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文化传统的复杂关系,从大众熟知的文化现象入手,解释人类历史绵延中出现的各种神话、图腾、民间信仰等文化现象,为读者呈现了文化大传统的内在结构和作者文学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文中案例生动有趣、语言平实,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普及性著作。
|
內容簡介: |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人类学的文化大传统视角研究具体文化问题的成果。上编探讨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文学人类学的 N级编码与N重证据的关系等;中编围绕献祭文化传统、文明交往中的屠龙等个案展开;下编围绕玉器的文化编码、仙洞原型等个案展开,论述文学人类学与文化大传统,包括民间神话、祭祀、禳灾等文化传统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丛书主编:
叶舒宪,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客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神话学文库、神话历史丛书等。著有《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庄子〉的文化解析》《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文学人类学教程》《玉石之路踏查记》《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50部。译著有《苏美尔神话》《〈旧约〉中的民间传说》等6部。
本书作者简介:
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包公文学及其传播》《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等,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
目錄:
|
上编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文学何为?文化大传统对文学价值的重估003
探案式逆推与N级编码、N重证据、多重解码兼就多重解码与叶舒宪教授商榷015
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与国学建设的当代价值027
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与叙述大传统040
中编 文学人类学与文化大传统
献祭文化传统与替罪羊理论063
早期文明交往、分岔中的屠龙文化传统083
民族民间屠龙文本与禳灾隐喻104
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127
大闹与伏魔:《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禳灾结构146
神话观念到民间信仰:明清宝卷所见西王母信仰本源163
祭祀仪式剧与包公形象的演变187
陕西血社火的历史文化新探207
下编文学人类学与物叙述
论纪念碑性玉器的文化编码229
一个禳灾祭祀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249
曹唐游仙诗中的仙洞原型兼及历史演进中的乌托邦定势276
口头与书写之间:文学传播史的一次大变局
以元代包公故事传播为中心的考察288
后记305
|
內容試閱:
|
总 序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之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推出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人文学界催生的这个新兴学科,给出一个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以便继往开来,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新局面,可谓恰逢其时。
50后这代人的青春岁月,激荡在汹涌澎湃的文革浪潮之中。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相当于天赐给这一代知识人第二次青春。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在1978年春天步入大学校园,那种只争朝夕、如饥似渴的求学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也第一次带来人文科学方面的世界景观。正如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市场经济模式一样,人文学者们也投入全副精力,虚心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神话-原型批评就是当时的新方法论讨论热潮中,最早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理论流派。1986年我编成译文集《神话-原型批评》时,先将长序刊发在《陕西师大学报》上,文中介绍原型理论的宗师弗莱的观点时讲道:
物理学和天文学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化学形成于18世纪,生物学形成于19世纪,而社会科学则形成于20世纪。系统的文学批评学只是到了今天才得以发展。正像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把握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一部文学作品,它所体现的规律性因素不是作家个人天才创造发明的,而是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在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这种规律性的因素就是原型。从文学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植根于原始文化,最初的文学模式必然要追溯到远古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去。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
当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样一段话,居然能够准确地预示这一批学人后来几十年学术探索的方向。文学人类学这个名称,也就由此在汉语学术界里发端。10年之后的1996年,在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首任会长为萧兵先生),如今简称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从研究文学的神话原型,到探索华夏文明的思想、信仰和想象的原型,这一派学者如今正式提出的大小传统理论和文化文本符号编码理论,可以说早已全面超越了当年所借鉴学习的原型批评理论,走出文学本位的限制,走向融通文史哲、宗教、艺术、心理学的广阔领域。
从1986年到2018年,整整32年过去了,我们也经历了自己人生从而立到花甲的过程。如今我们要解读的是5000多年前的先于华夏文明国家的文化文本,阐发的是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的神话学内涵。这是当年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问题意识,先把我们引入文化人类学的宽广领域,再度引入中国考古学的全新知识世界,这样的跨越幅度,的确是当初摸索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时所始料未及的。
从原型批评倡导的文学有机整体论,拓展到文化符号的有机整体论、史前与文明贯通的文化文本论,这就是我们努力探索近40年的基本方向。西周青铜器上出现中国这个词语,至今不过3000年时间。2018年2月4日,我第二次给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开设讲座,题目是九千年玉文化传承。今日的学者能够在9000年延续不断的文化大背景中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学,就是从先于文字的文化大传统,重新审视文字书写小传统的一套完整思路。相信这样一种前无古人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是学者们对西方原型批评方法的全面超越和深化,这将会引向未来的知识更新格局。
本丛书要展示这40年的探索历程,以萧兵先生为首的这一批兴趣广泛的学人是如何一路走来,并逐渐成长壮大的。本丛书将给这个新兴学科留下它及时的也最有说服力的存照。希望后来者能够继往开来,特别注重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版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包括作为文史研究当代新方法论的三重证据法和四重证据法。
是为丛书总序。
叶舒宪
2018年2月7日于北京太阳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