考世界的学院人,既不务实际,更是远离凡尘。几十年下来,我深知,不论是我的讲课还是书写作品都有嫌过于艰涩生硬难懂,这是四十多年来几乎所有我教过的学生(特别是大学本科的)的共同评语。对此,我由衷地接受,也一直引以为戒,更是想改,但是,似乎是始终没有办法做好。当然,我不能,更不想以此为由来原谅自己。不过,在这是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假若读者们阅读起来有困难,那就实在不好意思了,还请务必担待,耐心多看几遍,或许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吧!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王志毅先生以及参与此书之编辑工作的同仁们,没有各位的用心与耐心,这本书是成不了形的。我也应当再次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渠敬东教授,没有他的引荐,这本书更是不可能问世的。
叶启政识于2018 年1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