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內容簡介: |
小夫不是音乐神童,从四岁到十二岁
凡是琴童遇到过的问题,他都遇到过。
但他没有失去快乐的童年,
他的父母引导他从生活中学习音乐,
钢琴如同一把金钥匙,
打开了一道道教育之门:
成长、挫折、审美、品格、亲情
练琴不止的动力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小夫不是音乐神童,从四岁到十二岁
凡是琴童遇到过的问题,他都遇到过。
但他没有失去快乐的童年,
他的父母引导他从生活中学习音乐,
钢琴如同一把金钥匙,
打开了一道道教育之门:
成长、挫折、审美、品格、亲情
练琴不止的动力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土豆小时候听妈妈讲贝多芬的故事,被贝多芬爸爸的粗暴吓坏了,于是跟妈妈约定,以后叫他练琴的时候,要客气地喊:土豆先生,弹琴了!
在这个琴童的生活里,快乐弹琴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童话。他的父母陪伴着他,一起学习,互相成长。一家人借助音乐,成就更美好的人生,也收获更多的爱。
土豆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弹琴,而在于他始终相信:在那架乐器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只属于他的神奇世界。或许在他的故事的启发下,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找到那个正藏在某处,只属于他她的神奇世界!
|
關於作者: |
雷淑容:
1971年出生于四川,译者、出版人、自由撰稿人。现居南京。
鞠小夫(小名土豆):
200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南京拉萨路小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目前就读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
现为中奥音乐文化大使、萨尔茨堡旅游大使、珠江钢琴首位签约演奏家,香港青少年交响乐团、江苏交响乐团、南京大学交响乐团驻团钢琴演奏家,曾担任第二届世界青奥会开幕式钢琴演奏特邀嘉宾;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大奖,分别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清华大学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上交音乐厅、上海音乐厅、江苏大剧院、紫金大剧院及纽约、洛杉矶、萨尔茨堡、吉隆坡等地演出,先后与国内外十几支交响乐团有过成功合作。
学琴之余爱好写诗,出版诗集《在寻找春天遗骸的路上》。
|
內容試閱:
|
后记:培养钢琴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
2012 年元旦,儿子鞠小夫与奥地利节日交响乐团一起合作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出结束后他告诉我们,他想好了,今后想要当一名钢琴演奏家。
这是一个重大决定。因为这意味着许多巨大的改变,从他的学业到家庭分工,甚至我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个决定做出调整和变化事实上我不久就辞去了在出版社的工作。
为了理性面对这个选择,那年春节,我们一家决定到美国进行一次音乐旅行,一路从西海岸的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到东海岸的华盛顿和纽约,想让他对古典音乐的行业现状有一个国际化的直观感受。在华盛顿的林肯艺术中心,我们听到了德国当代作曲家德特勒夫格拉纳特的新作《无岸的河流》的世界首演,演出结束时,只见作曲家飞步上台,与指挥家拥抱,向乐队和观众致意。意外发生在第二天,当我们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小夫径自朝一个陌生的外国人走过去,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就是上台谢幕的德国作曲家。小夫说对他的音乐印象太深,当晚梦见了他,第二天竟然又遇到他。听说小夫来自中国,学习钢琴,正在进行美国音乐之旅,格拉纳特鼓励道:我期待有一天,能在德国听到你的音乐会!
