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 经济危机和文化控制
第三节 Wir sind das Volk(我们才是人民)
第四节 Wir sind ein Volk(我们是一个民族)
第十六章 统一后的德国文化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德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同时对于一切对德国的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本书也不失为一本有益的读物。在世界村的时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迅猛发展,外语专业的学生处在交流的前沿,急需对所学语种的对象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学术界对于文化的理解已经大大拓展,对于文化的概念一般都作广义的理解。比如政治事件、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于德国社会和德国人心态的影响,都已被纳入德国文化研究的视界。文化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及创造物的总和,本书以这个定义为宗旨,力图比较全面地介绍德国的文化成果,涉及德国的音乐、美术、建筑、文学、戏剧、哲学等领域,也涉及大众文化、通俗音乐、社会风气、时尚,但是同时突出德国历史的特点,即所谓德国的特殊道路(der deutsche Sonderweg)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导致了法西斯主义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本书计划从德国文化的源头开始,一直叙述到当代,历时千年,力求突出德国文化的特点,凸显德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使读者能抓住一条脉络,即德国人的心态的产生和成型作为贯穿本书的红线,力图使读者对于德国文化、德国问题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因此,本书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史和艺术史,而是充分考虑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来介绍德国艺术的成果。
谈到德国文化,喜欢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人都会想到,德意志民族给世界奉献了歌德、席勒、贝多芬、莫扎特、康德、爱因斯坦等文化巨人,德意志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哲学、音乐、文学,堪称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文化民族;但是恰恰在德国产生了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种族灭绝的罪行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压在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上,使现代德国人面对历史时颇为尴尬,而且涉及排外等问题时,德国人更加敏感,人们对德国的要求似乎更加严苛。德国文化中的这样一个悖论又该如何解释?本书力图从德国文化的成因和发展来解释德国的悖论是怎样产生的,力图说明,德国文化现在的面貌,乃是德国的人文、历史、地理、国际环境等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德国文化的得与失都是德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发展条件造成的。例如,德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对于德国历史产生进程极其重大的影响,使得德国文化同邻近国家的产生巨大的区别,不但与法国文化区别显著,与同属于日尔曼人的荷兰、甚至与同属于德语文化圈的瑞士大不相同。在许多人眼中,德国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西方国家;从古到今,德国文化的确也是西方(Abendland)文化的一分子。但是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还在谈论德国的西化,意谓德国尚游离于西方国家的大家庭之外。既属于西方,又游离于西方之外,这也是德国的悖论之一。
德意志民族虽然也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更长的时期里,德国人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地理上,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左边是法国,右边是波兰,隔着波兰是俄罗斯;北部是海洋,南部是阿尔卑斯山。德国的地理位置使之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尤其是在东、西两面没有多少自然形成的边界,所以缺少天然屏障来保护自己。在弱肉强食的年代,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注定不得安宁,或是被别人侵略,成为入侵者的猎物,或是侵略别人,掠夺别人的土地和财富。但是总的来说西边的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边界相对还比较固定,尽管法国与德国经常为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产生争端,但是可以攫取的土地毕竟很有限,边界线的变更可能性不太大。而东边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德国强大之时,便向东方扩张,不断地从斯拉夫人手中夺取土地,向东扩张的态势从德意志骑士团征服普鲁士的时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近千年。而另一方面,斯拉夫各部族也对中欧地区虎视眈眈,时刻准备西进,所以德国必须顶住来自东方,来自俄罗斯、巴尔干的巨大压力。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土耳其人占领了巴尔干地区,德国又成了保卫欧洲基督教的桥头堡。在战端迭起的年代,北边是大海,德国人无法向北逃跑;南部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行程艰险,难以逾越;东方是强大的斯拉夫诸部落,随时准备向西挺进,当然不会欢迎有人闯入自己的领地;西边的法国则是宿敌,也没有退路。所以人们说,一个没有退路的民族,最后的退路就是退回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德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今天的德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虽然幅员并不辽阔,但却人杰地灵。而在工业化以前,情况则不是这样。与法国、意大利等南部国家相比,德国北方是大片的低地,到处是沼泽,苔藓杂草丛生,不利于垦荒,限制了农业发展;当时的排灌技术尚不发达,难以把沼泽排干进行垦荒。所以在中世纪时,由于耕作技术还比较低下,所以德国的土地出产不多,物产有限。德国南部则是高山,气候较冷,交通不便。在南、北之间的是中部丘陵地带,连绵起伏的山峦把土地割裂得支离破碎,也把各部落分割开来,很利于后来的诸侯们割据一方、拥兵自重。而且德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在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不但严重影响了交通的发展,也有助于各地之间的分隔。