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这本散文集定名《燕堂夜话》,是因为作者老家祖屋重建之后,挂有一块题为春燕堂的牌匾,以纪念作者的祖父,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意思。至于夜话,则是作者以前长期在报馆工作,养成了夜晚写作、看书的习惯。
收在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除了大部分讲澳门之外,也有不少牵涉作者老家的情事。年纪大的人,怀乡念旧的情况大概难免。还有一部分文章谈人生际遇,抒发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小品、随笔虽然可以自由发挥,但总还是要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为好。
|
關於作者: |
蒋忠和,笔名石城、秋庐、余荔人。祖籍福建莆田,1944年11月10日生于福州。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曾在汕头牛田洋部队农场生活两年。1971年起任福建省永泰县中学教师。1983年来澳定居,旋即进入《澳门日报》,曾任编辑、要闻课主任、副总编辑,2013年退休。现任三联出版(澳门)有限公司总编辑。
著作有散文集《秋庐漫笔》《望耕絮语》,以及与人合著的《孰忍一水隔天涯》《度尽劫波兄弟在》《评陈水扁》等台湾问题评论集。
|
目錄:
|
爱我澳门
美哉澳门003
别样风景006
追寻澳门先民008
路过牧羊巷011
望厦肌理014
赞赏《镜海魂》017
优良传统021
澳门骑楼024
小议澳门文化027
澳门之光029
而今迈步从头越033
活化旧区036
讲好澳门故事038
情系家山
荔城无处不荔枝045
家乡情结047
童影如梦050
马兰客052
山乡稀客055
恋恋山居058
理想家园061
留住乡愁
番客吟067
漂洋过海客家路070
过年的感觉075
绚烂的尾声078
留住乡愁080
侨屋风姿084
红砖厝086
林家祖屋088
寂静的侨乡091
乡村记忆093
传承的坚守097
农村民俗馆101
舌尖上的乡愁104
怀人忆旧
当时背影未曾忘111
栀子花开114
报春花118
母亲121
永恒纪念124
最忆厦门中山路128
柿子红了130
旅思游兴
又见古田135
土楼遗韵138
重游小鸟天堂141
再到五里桥145
福安罗家巷149
廉村文化152
人鱼共处154
里约印象156
足球王国160
海湾明珠162
阿拉伯商人165
绿色生活
倒影171
福建民居174
村落保护178
船厂幽思180
追梦183
种茶者说186
有机食品190
消失的河道193
教育漫谈
奉还神坛197
家贫子读书200
师生感情202
揠苗助长207
让孩子爱看书211
乡土知识215
充实自己218
生活哲理
千山独行223
耐得寂寞226
利用价值229
收住心中的野马231
寡欲多寿234
老人问题237
老有所乐240
距离之美243
中华商德247
诚信为本249
得失之间252
穿越迷茫255
有话好好讲257
历史回眸
登上金门岛263
历史画卷267
航空英烈270
海上遗珠273
患难见真情276
漫谈琉球279
郑家大屋怀古284
遥远的乡亲289
闲情偶寄
闲话花生295
以茶会友298
捞化与兴化米粉302
猜灯谜305
逐梦山水间307
医史与科普312
医学散文315
点缀生活318
让生活充满乐趣320
后语323
|
內容試閱:
|
后语
年前老编打电话告诉我,要我将近年在报上刊登的一些零散文章整理一下,准备结集出版。
我想了老半天,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把现在这本散文小册子叫作《燕堂夜话》。这燕堂并不是什么附庸风雅的噱头,只是因为我那老家的祖屋重建之后,挂上了一块题为春燕堂的牌匾,以纪念我的祖父,现在我取这燕堂二字,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意思。况且我的文章除了大部分讲澳门,也有不少牵涉家乡的情事。我前几年结集出版的两本散文集,一本取名《秋庐漫笔》,一本取名《望耕絮语》,就都是这么个思路。年纪大了,念旧、思乡的感情应该还会强烈一些吧。至于夜话,这完全是一种很个人的写作习惯。以前长期在报馆工作,养成了夜晚写作、看书的习惯,现在我仍然觉得白天人来客往杂事丛脞的,很难静下心来一气呵成写出一篇畅达的文章。
其实,在报纸副刊上有一块小专栏,谈谈自己的人生际遇,抒发一下生活的感慨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是很不错的。不过,小品、随笔虽然可以自由发挥,但总还是要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为好。既然报社给了自己这么好的机会,那就尽量努力写好每一篇,让读者喜欢看。不过,不同的专栏,会有不同层面的读者群,不可能人人都喜欢。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拉拉杂杂凑成一本小册子,读者诸君挑自己喜欢的看就是。
蒋忠和
2017年9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