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通过元老将日本的近代历史串联起来:从元老制的确立,可见藩阀制的没落,政党政治的确立以及民主化;从元老制的起伏危机,可见制度合理性;从元老与天皇的关系,可见君主机关说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从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等元老群像,可见个体才能、执政理念与权力运用。本书不愧是元老及元老政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內容簡介: |
明治宪法颁布后,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等八位元老作为天皇的特别辅助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全权掌管选任首相、内阁存废、战争、修改条约等重要国务,左右了近代日本的发展方向。他们是政界黑幕还是民主政治的先驱?元老在天皇与内阁之间如何自处?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元老集团因何成为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导者?元老位居日本权力中枢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存在投射出近代日本政党政治不成熟的阴影,但它对于日本近代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
關於作者: |
伊藤之雄,1952年(昭和二十七年)生于福井县,1976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1981年从京都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历任名古屋大学文学部助理教授等,1994年开始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政治外交史。著有『立憲国家の確立と伊藤博文』(吉川弘文館,1999年),『昭和天皇と立憲君主制の崩壊』(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5年),『明治天皇』(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年),『昭和天皇伝』(文藝春秋,2011年)等。
译者简介
沈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曾译有《危机后的世界:驱动新多极时代的力量原理》(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以及多篇学术论文。
梁艳,湖南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曾多次赴日研修。现就职于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日本引进节目的编译以及其他涉日业务翻译工作。
李点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延边大学日语专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于日本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相关工作。
|
目錄:
|
前言 隐形制度的形成 序章 何谓元老元勋黑幕与制度
第一章 明治维新后领导人的选定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的时代
第二章 宪法的制定与元老制度的形成伊藤博文与山县有朋的对立之始
第三章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定型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
第四章 元老与东亚秩序及近代化战争、条约与元老群像
第五章 政党崛起导致的制度动摇伊藤博文之死
第六章 第一次护宪运动引发的危机山县有朋的应对
第七章 元老制度的存亡之战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的攻防战
第八章 原敬内阁统治下的首相权力扩张山县有朋的抵抗与妥协
第九章 如何渡过危机山县有朋去世后的西园寺公望
第十章 首相推荐新方式掌权者西园寺公望
第十一章 昭和天皇的青春年少与理想西园寺公望的不安与苦恼
第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进入军部势力抬头的时代西园寺公望的灵活应对
第十三章 二二六事件与元老的权力西园寺公望对军部的压制
第十四章 太平洋战争真的无法避免吗天皇的努力和内大臣的辅弼
注释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隐形制度的形成 《大日本帝国宪法》下选定首相的方法
自明治维新后近代国家形成以来,日本的政策最初是以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维新的领导人物为中心制定的;后来随着近代内阁制度的创建,形成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以首相为中心的决策机制。
众所周知,《日本国宪法》规定首相由国会议员投票产生。然而,在《日本国宪法》颁布以前,特别是在二战之前,首相产生机制不是公投,并非如现在这样民主。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条文规定,在形式上,首相应由天皇选定并任命,但实际上从惯例来看,天皇并不会如此深入地参与政治。
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旦内阁陷入危机,或是首相向天皇提交辞呈等情况发生,天皇就会询问被称作元老(又作元勋)之人的意见。元老们在商讨后决定内阁存续与否,若决定解散内阁则会选定继任首相,并将其推荐给天皇。按照惯例,如果元老们一致推荐某一位继任首相候选人,那么天皇必定会任命其为首相。元老虽然不是《大日本帝国宪法》中规定的机构,只是非正式的组织,但作为经常为天皇出谋划策的集团,已成为惯例性的公开机构。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负责选定继任首相等工作并辅佐天皇的元老有以下八人:伊藤博文(长州出身)、山县有朋(长州出身)、黑田清隆(萨摩出身)、井上馨(长州出身)、松方正义(萨摩出身)、西乡从道(萨摩出身,西乡隆盛之弟)、大山岩(萨摩出身)、西园寺公望(公家出仕出身)。不过,并没有哪一个时期是这八人同时担任元老的。除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黑田清隆、井上馨和松方正义以外,西乡从道、大山岩、西园寺公望只是替补,在意欲强化元老集团或是元老去世的情况下出任元老。
获得任命的首相选定阁僚,并上奏给天皇。除却明治天皇治世初期的例外,对于首相上奏的阁僚名单,天皇均给予任命。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首相被认为与其他阁僚处于同等地位。然而,首相得到了元老的推荐,是天皇指定的第一人,能够在实质上决定阁僚人选,而且能够向天皇上奏罢免个别阁僚。从这个意义来看,首相具有比其他一般阁僚更高的地位。
另外,从史料看,表示臣下向天皇进言的有上奏内奏奏上言上等各种各样的用语,其用法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上奏是最正式的,一般用于让天皇做出原则性的是与否的判断。
元老向天皇推荐继任首相这一重要惯例形成于明治中期,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众议院第一大党派的党首会必然成为首相,实际上也基本如此,因为二战前的首相并不是通过民主主义性质的程序产生的。另外,元老有时通过互选成为首相,有时又借由向天皇上奏或向内阁提议等手段在外交、内政、财政等方方面面发挥影响力。然而,尽管元老是如此重要之存在,但如同接下来的序章将会展示的那样,关于元老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哪些人堪称元老,直至今日都尚未有定论。
非正式组织的意义
一般来说,如同元老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并不是民主主义的,而是在暗地里运用权力操纵正式组织,故而不应当受到推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是如此吗?
在明治维新这样的大变革之后,创立近代国家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必须因应日本的发展阶段,一边试错一边改革,不断探索怎样的组织形态才是合适的。然而,适当的组织形式的形成需要时间,对于其间产生的混乱予以应对的就是元老。这是一个维新后以萨(萨摩)长(长州)两藩为中心的由藩阀中颇有实力之人构成的非正式集团,于19世纪90年代形成并固定下来。
随着日本国民在外交、内政方面成熟起来,并且以此为背景的政党与议会政治也相应发达,元老及元老制度就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了。然而,政党政治在英国自17世纪以来发展了两百多年才得以成熟,遗憾的是,在帝国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的制约下,日本很难在维新后的五六十年间就发展出成熟的政党政治。因而,以推荐继任首相问题为中心,元老不得不继续存在下去。
然而,元老制度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当元老候补不足,只剩下高龄的西园寺公望一人等情况发生时,这一位元老的权力就会受到各组织间本位主义(sectionalism)的限制,这些组织包括陆海军在内,均拥有高度发达的官僚体制。《大日本帝国宪法》也具有局限性,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期,它无法帮助日本统合制定适当的国策并发挥提示作用,从而导致日本走上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换言之,近代日本虽然国力增强了,但并没有顺利培养与之相应的国民意识和发达的国家统治组织,以及首相和阁僚等有能力统领国政的领导人才。
日俄战争前夕,新闻媒体开始讨论应该废除元老及元老制度。但是在昭和时期,人们期望仅存的元老西园寺公望能够弥补未成熟的近代立宪国家机能不足的缺陷,哪怕其作用微乎其微。这一事实就象征着日本近代化的苦恼。
从国家层面来看,元老是非正式的一些人及组织;如果从更小一些的层面来看,在企业的创业与合并、官公厅国家与地方公共团体的办公场所。与大学的新组织的创立等早期阶段,非正式的人及组织使得正式组织能够顺利运营的情况并不少见。非正式组织总有一天会被废除,这是众望所归。但是当正式组织因本位主义而机能不全时,又或者正准备进行大的变革时,非正式组织在当下常常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元老及元老制度并非过去的问题,而是现代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