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德国南部是西欧与东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样的格局在德国土地上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商业城市。而通往新大陆的航线开通之后,旧商路的地位一落千丈,德国的商业遭受重创,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似乎不只是自然没有善待德国人,而且历史似乎也没有对德国人有什么优待。中世纪和近代时期,德国名义上是一个大帝国,但是第一帝国长期有名无实,查理大帝的雄风不再,鄂图一世的后裔没有能守住祖先的基业,堂而皇之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皇帝手中没有权利,以致皇帝手下的诸侯们形成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帝国内的邦国一个比一个小,大小诸侯们你争我夺,相互杀伐,彼此互相攻讦,致使德国在中世纪时烽烟四起,战火不断,而且经常成为欧洲强权争权夺利的权利场。大国或各种力量之间若有争执不下的时候,德国往往成为大国之间拔刀相向、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战场。每当罗马教皇需要筹款时,手自然就伸向德国,因为法国、英国较早建立了民族国家,国势逐渐强大,有胆量、也有能力同梵蒂冈分庭抗礼,而德国还在四分五裂,诸侯们需要借重教皇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教皇在德国的势力也就特别强大,德国当然成了教皇的聚宝盆,德国也获得了教皇的乳牛的别名,这似乎也是德国的宿命。有鉴于此,对于长期分裂、以及由分裂而饱受苦难的德国人而言,民族统一乃是近代以降德国历史对德国人提出的最高要求之一,也是德意志民族的两个最高使命中的一个。而另一方面,国家、民族的分裂,使得德国长期没有一个政治、文化中心,没有一个象巴黎之于法国、伦敦之于英国那样的城市,德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文化中心的制约远远小于其他国家,其结果是德国的地方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德国的方言极其丰富,各地的传统迥异。这种特点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德国巴洛克文化,这个时期德国修建的宫殿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多样,也是世所罕见的。
影响德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事件很多,但是有几件却是对德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德国语言的形成和演变、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等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德国的政治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德国的文化发展。这些事件全方位地影响了德国的宗教、哲学、音乐、文学,影响了德国的社会进步。所谓德国的特殊道路、德国人的性格特点、德国哲学和自然科学以及音乐的繁荣,都与这些事件及其他一些重大事件有紧密的关系。所以,德国的文化、德国人的心态,都是由历史造成的。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德国人的守时观念、德国人的服从意识,都是历史的产物,所以是属于文化的范畴而非自然的范畴,是后天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本书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对德国文化在历史中的缘起和流变进行梳理,使读者对于德国文化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
德语史上的第二次音变(Die zweite Lautverschiebung)导致德国南北的语言和文化产生隔阂,宗教改革又导致信仰的分裂,使德国南北的文化产生分裂。三十年战争给德国以沉重的打击,德国社会的发展因此被延缓一个世纪之久。而且三十年战争之后,实际存在于德国政治中的分裂加剧,严重阻碍了德国的统一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于是便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主要诉求。毁灭性的战争导致德国市民阶层的发展受阻,德国市民阶层大伤元气,不能构成同贵族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同时也未能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不只是政治上依附于贵族,自我意识的缺席也导致市民阶层在精神上干当顺民。市民社会没有能够取代专制国家(Obrigkeitsstaat),这个致命的结果使得德国彻底背离了西方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的轨道。民主的缺席,不仅影响了德国的政治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德国的文化发展。例如在民主国家,演说艺术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德国人的演说术的发展则由于民主的缺席长期步履蹒跚,不足与英国、法国、以及瑞士荷兰等国的演说术相媲美。直至魏玛共和国时代,德国知识界还在以德意志文化与西方文明对抗,认为西方文明不适用于德国,西方的民主与德国的专制集权不可调和,个体的价值与国家民族不可调和。民主于是成了德意志民族发展的另一个主要任务。但是基于德国的状况,民族与民主两大任务中,德国只完成了一个。第三帝国的出现,便是这种状况的逻辑后果。
至于德意志民族的心态和性格,也同样是德国文化、历史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美国拍摄的电视剧《大屠杀》在德国放映,在笃信和平主义的德国青年人中激起巨大反响,他们不明白自己的父辈怎么可能犯下这样的罪行。对于他们的质问,老一辈的回答是:我们只是奉命行事(Wir haben nur gehorcht.)。那么德国人心态中关于服从的顺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而实际上,德国人并非生性喜欢服从,德国人的顺民心态是以普鲁士为首的德国各邦君们对于其子民长期施行教育的结果。德国人以技艺精湛闻名于世,德国人的手艺、Made in Germany不仅意味着产品的原产地,更意味着质量可靠、值得信赖。那么这种透彻、彻底、细致、缜密(Grndlichkeit)的高效率办事风格又从何而来?凡此种种,都是德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德国中世纪的行会、没有马丁路德的教诲,这种特性是不可能产生的。
由于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德国文化注定无法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文化,而是处在各种文化相互冲击、相互交流的漩涡中。德国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而且在某些时代,如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外来文化在德国大行其道,甚至支配着德国的文化,德国民族主义分子所说的纯粹的德意志文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本书也力图说明德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此来解释德国文化对此作出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