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日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没有任何心灵依归和希望之下,宛如放逐于世。故事的背景所在地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对法国人加缪来说已经是一个异乡。书中加缪所欲描绘的异乡人,也正是因为他自己是不愿接受社会游戏规则而引起公愤的无辜者之一。★张一乔翻译的《异乡人》获豆瓣9.0高分。编辑逐字逐句精心编校,对个别有争议的语句与译者反复沟通修订,力求还原作者原意。
★张一乔亲写译后记答读者问:《局外人》为何译作《异乡人》?
★收录作者为1955年出版的美国版《异乡人》所写序言,这是加缪*一次为《异乡人》作序。
★收录加缪生平珍贵老照片:加缪与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加缪车祸身亡事故现场,拍遍20世纪各界神人(如爱因斯坦、丘吉尔、海明威)的人像摄影大师优素福为加缪拍摄的经典肖像图等。
★封底扫码可听1954年加缪在法国广播电视台原声朗读的《异乡人》全文。
★特别整理加缪生平年表,梳理一生大事记以及作品出版先后年份。
★精装典藏版。特种纸卡尔丹手触质感,黑红烫印技术。特别赠送加缪高清肖像海报(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作品,1944摄于巴黎)。
|
內容簡介: |
身处于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没有在母亲葬礼上落泪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本书的主人翁默尔索一个活在他自己世界里的社会异类,他不是泯灭天良、十恶不赦之徒,他只是不愿意说谎。
他言必属实,毫无保留,拒绝掩饰自己的情感,却让社会大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恐慌
于是,最终他因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而被判以死刑。
|
關於作者: |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1.71960.1.4)
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剧作家、评论家。1913年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1960年于法国车祸骤逝。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萨特并称为20世纪法国文坛双璧。著有《异乡人》《鼠疫》《西西弗神话》《卡利古拉》等作品。
张一乔
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戏剧研究硕士。曾任影展行政统筹、Decanter国际中文版采访编辑,并从事法译中及译稿审校工作多年。主要译作有《红蜻蜓》《我就是这样变笨的》《来喝葡萄酒:停不下来的酒途冒险》等。著有《开始游法国说法语》。
|
目錄:
|
第YI部
第二部
译后记
《异乡人》美国版作者序
加缪年表
|
內容試閱:
|
《异乡人》美国版 作者序
许久以前,我便曾以一个连我自己也承认非常矛盾的句子来总结《异乡人》:身处于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没有在母亲葬礼上落泪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我想表达的只是本书的主人翁之所以被定罪,是因为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从这个逻辑来看,他在自己所生存的社会里是个异类,游走在每个孤独、感性的个体边缘。这便是为什么有读者会试图将他当作一个泯灭天良、十恶不赦之徒来看待。然而,若是能进一步探询默尔索是出于什么样的缘由,而不照游戏规则走,就能对这个人物有一个更确切,至少是更接近作者意图的印象。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不愿说谎。
这个说谎不仅是指鹿为马、扭曲事实,还是夸大其词;而如果从违心之论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分渲染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为的只是方便行事。与表象恰恰相反的是,默尔索不愿意这样做。他言必属实,毫无保留,拒绝掩饰自己的情感,这让社会大众立即感到了威胁。例如,接受审讯时他被要求按照惯例,承认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他却回答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困扰居多。正是这其中的细微差异,导致他罪无可恕。
因此对我来说,默尔索并非道德沦丧之徒,而是个毫不矫饰的可怜人;拥抱烈日,在那之下容不下一点灰色地带。他非但不是冷血无情之人,内心深处更存在着一股热情,出于固执,始终为这份对绝对与真理的热情所驱使。尽管这个真理只是不愿发表与自己实际的情感和认知相左的违心之论,但缺了这一步便永远无法战胜自我,做自我完全的主宰。
所以,将《异乡人》解读为一个毫无英勇之处的人,甘愿为真理而死的故事,虽不中亦不远矣。我还曾说过同样矛盾的另一句话:我尝试以我的主人翁形塑出我们所应得的唯一基督。经过我的一番解释,大家就会了解到我说这句话没有任何亵渎神明之意,而仅是出于作者对于自己创造的人物原本所应有的、带点揶揄自嘲的特殊情感。
阿尔贝加缪
1955年1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