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具备政治天赋与军事天赋,并将这两种天赋完美结合起来,最终彻底改变历史进程。但1866年7月3日的欧洲却涌现出了这般杰出的人物,那就是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与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在两个人的完美合作下,普鲁士(Prussian)王国的军队最终在波希米亚(Bohemia)易北河(River Elbe)畔的广阔山谷中的柯尼希格雷茨(Kniggrtz)成功地重创奥地利(Austrian)军队,最终取得七周战争的胜利。
最初,普鲁士比奥地利要小得多。但幸运的是,这个王国在历史上从不缺乏军事天才。早在1675年,勃兰登堡(Brandenburg)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Ⅰ)就凭借费尔贝林(Fehrbellin)之战的胜利而为未来的王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也因此正式获得了普鲁士东部各省份的彪悍地主们的效忠他们将会一直为普鲁士输送无数优秀的军官与战士,这些人便是现代人所常说的容克贵族。此后不到50年的时间里,普鲁士就又涌现出了一位世所罕见的军事天才大选帝侯的曾孙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1740-1786年在位),也就是后世闻名的腓特烈大帝。他凭借着独到的战略眼光以及强大的军队威震全欧,光是罗斯巴赫(Rossbach)这两场战役便足以证明他的伟大与天才。尽管他和他的王国在七年战争的最后几年里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以及苦难,但在最后还是幸运存活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在历史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像普鲁士这样,在禁受了像1806年的耶拿-奥尔施塔特(Jena and Auerstadt)会战这般惨痛的失败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就在经历这场惨败短短6年之后,普鲁士便利用拿破仑(Napoleon Ⅰ)在俄国全军覆没这一大好时机,再度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1813-1814年的解放战争间再一次同拿破仑展开了殊死拼杀。在这个年代,普鲁士涌现出四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格尔哈德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t von Scharnhorst)、奥古斯特冯格奈泽瑙(August von Gneisenau)、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以及在战场上指挥普鲁士军队并最终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的传奇将军冯布吕歇尔(von Blucher)。
维也纳(Vienna)会议使整个欧洲重回大革命爆发前的旧有秩序,获胜诸国恢复了此前被拿破仑吞并的各个王国、大公国和公国。在克莱门斯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与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rigord)两个人的谋划下,波旁(Bourbon)王朝再一次在法国复辟。在此后的30年多时间里,整个欧洲的局势都基本处于和平无事的状态,法国大革命给全欧带来的巨大动乱与冲突业已渐渐褪去,好似成了久远的历史记忆一般。然而,在民间思潮中,这场战争却还远没有结束,法国大革命已经将自由主义的理念传遍整个欧洲。最终,在1848年,法国率先爆发革命。短短数周时间,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意大利(Italy)、匈牙利(Hungary)和波希米亚(Bohemia)的自由主义者们也相继发动针对奥地利的统治的革命。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哈布斯堡的军队还曾一度被迫撤离上述几个爆发革命的地区,但旋即发动了反扑,以极为血腥与高效的手段顺利扼杀了这股革命浪潮,专制及保守主义者仿佛再一次占据了上风。就连革命思潮的策源地法国也在七月王朝被推翻后,重回帝制及个人专制。至于同时期的普鲁士王国,则在一边同丹麦(Denmark)进行着争夺石勒苏益格(Schleswig Duchy)公国的统治权的战争,一边还要调集人马镇压黑森-卡塞尔(Hesse-Kassel)伯国与柏林(Berlin)街头的骚乱。当时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Ⅳ)(18401861年在位)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当时的德意志邦联国民议会邀请他担任德意志皇帝,他选择了直言拒绝。虽说国王并没有接受皇帝这一头衔,但仍然企图兼并德意志的其他邦国并主宰德意志事务。他的野心不可避免地激怒了奥地利当局,最终哈布斯堡进行了大规模动员与军事行动,狠狠的羞辱了普鲁士一番,迫使威廉四世在1850年签订《奥尔米茨条约》(Treaty of Olmtz),承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绝对权威。
就在霍亨索伦家族的事业再一次陷入低谷的时候,又有数位杰出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随后二十年时间里彻底改变整个欧洲大陆的面目。腓特烈威廉四世自1857年开始出现中风症状,身体局部瘫痪并患上精神病,不再适合继续统治,所以他的弟弟,军事保守派的威廉便从1858年开始出任摄政王,并于1861年正式即位,是为威廉一世(William Ⅰ)。正是在威廉一世统治的年代,奥托冯俾斯麦开始步入政坛并当选为国会议员,赫尔穆特冯毛奇也开始掌管普军的总参谋部。他们的事业并不孤独,因为此时的普军还出现了一名能将,即杰出的军事行政官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Albrecht von Roon),他为普军进行了新一轮的军事改革,将整个普军从原先那支以地方民兵为基础的迟缓军队彻底改造成一支纪律严明、高效强大,可以随时听候调遣的现代化强军。而在军事技术上,当时的普军又得到两位技术天才的的助力,即发明了德莱赛后装击针线膛枪的尼古拉斯德莱赛(Nikolas Dreyse)和创制了后装铸钢线膛炮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ed Krupp)。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在兼具了最富有远见的政治领袖与最为英明的军队统帅的同时,还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可谓是如虎添翼。这支继承了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格奈森瑙(Gneisenau)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遗产的军队,已然蓄势待发,只差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即可开赴前线作战。