接下来的一整天,小夫都在为这一次意外的相遇而兴奋。在离开华盛顿去纽约的火车上,看着皑皑白雪从窗前掠过,他突然问我:妈妈,你觉不觉得,自从我学钢琴以来,总是有奇迹一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啪的一声,我脑子里就像拍电影一样,镜头切换到2004 年的冬天在琴行,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哧溜爬上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打开琴盖,弹响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音符。从此,钢琴随着他进入家门,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往事像潮水一般涌来。一路上我们一家三口都在争先恐后地说,絮絮叨叨地回忆。奇怪的是,那些曾经的辛酸感、焦虑感、沧桑感,以及伤害和怨怼的情绪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神奇、快乐、感恩与欢欣。 那欢乐是如此的强烈,我第一次发现,因为钢琴,一个孩子的成长原来可以如此特别,像是冥冥中有神眷顾。也是第一次,我产生了将小夫的学琴故事写下来的念头。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每天打开电脑,我总感觉自己呼地一下漂浮到半空中,远远地回顾和旁观自己营造的家庭生活与孩子的成长,点点滴滴,丝丝扣扣。我的回忆始于儿子四岁时与钢琴结缘,止于他十二岁时小学毕业决定成为钢琴演奏家,选取的都是他与钢琴、音乐、音乐家相关的生活小故事,许多事情看起来都是琐碎的、不经意的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在一个琴童的成长过程中,却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要写成什么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唯一的愿望是把这段童年回忆作为礼物,送给少年的他,也送给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他,无论今后他是否能如愿成为钢琴演奏家,也无论他的人生会遇到何种挫折,或获得何种成功,他都能藉此回到童年,找回初心。
二
初稿完成后,我发给了三拨朋友:作家,图书编辑,琴童家长。
作家的回复非常一致:最好改成儿童文学,这么好的素材,不改成文学作品太可惜了。为了督促我,作家林一苇专程到南京,给我上了一堂儿童文学写作课。千万不要浪费这么好的童话素材!他一再叮嘱我说。
很抱歉,我让他失望了。不是不能改成童话,而是我在试图改写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个问题。人们总是说学习乐器的琴童没有童年,因为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练琴上,几乎无暇顾及玩乐与休闲, 对于他们来说,汗水和泪水、痛苦与愤怒才是真实的童年。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也是一个普遍的认知。如果我把书稿改成童话,也就等于认同了这个事实:看看吧!琴童的童年果然只存在于童话中。但是在小夫那里,钢琴与童年、童话并不是对立的存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从他学钢琴以来,总是有奇迹一样的事情发生。
小夫所谓的奇迹,一方面是可见的。一个琴童的成长,总是与许多闪闪发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追随大师的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面对面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得到私密的传承、启发、帮助、加持,这是音乐艺术教育的最大魔法。小夫可以说是这个魔法的极大受益者。我在书中记下了很多奇妙的相遇,我称为音乐的缘分,比如他遇到刘诗昆、孙颖,两位音乐家直接参与了小夫的成长,为他打开音乐之门,亲手送他走上专业之路。但有的缘分却无法在书中呈现,因为它们会随着时间递增,像树的根系一样扩张、壮大、盘根错节,深刻和奇妙到不能解释。小夫十岁那年,跟随刘诗昆、孙颖组织的盛乐游到奥地利,途中经过萨尔茨堡,只短暂停留了两个小时。他发愿说:过几年我一定要再来,而且要住下来,要在这里弹奏莫扎特的音乐!六年后,十六岁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参加莫扎特音乐大学的音乐夏令营,在离莫扎特故居不远的萨尔茨堡市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自己的首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特地演奏了莫扎特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同时获得萨尔茨堡市长及莫扎特音乐大学教授和奥中音乐教育文化促进协会颁发的奥中音乐文化大使,十七岁又获得萨尔茨堡旅游局颁发的萨尔茨堡旅游大使,并与来自萨尔茨堡的音乐家鲁茨与韦伯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音乐会。而小夫与萨尔茨堡的缘分又与另一段缘分交织在一起2008年,国内著名的古典音乐经纪人张克新带着德国著名钢琴家阿里瓦迪到南京演出,在给琴童举办的大师课上,他指点和鼓励了小夫,并和他进行了一场具有启发性的对话书中有记载。八年后,小夫在萨尔茨堡的音乐夏令营与他重逢,而他竟然记得当年的那次相遇,从而前缘再续;而张克新则一直关注着小夫的成长,2017年9月,他专程到上海大剧院观看了小夫与鲁茨、韦伯的音乐会,他在策划世纪钢琴大师德慕斯 2018 年的中国巡演计划时,向老人家推荐了小夫,促成了他们在成都的四手联弹和世纪对话。巧合的是,德慕斯也是萨尔茨堡人,他对小夫说:我的家门和音乐之门永远为你敞开??而2019年的7月,张克新又邀请小夫回国,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他成年后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这些当然都是后话了。
