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NT$
495.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NT$
495.0
《
潜能觉醒
》
售價:NT$
395.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通过对列宁*后的书信和文章的系统研究和解读,并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既有理论解读,又有现实阐述,值得一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研究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旨在凸显马克思晚年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大胆设想,十月革命诞生的*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之有内在联系。同时全面深入地论述与研讨了列宁*后的书信和文章的具体内容与重大意义,联系中国实际,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与伟大成就。
|
關於作者: |
袁秉达,1950年11月7日生,1977年进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任教,连续从事教研工作42年。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委讲师团成员。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主要代表作是三探系列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探索》。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一书获国家社科规划办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两次立项,先后在俄罗斯和新加坡公开出版。主持国家课题一项,主持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基层宣讲员称号。
|
目錄:
|
序徐觉哉001
第一章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第一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002
第二节巴黎公社革命的初步尝试及其历史意义008
第三节马克思提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
峡谷的初步设想015
第二章十月革命开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第一节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028
第二节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036
第三节列宁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的根本改变及其方法论特色048
第三章列宁最后的书信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难题第一节《给代表大会的信》与执政党建设和改革057
第二节《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与计划经济
法治化思考069
第三节《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与苏联国家统一的战略
思考073
第四章列宁最后的文章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考第一节《日记摘录》与文化建设081
第二节《论合作社》与经济建设086
第三节《论我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跳跃式发展093
第四节《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与民主政治建设100
第五章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第一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深刻领悟114
第二节布哈林阐释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体系116
第三节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作为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122
第六章列宁的预言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第一节列宁对中国革命的预言与指导129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133
第三节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创新141
第七章从列宁的思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与理论突破151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拓展和与时俱进163
第三节在新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174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整合与创新特点182
第五节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188
第八章风从东方来:世界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第一节源与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源和流变206
第二节成与败:汲取苏联演变教训的警示和走自己路的定力211
第三节建与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218
第四节赶与超:实现社会主义的完全巩固和发展任重而道远222
附录一学术界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研究述评
附录二学术界关于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的研究综述
跋
|
內容試閱:
|
两年前,秉达教授撰写了《超越乌托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解读与启示》一书,最近他又完成了姐妹篇《跨越卡夫丁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解读与启示》,可喜可贺。如果说前者的重点在于帮助读者解读社会主义如何从乌托邦走向科学的理论路径,那么后者要探索和回答的则是社会主义如何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多元途径。这里一个重要的理论环节是,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能不能跨越?如何跨越?以及跨越以后的怎么办?这是一个引起各国学者长年争论的核心命题,也是一个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必然面临却未竟解决的现实课题。因此,围绕跨越卡夫丁的问题,重读经典文献,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片断,可以进一步帮助和启示人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我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经说到马克思的最大贡献犹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如何演进?1851年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犹如地壳的形态依次更迭。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即自然历史进程。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阶段既不能跳过,又不能用法令加以取消,因为这一结论建立在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基础之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物质条件的存在或生成而演化。可见,马克思提出社会形态概念,是想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将按照它自身的逻辑依次更迭,这些社会形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来,俄国内部的西欧派与民粹派之间一直围绕俄国社会的前途问题,即俄国是应当像自由派所希望的那样,首先摧毁农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还是与此相反,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页。进行争论。换句话说,焦点就在于资本主义能不能跨越以及怎样跨越?当时,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一般发展的辩证规律出发,证实当某一社会生活现象,在先进民族那里达到高度发展时,其他民族在它的影响下会迅速地发展,并越过中间的逻辑环节,从低级阶段直接进到最高阶段。《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3页。他用上述论证得出了每个民族不必通过社会发展的一切逻辑阶段的结论,从而支持了俄国应该依据村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跳跃的主张,并由此认定俄国不必先毁坏自己的农村公社,以便步西方资本主义的后尘,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迈进,而可以利用先进民族的科学和经验,省略资本主义的中间阶段,直接从农村公社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注意到,1877年俄国民粹派思想家H.米海洛夫斯基曾经根据《资本论》的有关论述,认定俄国必然摧毁农村公社,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马克思看到他的文章后,立即就俄国是否能够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其一,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必须以承认1861年以后俄国正在一步一步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现实为前提;其二,不排除俄国存在另一种发展的可能,即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三,今后的俄国将向什么方向发展,走什么道路,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具有不确定性。