尽管此时的普鲁士已经具备了如此多的先进因素,其战略环境却依旧同腓特烈大帝时代一样恶劣,四周可谓是强敌环伺。北有沙俄,东有奥国,南有法国,由于地势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这些敌人甚至都可以在数小时内快马加鞭攻入柏林。当俾斯麦开始步入政坛,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他便开始主张强化普鲁士的武力,将这个王国打造为一个可以主导德意志地区事务的区域性强权。阻挡他实现目标的敌人自然是奥地利,这个邻居统治的大部分疆域并不是德语区。普鲁士在奥尔米茨所遭受的耻辱被这位铁血宰相视为两国最后一次全面摊牌,而他也将竭尽自己所能彻底改变现有的不利局面。但比较讽刺的是,第一个受到俾斯麦重点关注的敌人,却并不是老对头奥地利或者法国,而是西面的邻居丹麦王国。18481850年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Schleswig-Holstein)战争并没有彻底消弭当地的矛盾与冲突,反倒是将其进一步激化了。于是,普丹两国为了这个问题在1864年再次进行了一场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俾斯麦充分利用普鲁士的内外优势,同奥地利结为盟友,成功地掌控了整场战争的局势。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战事,普鲁士从丹麦手中夺取了这两个公国。随后,普奥两国就新近征服的这两个公国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俾斯麦利用这个机会,对奥地利发动了战争。不过,奥地利可是一个丹麦所不能比拟的危险对手,普鲁士王国在其东面所进行的任何军事冒险都会伴随各种巨大的政治与军事风险。老毛奇为此制定了一份极为大胆、近乎赌博的军事计划,相比之下俾斯麦操控奥地利的政治手段就要比这份作战计划简单得多。不过幸运的是,意大利此时成了普鲁士的盟友,在同一时刻也向奥地利宣战。这使奥军不得不分散宝贵的兵力,将大批军队派往南部战线对付意军。不过,奥地利也有自己的盟友,那就是南德意志地区的绝大部分邦国。因此,普鲁士也不得不分散自己的战争资源。波希米亚是普奥战争的主要战区,正当全世界的观察家们认为老毛奇的赌博将会彻底失败,奥地利可以永远取代普鲁士的地位之时,老毛奇的军事计划却在短短七周内奇迹般地生效了,彻底颠覆了世人的认知。普鲁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其力量强大到足以在未来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笔者撰写此书的初旨是介绍当时普鲁士军队的制服,但几经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用详细篇幅介绍这一时期普军的编制、兵器以及战争进程等要素。这是因为仅仅介绍制服,对于了解这段历史是远远不够的。本书的第一部分,旨在专门介绍从1815年到19世纪中叶整个普鲁士王国的历史进程,主要讲述的是这一时期的社会史与政治史,其中包括了俾斯麦掌权前后的故事,以及他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和七周战争(尤其是攸关两国命运的柯尼希格雷茨会战)期间的所作所为。本书的中心主题是介绍当时的普鲁士军队及其整个军事架构,为此笔者将会着笔墨于克劳塞维茨、老毛奇、罗恩以及其他几位将领的故事,详细阐述普鲁士的军事总参谋部的进化过程,同时还会描述军官和士兵们的招募、训练过程以及他们的军旅生活。至于武器方面,本书将会讲述尼古拉斯德莱赛如何发明击针枪,以及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如何改进普军火炮的故事。这一时期普鲁士陆海军的详细情况,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会有专文描述。至于丹、奥、意等国军队的情况,本书将不会做过多描述,但会提及这些军队的作战计划与战役经过。
柯尼希格雷茨会战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会战之一,但遭到了历史的遗忘与世人的忽视,其光芒被四年之后的色当(Sedan)会战彻底掩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色当会战本身就是俾斯麦的三场统一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决定性大会战。但笔者有充足的理由认定,柯尼希格雷茨会战比色当会战更为重要。首先,它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在战场上前后共投入46万军队;其次,它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栓动步枪,实现速射火力的战役;最后,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后装铸钢线膛炮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场彻底改变战争方式乃至整个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如果普鲁士在这场战役中落败,奥地利就完全有可能成为整个欧洲大陆最为强大的政权,同时意大利自然就不会得到威尼斯(Venice)与伦巴底(Lombardy),届时整个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进程将被彻底打断。此外,北德意志邦联就更不能出现,这就意味着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德意志统一事业将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历史朝这个方向发展,俾斯麦可就真成了别人口中的全欧第一大恶棍!甚至还可以说,没有普鲁士在七周战争的胜利,普法战争以及德意志帝国乃至整个近现代世界史都将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