还有一些奇迹,是不可见的,像埋在土壤里的矿石,像深水中的潜流,一首曲子可以驱散恐惧、安慰疲惫和受伤的灵魂,几个乐音可以化解矛盾,一个作曲家的生死命运可以引发幼小心灵的风暴,一只动物、一朵野花与某一首作品有着神秘的联系,音乐深刻而无形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家长如果不用心体会,也许永远都感受不到,对于一个琴童而言,乐器并不仅仅是他的工具,也是他的玩具,更是他与广大世界发生关系的链接器。一个孩子得到一架钢琴,他可以顺手把它变成一件万能的神器,宙斯的雷霆、波塞冬的三叉戟,女娲的补天石、后羿的箭,或者哈利波特的隐身衣。一方面,他可以借助这件神器,或徜徉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城市,或回到历史,随时去探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去到那些伟大心灵的深处;另一方面,他带着这件神器参与生活,去理解鸟儿和微风的歌唱,聆听云彩流动的声音和森林颜色的变幻,能够从蝉虫的心跳声中听到生命的交响乐,从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捕捉到生命的调性,甚至在一个音符中听到自己的机缘和命运。换句话说,在一个琴童的生活里,童话不仅仅是一种文体,一种世界观、信仰、哲学,还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些只在故事里存在的法门,如点石成金、画龙点睛、化险为夷、柳暗花明都能一一找到对应。我在书中记下了小夫试图用琴声与种种动物沟通的故事,他孜孜不倦,屡败屡试,既是游戏,也是信念,既是生活,也是想象;还有他与钢琴的关系,在他眼里,钢琴始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存在,他们亦友亦敌,亦兄亦弟,他们惺惺相惜,死缠烂打,也许这一生,就要这么死缠烂打下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忠实地刻画出一个琴童的童年生活,至少写出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部分。
真正的童话不是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也不来自于没心没肺和无忧无虑其中快乐弹琴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而是来自于平凡而热气腾腾的生活,来自最艰难的坚持和执著,来自最纯真的心灵和最诚挚的关怀。具体到小夫,就在于他相信:一架看起来没有生命的乐器,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只属于他的神奇世界。因为相信, 一个琴童便不会把钢琴和童年对立起来,不会陷溺于汗水与泪水,不会遭到剥夺与伤害,因为相信,他就能主动与乐器发生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获得日复一日练琴不止的动力,从而自然地让音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这个神奇世界深藏不露,又稍纵即逝,很惭愧,作为无知的成人,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但幸运的是,小夫发现了这个世界,并不由分说地把我们拉了进去。
三
编辑朋友的建议也很一致:考虑图书市场,最好改成一本教育经验谈,给琴童家长取经。
我认真考虑了同行的意见,随后接受上海《新闻晨报》的约稿, 以一个琴童母亲的身份在教育专版爸妈圆桌撰写了近一年的专栏。 我非常努力地试图从小夫的成长故事中总结、提炼出艺术教育的真金与白银,比如怎么样判断孩子的艺术天分,几岁学琴最合适,家长陪练诀窍,如何引导孩子喜欢练琴,有没有快乐弹琴等等。但越努力,越觉徒然,因为教育实在是一件太复杂和精妙的事情,《清单革命》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把教育看作比造汽车和发射火箭更复杂,在他看来造汽车和发射火箭有模版,可控制,也可以复制,但教育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个人,根本不可能复制。而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尤其音乐教育,恐怕又集中了所有复杂性之最。我没有能力来解密这种复杂性。
当然也有经验可以探讨。比如在写作过程,我意识到一个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在中国,孩子上小学是一件大事,按照惯例,父母都会提前一年把他们送入学前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好入学准备,有的父母甚至让孩子提前上完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但是大部分孩子学习音乐,往往是乐器一进家门,正式的学习就仓促开始了,几乎没有父母会想到在孩子学习一门乐器之前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再加上中国式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当孩子对乐器最初的好奇和自发的兴趣消失后,学琴之路必然凶多吉少。
小夫的学琴经历并不比别的普通孩子更特别。他不是音乐天才,既没有咄咄逼人的音乐才华,也不具备非音乐不可的坚定性和迫切性,从四岁到十二岁之间,普通孩子学习乐器所遇到的问题,他几乎都遇到过,常常为要不要每天练琴,练多久琴而烦恼,也曾经在学琴和学业之间摇摆矛盾。十二岁才决定做钢琴家,在这个行业里,已经算很晚了。回过头去看,似乎正是因为如此,无意中给他保留了足够的准备时间换句话说,也给了我们家长充分的时间,因为这八年,恰好是家庭教育能够有所作为,可以影响甚至渗透、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黄金时间,这也正是我为什么选取这段时间来写作的原因。
如果可以,我愿意把这个过程称之为钢琴学前班。这个班的学员是我们一家三口,三个人互为老师,也互为学生,都是音乐的探索者、学习者、受益者与引导者;学期很长,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毕业,持续了他的整个童年。学前班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孩子与音乐世界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往小里说,关乎他与钢琴,钢琴与生活,往大里说,则关乎音乐与人类,音乐与整个自然、宇宙。
