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一部经典老歌沪语形式全方位展现。
整合音乐学、语言学、演唱,全面展现经典老歌沪语传唱新范式。
|
內容簡介: |
精选民国时期在上海诞生、内容及风格多样且长期传播于上海乃至全国和海外的经典上海老歌(又称时代曲)40首,将其创新填词创制上海老歌沪语版(含CD光盘两张),并从音乐学和语言学角度来探求腔、词融合,把蕴藏在当年曲谱和创意中上海海派风味更好地发掘出来,以继承和发扬上海流行歌曲的传统,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
關於作者: |
王勇,上海老歌研究专家、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曾任《大辞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科主编,为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首席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等。著有《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贺绿汀》《一位新文化斗士走上音乐学道路的足迹考析》《人琴合一艺海无涯》《我为中提狂--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半个世纪的随想》《玫瑰玫瑰我爱你--上海老歌的前世今生》等。
钱乃荣,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著名沪语专家,上海非遗专家,为国家教育部汉语方言用字规范课题顾问,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学、方言学和海派文化研究,并身体力行保护传承上海话。出版著作有《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方言》《当代吴语研究》《上海老唱片(1903-1949)》《上海话大词典》等数十部,开发有上海话输入法。编撰有《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上海话小词典》《妙趣横生上海话》等多种深受读者喜爱的上海方言通俗读物。
纪晓兰,知名歌唱家,上海市十佳歌手,国家二级演员,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常务理事。多次获得全国歌唱比赛金奖,八九十年代曾红遍上海的著名歌星。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海派文化,被誉为上海老歌代言人活着的周璇上海邓丽君,出版有《兰调老歌》独唱专辑等。
|
目錄:
|
沪语版歌谱与背景解读 王勇
1. 蔷薇处处开
2. 苏州河边
3. 夜上海
4. 疯狂世界
5. 岷江夜曲
6. 香格里拉
7. 夜来香
8. 玫瑰玫瑰我爱你
9. 凤凰于飞
10. 月圆花好
11. 天上人间
12. 梦中人
13. 魂萦旧梦
14. 莫忘今宵
15. 爱神的箭
16. 我有一段情
17. 郎是春日风
18. 得不到的爱情
19. 恨不相逢未嫁时
20. 人隔万重山
21. 毛毛雨
22. 采槟榔
23. 天涯歌女
24. 四季歌
25. 慈母心
26. 永远的微笑
27. 三轮车上的小姐
28. 如果没有你
29. 渔家女
30. 铁蹄下的歌女
31. 渔光曲
32. 毕业歌
33. 五月的风
34. 何日君再来
35. 特别快车
36. 恭喜恭喜
37. 情人的眼泪
38. 踏上郊外的小径
39. 微风,我少不了你
40. 上海之夜
让上海老歌用上海话响亮地唱起来 钱乃荣
老歌新唱 纪晓兰口述,李易霖、何雨晴整理
音频录制后记 沈屹
附录1:上海老歌沪语唱片40首曲时长和原词曲作者
附录2:上海老歌40首曲目原唱词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曾几何时,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有史可考,上海是最早接触到唱片的中国城市。美国1891年做成第一张唱片,法国、英国都在19世纪末成立了唱片公司,英国留声机公司在1903年就到上海来灌录和经营中国人唱的唱片。而中国的第一家唱片厂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也在1917年的上海徐家汇建成了自己的录音棚与生产车间,到今年已经102周年了。黎锦晖是五四以后杰出的音乐家,他最早成立了中西融合的明月歌舞团,1927年起发行了《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等通俗歌曲唱片,广受欢迎。紧接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涌现了黎锦光、陈歌辛、姚敏等一大批著名音乐家,并孕育出一大批著名歌手,周璇、王人美、白虹、龚秋霞、姚莉、李香兰、白光等,群星灿烂。那个年代,上海的歌曲多到每隔两天就有一首新歌做出唱片来,这种奇迹只有在上海才能发生,充分说明上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歌舞之都。这些歌曲多元博采,色彩斑斓,所散发出来的千种风情万种意韵,具有典型的海派文化特色,曾簇拥着一个繁华的时代,当年叫时代曲,现在称上海老歌。
我们三人都是上海老歌的忠实粉丝,王勇曾出版多部著作分析、研究、评论、推广上海老歌,钱乃荣也出版著作和论文对上海老歌做过探索和评议,歌手纪晓兰长期演唱上海老歌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这次三人一拍即合,我们怀着对老歌无限珍爱的心情,再一次做着一件新的研究和探索,力图进一步发掘出潜藏在这些老歌深处的智慧和灵动的海派密码,让上海老歌继续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辉,让这些出生于江南水土、深植于繁华商业大都会的璀璨瑰宝,用动听的吴侬软语上海话唱响。