他还从方法论的高度,反对用历史哲学理论的万能钥匙去套裁历史,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页。这就是说,历史事变及其发展进程,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展开的,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为了揭示这种规律性,必须对历史进行具体的研究,而不能从一般的历史哲学理论出发加以推演。这也就为他1881年回答查苏利奇之问埋下了伏笔,并毅然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当然,马克思提出跨越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谈到的,以俄国革命作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从而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支持,加速奠定跨越的物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他强调跨越的是制度而不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后者马恩从来没有说过可以跨越,只是承认落后国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缩短发展的进程。以后,民粹派代表人物特卡乔夫继续鼓吹俄国有更好的条件向社会主义跨越,可以从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不需要来个否定之否定,于是引起了恩格斯与之开展的一场争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恩格斯虽然肯定了俄国公社发展的两种可能性,但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他几乎堵死了俄国有不同于西欧发展的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他说,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他强调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国家才能进行;二是这种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能达到高度发展的程度。因此,资产阶级如同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而在既没有无产阶级也没有资产阶级的俄国,是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见,特卡乔夫先生断言俄国农民虽然是有产者,但比西欧无财产的工人更接近于社会主义,完全是胡说八道。在这里,恩格斯还是强调了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未来社会只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去提出社会发展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承认落后国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这场争论还在继续。1917年二月革命后普列汉诺夫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100多篇文章,总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强调俄国不仅吃存在资本主义的苦头,而且也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够发达的苦头,所以那些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不可能谈论社会主义变革的,因为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他甚至把列宁的《四月提纲》比之为在完全脱离时间和地点情况下写成的梦话,还断言如果在这种时刻夺取了政权,那么结局无非是两种:要么是革命家政府不顾人民还没有做好准备的现实而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措施,从而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专制制度;要么是革命家政府迫于现实条件而容许甚至自己去推行资本主义,那时它便成为一个可笑的政府。这两种结局不幸被言中。当时,还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苏汉诺夫也指责列宁在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客观前提下贸然革命是违背规律的行为。当第二国际理论家们把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当作口头禅时,列宁并没有与他们争论,反而承认这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列宁认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不理解,在革命需要有极大的灵活性时,他们却不敢触及,止步不前。他们根本不相信,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可见,列宁与苏汉诺夫的分歧并不在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否需要一定的经济前提、是否需要无产阶级占居民人口的大多数,而在于如何把握历史发展的合力作用。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它的前提是多种社会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互通,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不可能跨越的,即使人为地跨越了,也必须在新的制度下进行调整,把冒进的生产关系退回去以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然,也就不成其为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的规律了。我之所以借此机会比较详细地梳理和展示这些思想史片段,是因为这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尤其是经典作家思想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懂得:第一,从逻辑上反映世界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和普遍性时,不能排除各个民族在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并把它们置于世界历史当中来加以考察;在具体考察一个特定民族的独立发展道路时,也不能排除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一个民族发展所起的制约作用。第二,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要学会辩证法,灵活处理社会变革中的跳跃式演进,也须回归自然的历史进程,贯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高举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充分利用市场和资本来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从这一意义而言,本书通过对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的系统研究和解读,并联系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理清了列宁晚年思想演进的轨迹,试图展示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及其当代启示,为读者提供了跨越后怎么办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完整答案。这里涉及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处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二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问题。其中包括落后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由直接过渡转变为迂回过渡的思想、发展商品经济和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开展文化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等。一方面这是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正是在这意义上,本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章,揭示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及其思想成果的理论渊源;第二章至第五章,集中阐述列宁领导人民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并论证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特色;第六章至第八章,从列宁的预言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列宁的思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世界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历史性跨越三个维度,着重论述了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对于当代的启示;书末两篇附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素材和文献资料。从而使之成为一本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富有时代气息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原著的学术著作。这是作者数十年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原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其长年读原著、探原理、悟真谛的功力显示。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加深对跨越卡夫丁思想和实践的理解,有助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道路的选择,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
2019年5月1日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