学前班的学习可以分为务虚和务实两部分。所谓务虚,是指精神层面的引导与发现。比如有意识地带着孩子聆听、观察和感受一个全然开放、鲜活与自由的音响世界。这个世界既精密、幽微,又宏大、绚烂,小到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大到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比如引导孩子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手工艺,从而明白弹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手艺,它的秘密在于如何用心。所谓务实,即在学习层面和现实层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比如与孩子一起认识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进入音乐史学习音乐,比如如何用音乐解决孩子与小伙伴的矛盾问题,如何用签和平条约的方式解决陪练中的亲子矛盾,如何在音乐中解答孩子对生、死、爱、命运的疑惑,再比如,如何克服舞台恐惧,如何组织和营销自己的音乐会,又在不压抑、不阻碍的基础上巧妙地规驯、调整、点拨孩子的情感与情绪,让他在钢琴上能够自然而得体地进行表达??
这长达八年的学前班,是一个借助音乐,促进孩子审美唤醒、自我唤醒的过程。我有这样一种体验,家里有一架钢琴,就像拥有一把金钥匙,可以用它打开专家们津津乐道的任何一道教育之门:启发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挫折教育、审美教育、 感恩教育、品格教育、耐力教育??汇总起来,我愿意称为一种综合的艺术人文教育。这种教育与学校里进行的正式的、课程化的、可以量化、监督和考核的人文知识教育完全不同,它是随机的和即兴的,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牵扯到家庭生活的每一根神经与每一个细胞。但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也不同。言传身教是无为式的,自发、散漫、没有计划,甚至可能没有结果,但这种人文教育貌似随手拈来,实则处心积虑,看起来完全感性,实际上背后始终有一道高度理性的框架。构成这个框架的经线是家长对教育契机的高度警觉、敏感,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艺术家的迫切愿望正如书中爸爸妈妈意味深长的对视;纬线则是孩子强烈的艺术直觉比如小夫对音乐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感知能力。经线和纬线密密交织,要求无尽的耐心和爱,豁达的人情,清醒的头脑,严格的自律,稳定的节奏,打通生活与哲学、文学、艺术的应变能力??作为家庭教育的实践者,我深知自己大多数时候是无奈、无力、无助的,甚至做作、僵硬、粗暴。我不是教育家,无法把它们总结成经验和理论,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愿意像法国摄影家布列松一样,以文字的方式记下那些决定性的瞬间。
四
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小夫爸爸用微信创建了CMG中国琴童家长群,一晃几年过去,这个群已经扩大到了四十几个,参与的华人家庭达一万五千余个,家长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有一个著名的口号:音乐改变生活,琴童改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这也是我写作过程的最大心得。
毫无疑问,孩子选择习琴,父母选择成为琴童家长,就注定了家庭轨迹的与众不同。在陪小夫学习钢琴的十四年间,我在琴行、音乐厅、 比赛现场认识和见识过形形色色的琴童家庭,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一条通往所谓成功的羊肠小道上下求索,几乎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个艺术门类会像古典音乐那样理直气壮、不由分说地将一个个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让他们像皈依宗教一般,抛弃自我,舍弃繁华,心甘情愿地成为漫漫朝圣途中一无所有的圣徒。我这么说并不是夸张,若非父母和孩子抱成一团,若不秉持朝圣的虔诚和赤子的情怀,若没有卑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坚韧,要触到音乐殿堂的大门,几乎没有可能。
可以说,家有琴童,每个家长都被深刻地改变了。其中最明显的是,大家都变得爱学习了,摇身成为音乐爱好者,出没在大大小小的琴行、音乐厅、比赛现场、音乐学院的阶梯教室,生怕错过每一个信息、每一个机会。但是与此同时,大家都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就拿CMG中国琴童家长群来说吧,试想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一万多个琴童家长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热烈地传播音乐资讯,分享教学视频,组织公益汇演,传递比赛捷报,吐槽陪练经验,请求特殊帮助等,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但同时也让人有点不安。所谓不安,我指的是一种印象。在中国,琴童家长是一个怪诞的群体。有调查显示,中国正在学琴的琴童有五千多万。这个数据有多惊人,他们背后的家长群就有多庞大,他们以沉默、牢固、坚韧的群体形象,构成一个奇特的社会学景观。我的一个朋友曾气急败坏地把天下的父母分成两类,一种是父母,一种是琴童父母。在他眼里,琴童父母具有如下特点:苦哈哈,急吼吼,怨兮兮,从头到脚都是一副外焦内炙和苦大仇深的模样。我不知道自己在朋友眼里是不是这副德性,我只知道,自从小夫学琴,我就变成了一个无情之人。任何私人聚会和公务会面,无论多么重要,如果安排在晚上,我一概拒绝参加,如果在白天,我也总是一副六亲不认的死样时间一到,说走就走,毫不留恋,理由永远只有一个:我是琴童家长!时间一长,我所有的社会身份均一一隐去,只剩下了琴童家长这一项。朋友们谈到我的无情和无趣,总是慨然长叹:她是琴童家长!
