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兵心虹影(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

書城自編碼: 340500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聂虹影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17149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鱼陷落:完结篇
《 人鱼陷落:完结篇 》

售價:NT$ 275.0
中国近代史-大有文库丛书
《 中国近代史-大有文库丛书 》

售價:NT$ 182.0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售價:NT$ 614.0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售價:NT$ 359.0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NT$ 3110.0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NT$ 3016.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NT$ 614.0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NT$ 411.0

內容簡介:
《兵心虹影》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之一种。
《兵心虹影》是一本有着三十二年从军史的女作家、女军人的第五部散文集,字里行间溢满着亲情、友情、爱情、兵情,真挚的、善意的、美丽的人性之情,从中能感受到她情感的纤细、感觉的敏锐、心灵的颤动。同时,这本散文集也是她生命历程的展示,写时光中的记忆,写岁月的变迁,每一笔都像是触到了人类情感的根部,用时间之水洗灵魂之光,写出了盎然的诗情暖意和让人为之颤栗的大仁大义。在平凡中洞察细微,在细微处扣人心弦,让人为之感动。
關於作者:
聂虹影,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军旅人生三十二载,曾任基层部队政委、中国边防警察报社社长。武警大校警衔。现任中国移民管理报社社长。
著有作品集《昨日如歌》《一路花开》《岁月虹影》等,作品曾收录于《大学语文》教材并被《读者》《散文选刊》等报刊转载。
目錄

可贵的坚守周大新
真情似溪水漫过灵魂张策

时光隧道
老莫
布衣本色
与文字相依而行
有书读的日子是美好的
邂逅先锋书店
温暖的陪伴
青春的偶像
海子不朽
时间去哪儿
本心与本能

绿色情怀
向您敬礼,永不礼毕
愿将所有的灿烂留给你
深山里的八一
生命的驿站
墨香岁月
邂逅白毛风
最温暖的感动
冲在最前面
青春不朽
以母亲的名义

一生情缘
身边有双比翼的翅
小人物 微幸福
感谢有你
爱人就是家
寂静的世界杯
有你相伴,永是韶华
说好一起白头

为你喝彩
成长的状态
儿要穷养
有你真好
中了头彩
须臾,也是永恒
为爱壮行
为你喝彩

亲情无限
烟雨江南有个家
老爸老妈
姥姥
三个老人四双鞋
与国庆有关的往事

人间烟火
没有熬不亮的天
永远的回眸
一座城,半生缘
民以食为天
槐花飘香
平菇
潮湿的记忆
煤油灯
永恒的心灵地标
心绪萍踪
吃货的快乐人生
摇元宵

青春风铃
长大后我没能成为你
时尚经历
岁月的披肩
疗养
点亮祝福的灯
安得静心有洞天
小荷已露尖尖角
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清风自来
马小宝轶事

尘世走笔
荷花正好
绿荫岁月造就
挂于碧云的记忆
回忆的味道
年的记忆
还未相识已成背影
相伴走过青春
兄长远行

序与跋
话到底有多长刘震云
晴空一道虹影王钢
时间中的纯粹李佩甫
快乐其实很简单南丁
那一道美丽的虹刘德亮
温暖的冷水刘元林
永远的祝福华列兵
享受文缘华列兵
守望的幸福华列兵