上海是五方杂处的都会,这些上海的时代曲,最初不少是从外地来沪的有志之士怀着创新的意向创作的。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说过,当年做新歌舞曲,应该是平民音乐。在国语推出、标准刚刚确立的年月,他是为了协助他的哥哥黎锦熙做白话文和国语的推广。黎氏虽然是湖南湘潭人,但是到了上海以后就很快被海派文化同化了,所以他创作的音乐已经有了很多江南民歌的特点,不过大量歌词都是为了推广普通话。现在时轮匆匆已过百年,上海地区普通话已经推广得非常成功,上海话却已发生了衰落危机,从前这些时代曲的创作是为了推普,现在我们尝试着用同样的曲调来重振沪语,这是一个轮回。我们还设想,既然上海诞生的很多曲目,大部分是建立在吴方言的音乐背景上的,那能不能配上沪语,让它演绎出另一种风味来呢?音乐是推广语言最好的载体,只要是好音乐,把语言放进去,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很容易接受,在听、唱这些优美悦耳的歌曲中学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上海方言。
这些曾经的时代曲,如何在新时代用上海话来唱响呢?我们在精选了最动听的40首时代曲之后,率先开始了歌词的翻译工作。普通话歌词翻译成上海话并不容易,最关键的一个就是腔词对应关系,歌的曲调必须与唱词的音韵相合。现在是反过来,有了现成的曲调,而要选择与音调相合的上海方言词语配上去。不是每首歌词都那么适合用上海话去演唱的,有的要改动。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打磨。既有腔词对应的问题,更需要让填上去的词句很自然地符合上海生活语言的特点,却又不能太俚俗到像滑稽戏中的沪语,还要和普通话歌词的原意相符。初步翻译之后,词与腔相合的效果怎么样,需要唱出来听。在纪晓兰演唱每一个上海话版歌曲时,我们都全神贯注地在旁边听,包括咬字、曲调、顺不顺、换气是不是很舒服,每一首歌都要经几次到十几次的重录,精心地进行二度创作。上海话唱的情歌真是可以做到软糯亲切、柔美丰满,令人惊艳,也会让人见识到沪语在表达各种人性情感上的非凡表现力。
反复打磨,力求精品,十分小心谨慎地做唱片,完全出自我们对一首首上海老歌珍品的无限崇敬,抱着敬畏之心做,一定不能疏忽。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赋予上海老歌一个全新的生命。我们坚信,好的旋律能与多种契合的语言配对,只要认真处理,会使老歌变得更新更好,永久传承下去。很多日文歌曲,当年被配上粤语歌词,完全就是一首新歌,这里有着很多成功的例子。粤语有自己的歌曲体系,但是沪语目前还没有,还要靠我们努力。我们希望这一次的直译只是一个起步,未来的沪语歌还可以意译,可以重新创作。因为我们相信老歌的生命力,是海派文化中强劲的一角,海派文化就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
有些听众初听沪语歌曲,可能会觉得不够适应,或者有点突兀,毕竟普通话版本已经先入为主几十年了。但是多听几遍,或许你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胡适曾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道: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我们的心愿,希望大家在聆听和吟唱沪语上海老歌的同时,能够关注上海话的传承。对于方言的限制和无形中的破坏,会造成曲艺和戏曲这两种艺术形态的急速消亡。当我们现在有能力去顾及更多文化传承的时候,就要以实际行动努力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上海老歌(沪语版)》的制作既是对上海老歌和海派文化的弘扬光大,也是对上海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力所能及的贡献。上海话是上海人从自己心底灵魂中发出的独特的声音,她是千百年来民众世代自然演绎传承下来的智慧密码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上海话中包涵着上海人凝聚的价值观、素质、灵动、创意等可调度的灵性数据,我们要关注头脑中灵性财富的处境,因为它恰恰是大都市健康发展与成长的基因和根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上海话是一座可深度开采的文化宝藏,通过歌曲、戏曲与戏剧等多种文艺形式,我们去尽心开掘。
《上海老歌(沪语版)》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这不仅仅是我们三人的合作,也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博物馆与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合作;感谢上海大学出版社和责编黄晓彦先生的全情投入;感谢录音师沈屹和上海海邻爵士乐团的辛勤工作,这支乐团和纪晓兰从2007年9月开始在东方艺术中心驻场演出《经典夜上海周末爵士沙龙》品牌音乐会至今已有12年;感谢研究生李易霖与何雨晴的资料整理与采访工作;感谢所有对于上海老歌有着厚爱的读者与听众多年来的支持。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310与沪有约海派文化传习活动项目)、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出版资助与支持,在此特别感谢。
王勇、钱乃荣、纪晓兰
2019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