你为了孩子辞职,牺牲太大了!你真不容易!我常常听到这样的问候。但我心里像明镜一样清楚:我牺牲自己了吗?当然没有,我是放弃了职业,但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我依然在从事出版,后来开始从事翻译,甚至从文学领域跨到了音乐领域;最重要的是,在陪伴小夫的过程中,补上了我一生最大的缺憾,那就是艺术教育。
但是我知道,作为琴童家长无疑是不容易的,其中最难的是处理亲子关系。我有位朋友的经历就很典型,从钢琴进入家门开始,他和女儿的关系就恶化了,每天都是眼泪,都是叫骂,都是仇恨。两年后,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父女关系,学琴计划只能以失败告终。他很不甘心地问我:你和小夫怎么没有变成仇人?你怎么能不焦虑、不慌张、不苦大仇深?
这位朋友不知道的是,小夫学琴之初,每天都会用各种方式向我提出抗议,妈妈,你的心好硬,就像面包从冰箱里拿出来??你不像亲生的妈妈,像个野生的妈妈!我意识到,家有琴童,在某种意义上父母的角色从养育者变成了监督者、教育者和发号施令者,亲子关系也变成了一种权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看起来是孩子在练琴,其实父母也在练一颗强大而矛盾的心。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本身的存在和真实的需要,只看到孩子的功能性价值,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唯有以学音乐为名义的命令与压迫,练琴必然会变成一场命令与服从、呵斥与反抗、眼泪与咆哮的家庭战争,长此以往,不仅会伤害到亲子关系的核心,也必然会伤害到孩子与音乐的关系。好在我很快调整好状态,首先做到陪伴,其次才是陪练。儿童心理专家李雪有一段话启发我很多,她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书稿完成后,我第一时间发给了我那位曾经气急败坏的朋友。他回了我一段很长的微信,小夫的故事促使我重新思考家长与琴童的关系,学琴的孩子像一股山间清泉,翻越崇山峻岭,只为奔赴大江大海。我犯了一个错误,一直以来我像愚公一样付出全部的努力,为女儿移山,挖运河,修水道,希望她走一条捷径,从没想过她会有断流的那一天;你们为小夫做的,不是挖河道,而是顺着他的水道,陪他翻山越岭,陪他走弯路,你们没有主宰他的走向,只是在必要时为他清淤除泥,通涵引水,结果他自己壮大成一条河流??
五
最后,用几句话总结培养一个钢琴家的感受:
1、音乐关乎整个生命,生命本身才是音乐最可贵的节奏。
2、想象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之后的音乐家,而不是两三年后。
3、机心永远不如本心。最重要的是保持纯真的艺术天性,不要用成人的机心去占领他的本心。
4、如果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想把音乐变成孩子的价值和生命,你要有能力把音乐变成整个家庭的空气与盐。
5、成为钢琴家,天分、运气、专注和持续发展,缺一不可。但天才不是最重要的,兴趣和爱才是。天才很难定义,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帮助孩子维持这个兴趣,并把这个兴趣变成一种持久的爱和习惯。兴趣在,追求就在。
6、天赋是靠追求一步步拓展出来的。
雷淑容 2019年5月于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