后记
白头到老其实很简单华列兵
內容試閱
总序

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年来的历史证明:新文学之所以能够朝气蓬勃、所向披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始终与青年的热烈情怀紧密连在一起,青年人的热情、纯洁、勇敢、爱憎分明以及想象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我说的文学创作资源,并非是指创作的材料或者生活经验,而是指一种主体性因素,诸如创作热情、主观意志、爱憎态度以及对人生不那么世故的认知方法。心灵不单纯的人很难创造出真正感动人的艺术作品。青年学生在清洁的校园里获得了人生的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热情,才能在走出校园以后,置身于举世滔滔的浑浊社会仍然保持一个战士的敏感心态,敢于对污秽的生存环境进行不妥协的批判和抗争。文学说到底是人类精神纯洁性的象征,文学的理想是人类追求进步、战胜黑暗的无数人生理想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校园、青春、诗歌、梦以及笑与泪都是新文学史构成的基石。
我这么说,并非认为文学可能在校园里呈现出最美好的样态,如果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校园可能是为文学创作主体性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精神准备。在复旦大学百余年的历史中,有两个时期对文学史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北碚,大批青年诗人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发表个性鲜明的诗歌,绿原、曾卓、邹荻帆、冀汸形成了后来被称作七月诗派的核心力量;这个学校给予青年诗人们精神人格力量的凝聚与另外一个学校即西南联大对学生形成的现代诗歌风格的凝聚,构成了战时诗坛一对闪闪发光的双子星座。还有一个时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两个专业,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依然是以这两个专业方向来进行招生,吸引了一大批怀着文学梦想的青年才俊进入复旦。当时校园里不仅产生了对文学史留下深刻印痕的伤痕文学,而且在复旦诗社、校园话剧以及学生文学社团的活动中培养了一批文学积极分子,他们离开校园后,都走上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无论是人海浮沉,还是漂泊他乡异国,他们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与实践,始终发挥着持久的正能量。74级的校友梁晓声,77级的校友卢新华、张锐、张胜友(已故)、王兆军、胡平、李辉等等,都是一时之选,直到新世纪还在孜孜履行文学的责任。他们严肃的人生道路与文学道路,与他们的前辈七月诗派的受难精神,正好构成不同历史背景的文学呼应。
接下来就可以说到复旦作家班的创办和建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复旦大学受教育部的委托,连续办了三届作家班。最初是从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接手了第一届作家班的学员,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山流水文丛》策划书所说的,当时学员们见证了历史的伤痛,感受了时代的沧桑,是在痛苦和反思的主体精神驱使下,步入体制化的文学教育殿堂,传承五四文学的薪火。当时骆玉明、梁永安和我都是青年教师,永安是作家班的具体创办者,我和玉明只担任了若干课程,还有杨竟人等很多老师都为作家班上过课。其实我觉得上什么课不太重要,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初的讲课情况,学员们可能也忘了课堂所学的内容,但是师生之间某种若隐若现的精神联系始终存在着。永安、玉明他们与作家班学员的联系,可能比我要多一些;我在其间,只是为他们个别学员的创作写过一些推介文字。而学员们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也多次回报母校,给中文系学科建设以帮助。
三十年过去了。今年是第一届作家班入校三十周年(19892019)。为了纪念,作家班学员与中文系一起策划了这套《文丛》,向母校展示他们毕业以后的创作实绩。虽然有煌煌十六册大书,仍然只是他们全部创作的一小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我来不及细读这些出版在即的精美作品,但望着堆在书桌上一叠叠厚厚的清样,心中的感动还是油然而生。三十年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不是一个短距离,他们用文字认真记录了自己的生命痕迹,脚印里渗透了浓浓的复旦精神。我想就此谈两点感动。
其一,三十年过去了,作家们几乎都踏踏实实地站在生活的前沿,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呼啸中,浮沉自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没有离开实在的中国社会生活,很多作家坚持在遥远的边远地区,有的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大西北写出了丰富的作品,有的活跃在广西、湖南等南方地区,他们的写作对当下文坛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即使出国在外的作家们,也没有为了生活而沉沦,不忘文学与梦想,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态度。他们有些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华文文学领域的优秀代表。老杜有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句话本来是指人生事业的亨达,而我想改其意而用之:我们所面对的复旦作家班高山流水般的文学成就,足以证明作家们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轻裘肥马,独特而饱满。
其二,三十年过去了,当代文学的生态也发生了沧桑之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已经从80年代的神坛上被请了下来,迅速走向边缘;紧接着新世纪的中国很快进入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文学应运而生,形式上更加靠拢通俗市场上的流行读物。这种文学的大趋势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不能不构成严重挑战,对于文学如何保持足够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重大考验。然而这套《文丛》的创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依然坚持了严肃的生活态度和文学道路。我读了其中的几部作品,知音之感久久缠盘在心间。我想引用已故的作家班学员东荡子(吴波)的一段遗言,祭作我们共同的文学理想:

