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編輯推薦: |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双重压力,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技术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成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书提出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概念,将外部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的研究范式,将为外部技术搜寻模式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指引。
|
內容簡介: |
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如何通过外部技术搜寻提升企业绩效是当前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书借鉴组织二元性研究中关于企业探索-开发活动平衡性的观点,将中国企业的内向许可专利作为外部技术搜寻的具体形式,基于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认知维度,将企业置于三维的技术空间,从领域内平衡、跨领域平衡和跨领域动态平衡等角度实证研究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平衡机制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企业有效地搜寻和利用外部技术并提升企业绩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關於作者: |
杨雪,1985年生人,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成都市科技评估专家。2015年12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自200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论文被SSCI收录,2篇论文被EI收录,7篇论文被CSSCI收录。参与编写专著《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及教材5本,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
目錄:
|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因素
1.1.2 微观因素
1.2 问题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外部技术搜寻
1.3.2 组织二元性
1.3.3 平衡机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技术创新理论
2.2 创新搜寻
2.2.1 基于组织维度的知识搜寻
2.2.2 基于内容维度的知识搜寻
2.3 外部技术搜寻
2.3.1 外部技术搜寻动因
2.3.2 外部技术搜寻模式
2.3.3 外部技术搜寻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4 组织二元性
2.4.1 外部技术搜寻二元性
2.4.2 组织二元性的平衡方式
2.4.3 组织二元性与组织绩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探索-开发的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分析框架
3.1 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决策微观机制
3.1.1 组织惯性
3.1.2 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决策原则
3.1.3 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决策的微观机制
3.2 基于探索-开发的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平衡
3.2.1 基于探索-开发的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概念模型
3.2.2 基于探索-开发的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机制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4.1.1 组织惯性与技术搜寻
4.1.2 技术搜寻的领域平衡
4.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4.2.1 数据来源
4.2.2 描述性统计
4.3 研究变量及测算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平衡微观机制
4.4.2 平衡形成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机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5.1.1 搜寻平衡与企业绩效
5.1.2 企业规模的调节效应
5.2 研究变量与描述统计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变量
5.2.3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3.2 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企业外部技术搜寻案例分析与研究
6.1 典型企业的选择
6.1.1 典型企业的选择依据
6.1.2 典型企业的发展简介
6.2 TCL的外部技术搜寻平衡
6.3 TCL外部技术搜寻平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6.3.1 企业创新绩效
6.3.2 企业经济绩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施策略与政策建议
7.1 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实施策略
7.2 提高企业外部搜寻绩效的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商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陷入能力陷阱,而随着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和管理层开始倡导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转变。在创新国际化和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现有研究表明,通过外部技术搜寻,企业可以弥补内部技术能力不足、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跟踪先进技术,有效地培育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外部技术搜寻因此成为继内部研发、外部并购之外第三条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双重压力,如何更好地利用外部技术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成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书在借鉴组织二元性研究中关于企业探索-开发活动平衡性观点的基础上,围绕基于探索-开发视角的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机制和外部技术搜寻平衡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两大命题,研究并探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搜寻和利用外部技术并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的理论和实践。
具体来看,本书首先以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探索-开发视角的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分析框架,从领域内平衡、跨领域平衡和跨领域动态平衡等角度分析外部技术搜寻平衡的形成机制及外部技术搜寻平衡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然后,将中国19982012年企业的内向许可专利作为外部技术搜寻的具体形式,结合多种数据源,从时间距离、地理距离和认知距离三个维度将企业置于三维的技术空间,借鉴领域平衡的思想,将技术搜寻的某一维度定义为某一领域,利用SPSS、STATA、Matlab、AMOS等量化工具,从领域内平衡和跨领域平衡的角度实证检验企业外部技术搜寻平衡的微观机制和形成机制,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影响,并考虑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典型技术受让企业,运用单案例因果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企业外部技术搜寻行为的过程及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的创新成果和财务表现,对实证结果进行佐证。最后,提出企业有效进行外部技术搜寻以提升经营绩效的实施策略,并运用Gephi软件,绘制中国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网络图,为政府推进技术的高效转移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了四点研究结论。
第一,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平衡机制。
结论一:从平衡微观机制来看,组织惯性和路径依赖会影响企业外部技术搜寻行为,但这种影响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中国企业在外部技术搜寻的三维空间中存在平衡性,即企业在某一领域进行的开发性(探索性)搜寻,会同时使用其他领域的探索性(开发性)搜寻来补偿,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趋向于实现跨领域的动态平衡。
第二,外部技术搜寻平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结论二:企业的创新绩效与企业在领域内和跨领域平衡外部开发性和探索性技术搜寻活动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对来看,企业在三维技术空间中跨领域平衡开发性技术搜寻和探索性技术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比领域内平衡更大。企业的经济绩效则与企业在领域内平衡外部开发性和探索性技术搜寻活动呈负向相关关系,而与企业跨领域平衡外部开发性和探索性技术搜寻活动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此外,企业规模对领域内平衡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而对跨领域平衡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三维技术空间中实施跨领域的外部技术搜寻平衡将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和经济绩效产生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企业实践的理论指导和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
结论三:在中国情境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能力水平和发展定位,确定实施外部技术搜寻的知识领域,并选择恰当的平衡搜寻方式。同时,要考虑企业发展环境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配置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外部技术搜寻的跨领域动态平衡。此外,还应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调整外部技术搜寻的跨领域动态平衡,在技术搜寻领域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三大创新主体的优势。
?结论四:在中国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网络中,广东、江苏、北京和山东是进行外部技术搜寻频次最多的区域,而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广东、北京、四川、江苏和浙江五个地区作为让与人所在地,许可的专利数更多。总体来看,北京、江苏、广东和四川分别在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区域的技术搜寻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政府可重点关注这些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促进区域技术知识流动,从而提高企业外部技术搜寻的绩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