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回答的是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形成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的理论基础,以国外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思想来源,离不开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进行的社会建设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历经启蒙、奠基、探索、发展四个时期,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推动着中国社会建设从模糊的理论认识到局部实践,再到全国实践的发展,逐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个实现目标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社会的自由发展;社会建设的六大措施认清国情前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基础、大力加强法制建设重要保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领导力量、依靠劳动人民依靠力量、具备世界眼光重要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化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要注重民生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现代社会体系等的建设。
|
關於作者: |
袁琳,女,1974年12月出生,湖北恩施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湖北民族学院,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等。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在《社会主义研究》、《求索》、《人民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代表作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与人的解放》、《论马克思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路径及其启示》、《对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基础的思考》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道德教育研究》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