人类的文明保护着人类,使人类少受各种压迫和折磨,人类就要不断创造文明,维护并完整文明,健康人类精神,不断消除人类的黑暗,寻求达到自身的完整性。它要抵抗或要消除的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可能有的各种不利因素它包括自然的、人为的身体和精神中纠缠的各种痛苦和灾难,他们都是人类的黑暗,人类必须与黑暗作斗争,这是人类文明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的愿望。

我曾把这位天才诗人的文章念给一个朋友听,朋友听了以后发表感想,说这文章的意思有点重复,讲人类要消除黑暗,讲一遍就可以了,用不着反复来讲。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说,讲一遍怎么够?人类面对那么多的黑暗现象,老的黑暗还没有消除,新的黑暗又接踵而来,人类只有不停地提醒自己,反复地记住要消除黑暗,与黑暗力量做斗争,至少也不要与黑暗同流合污,尤其是来自人类自身的黑暗,稍不小心,人类就会迷失理性,陷入自身的黑暗与愚昧之中。东荡子因为看到黑暗现象太多了,他才要反反复复地强调;只有心底如此透明的诗人,才会不甘同流合污,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之所以要引用并且推荐东荡子的话,是因为我在这段话里嗅出了我们的前辈校友七月派诗人中高贵的精神脉搏,也感受到梁晓声等校友们始终坚持的文学创作态度,由此我似乎看到了高山流水的精神渊源,希望这种源流能够在曲折和反复中倔强、坚定地奔腾下去,作为复旦校园对当今文坛的一种特殊的贡献。
复旦大学作家班的精神还在校园里蔓延。从2009年起,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立了全国第一个MFA的专业硕士学位点。到今年也已经有整整十届了,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优秀写作人才。听说今年下半年,这个硕士点也要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我想说的是,作家们的年龄可以越来越轻,我们所置身的时代生活也可以越来越新,但是作为新文学的理想及其精神源流,作为弥漫在复旦校园中的文学精神,则是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它将一如既往地发出战士的呐喊,为消除人类的黑暗作出自己的贡献。
写到这里,我的这篇序文似乎也可以结束了。但是我的情绪还远远没有平息下来,我想再抄录一段东荡子的诗,作为我与亲爱的作家班学员的共勉:





可贵的坚守

为虹影的新书《兵心虹影》写这些文字时,她已经结束了三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根据国家和军队改革的需要,随公安边防部队整体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很遗憾,我没有看到她穿军装的样子。她说,她也很遗憾,她一直想穿着军装给我敬军旅生涯最后一个军礼,但没能实现,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还算不上正式认识。
其实,我们有过很多次相识的机会,我和虹影都曾服役于济南军区,都是河南人,后来她又调入北京我们都是居京的河南老乡。我们有共同的老师和朋友,如南丁、二月河、李佩甫等等。但阴差阳错,一直到我提笔写这些文字,也没见过虹影本人,只是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和了解她。
据虹影说,我们是有过一面之缘的。那是2013年中国作协八代会期间,我们都是会议代表,我去看望南丁老师,在南丁老师房间门口邂逅,我进去时她出来,我不认识她,但她认识我,她说她当时没有勇气上前介绍自己,觉得那样太冒昧。据虹影说,还有那么两次,是南丁老师在北京住院期间,虹影过去送生活用品,南丁老师告诉她大新刚走。就这么失之交臂。
《兵心虹影》是虹影的第四本散文集,她之前的三本散文集的序言是南丁老师和刘震云、李佩甫先生写的,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她将第四本散文集写序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应该努力完成。
尽管虹影已经有三十二年兵龄,肩上也扛着两个四星的大校军衔,但在我眼中,她还是个新兵。我当兵时她刚刚出生,我上前线发表作品时,她刚上小学。但因为有着共同的军旅人生体验,且都来自于中原大地,所以从她的作品中,我依然能够读到跨越年龄和阅历的东西,找到心灵的共振点。从《煤油灯》、《潮湿的记忆》、《永远的回眸》我读出了她对故乡的回望和对家乡的深情,这里有我熟悉的乡风乡俗,也有与我相同的乡情与乡愁。从《愿将所有的灿烂留给你》、《深山里的八一》、《生命的驿站》、《墨香岁月》、《邂逅白毛风》读出了她置身军营的人生体验和我相同的深厚军旅情结。
虹影在当兵第二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了。当时她身处野战部队,工作和训练强度都很大,一开始不知道身为小女兵的她是怎么处理工作、训练与写作关系的,读到《与文字相依而行》一文,我找到了答案:身处军营,能够归自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工作,学习,训练。但再忙再苦再累,我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其它时间挤不出来,我就压缩自己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熄灯后用被子蒙了头打着手电写,等大家都睡了悄悄起身躲到厕所里写。
虹影能做到笔耕不辍,我想首先源于她对文学的挚爱。正是这份挚爱使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坚持着创作。执著于文学创作是需要有定力的。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学并不是一个能给人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效益的东西,爬格子的辛苦和清苦,使许多人弃它而去,能够坚守下来的都是真的热爱。更何况虹影在单位也担任着领导职务,在世俗的眼中,那个光环是可以盖过文学的。但虹影一直坚守着文学的阵地,辛勤耕耘。虹影的文集里,有多处提及文学带给她的感觉,她写道:并不是因为文字能带来荣耀和让自己获得更美好的物质生活,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是很纯粹的离不开,像必不可少的氧气一般我在码字中成长,在写稿中快乐,自己笔下流淌出的文字,是自己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她们像亲人般与我不离不弃,她们是我人生温馨和温暖的陪伴。她写道
文学于我而言,就像一粒种子,我愿意播种下去,让它膨胀、发芽、顶起土层的重负,在大地上摇起一面绿色的小旗。她写道文学,始终是我生命里的一扇窗,我用它来给身体换气,给灵魂以抚慰。是我生活中小小的快乐,也是我重要的精神支撑。
她写道在文字的温暖中,我慢慢地健全着自己,为文的时刻,不由自主会全身心的投入,外人看来这确实很苦、很累。然而,正因为苦和累,一点点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认识新事物、新动向的能力。就这样循着码字的脚步,我对人生的更深一个层面有了认知和把握,我开始理解现实表层下的内核。这样的改变不仅仅让文字有了力量,更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宏远的理解。更重要的一点,为文的日子不仅让我学会了思考,还让我拥有了情怀,拥有了对生命的责任感。从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文字的美好。

虹影能做到笔耕不辍,也与她的感情丰沛且愿意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关。感情丰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素质要求,也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人才会在文学这条路上长期走下去。感情丰沛的她在写作时,会不知不觉把她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如她写的缅怀系列《冲在最前面》、《青春不朽》、《以母亲的名义》《还未相识已成背影》等等,充满对逝去战友的疼惜,每一个字都是发自肺腑,每一份感情都是自心底流出,令人读了为之动容。
虹影能做到笔耕不辍,也和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关。虹影的文字有一部分是写给爱人的。文字里充满了对丈夫的深情。在《身边有双比翼的翅》中虹影写道: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并没有磨砺掉心头的柔情,我常常庆幸并感动于在异乡、在每天辛勤工作、疲于奔命的日子里,我们还拥有真诚和热烈的惦念、珍惜与关怀。
在《你在就是家》一文中写道感谢在茫茫人海中,你能选中颜值不高的我作为陪你一生的人,感恩这么多年的日子流过,你依然毫不厌倦地与我相依相守,感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当我遇到困难时,你都用一份担当和关怀提醒着我:不用怕,有我在。帮我挺直腰杆,为我,为我们家撑起一片天。
虹影笔耕不辍,还与军营这块沃土对她的滋养有关。她在《向您敬礼,永不礼毕》一文中写道:三十二年的时光,一万多个日夜,几乎占据了我的大半个人生,从天远地偏的深山军营,到人才济济的军官摇篮,从解放军到武警部队,从基层到机关,军营成就了我,我以百倍的忠诚和丰硕回报,愿意为它赴汤蹈火。
身为戎装女性,虹影还有很深厚的英雄主义情结:当我们的人生坐标与绿色相连,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与风雨为伴,与艰难为伍,与危险相随。
虹影笔耕不辍,更与她对这身军装的热爱有关。她在《向您敬礼,永不礼毕》中写道:从军三十二年,有过许多次告别,从没有哪次这般艰难!这身军装,这身穿了三十二年的军装,随着部队的整体转隶,脱下,进入倒计时。有人说,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就好比扒层皮,真脱下,比扒皮还痛!扒皮,痛的是身,脱下,心身俱痛!
有人说生命的每种色彩都值得重温,三十二年来,我只钟情于绿色。走在街头,目睹青春年少女孩穿着轻柔漂亮的时装,背着花花绿绿的小包,飘然而至匆匆而过,比起她们,我的青春只是单一的绿,也会羡慕,但从不遗憾,身上的橄榄绿,是最普通的颜色,但这份普通却给我的人生留下不普通的印记。

我接触的女作家中,能坚守写作这块阵地,同时又能协调处理好工作、家庭包括和周围人关系的不是很多,但虹影是其中之一。我听说在单位的年度考核中,几十年来她一直是优秀,即使到了师职领导岗位上也如此。这很不容易。我想,这除了虹影的敬业和能力外,也体现了她真诚善良的为人处世观。在虹影的文字中,她对亲情的呵护,对友情的珍惜,对爱人和孩子的在乎,对战友的关怀尽显其中。
虹影的文字是接地气的。文集中所有的文字,都来自于生活。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走过的路,接触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许多都变成了她笔下的文字。她的《没有熬不亮的天》写的是她与小区门口卖菜的阿姨之间的友谊,及她从阿姨身上所获得的人生启示和感悟。《长大后我没能成为你》写的是对小学老师的怀念。《马小宝轶事》是写与一个学龄前孩子的忘年交。《一座城半生缘》是写她对生活二十多年的城市郑州的感情。
今年是虹影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她的军旅人生画上了句号。她说,这本文集的所有作品都穿军装时写下的,这本书也是对军旅人生的一份纪念。军旅的终点,也是人生新的起点;告别,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里,我也深深祝福虹影,在新的起点上依然能够保持对文学的挚爱和坚守。



周大新
己亥年仲春于北京寓所
(作者系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茅盾文学奖得主)




真情似溪水漫过灵魂

为研究一个课题,近日在读些女作家的作品。时值春日,柳绿花红,在春天的氤氲里拜读女性的文字,有正当其时之感。如此说来,想必大家都清楚,我这个课题与女性有关。而恰在此时,收到了虹影的书稿,欣喜之余,真的是感觉如沐春风。
其实每次读到虹影的文章,都有这样的感觉。
有人说,女性是情感的动物,女性的写作,就总该是充盈情感的流淌。字里行间的那些细腻,往往是粗糙男人们捕捉不到的细微悸动。像波澜间的一朵水花,像柳枝间的一抹春絮,一颦一笑,一诗一歌,深处的含意总是满满,却在表面上读不出什么,或读到的是别的什么。这样的文字,是林黛玉的葬花词,是林徽因的四月天,亦或是琼瑶阿姨的月朦胧和三毛姐姐的撒哈拉沙漠。美固然是美的,但总隐约觉得不满足,觉得有些矫情,有些做作,有些不识人间烟火的清冷。这样的女性,大概是我们永远读不懂的吧。
而读虹影的作品不然,读女公安作家们的作品不然。她们的作品同样是充满情感的,但却别有一番风情。
虹影是穿了32年军装的。32载冬夏春秋,她的军装上沾染了多少军营的雨雪,她的心灵里就有多少军人的情结。如今,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虹影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制式服装的颜色变了,凝聚在这身衣服里的责任和荣誉却没有变。虹影说,这部新的书稿,是对她32年军旅生涯的总结和回顾。而我想,这也是她新的征程开始时的坐标,是她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女军人,面对新时代时那一个庄严的敬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