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本集刊由云南大学主办,旨在弘扬魁阁精神,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扩大云南大学社会学的学术影响力。本辑为*辑,恰逢今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在云南召开,计划在年会期间向学界同仁推出。在栏目设置上,本刊常设社会学理论与应用、人口与发展、人类学与区域研究、民俗与社会、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魁阁新秀等板块,另临时灵活安排其他的栏目,如书评、影评、人物掌故等。个中既有对理论方法与田野实践的介绍,也有理论争鸣,抑或名家访谈;既有区域性研究,也有对具体社会、民俗事象的调查与分析探讨,可以为我们较为全面地呈现社会学、人类学学科诸多面相,进而启迪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赵春盛,大理鹤庆人,白族,博士,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党委书记。研究领域:社会学、民族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等。主持《我国藏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可及性问题及其公共治理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发展研究》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政策生成及其反思》等论文。讲授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管理经典理论、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等课程。
|
目錄:
|
把种子埋入土里(发刊词)
魁阁学术
中国乡村研究的魁阁时期及其社区研究法的反思 章立明
魁阁精神与我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 王思斌
学术对谈
博闻强学 启智创新
何明教授谈个人学术历程及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发展 何明 洪颖
社会学理论与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 岳昆 李杰
社会性美学是否可能?
以龙眼艺术驻地计划为例 张维慧 夏循祥
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基础结构决定论述评 陈兴贵
返乡劳动力流出地社会再融入研究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 程梦瑶
民俗与社会
云南鹤庆班榜村竖房上梁及安放瓦猫仪式的田野调查
兼谈云南瓦猫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佳
衍变与传承:瑶族盘王节中的仪式神像画 谭静
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
论丽江壁画摹本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价值 付云仙 杜悠悠
影视人类学
观察电影制作:独特的实践 大卫麦克杜格 著 徐菡 译 冉光沛 校
不浪费的人类学影像实践影评《金翼山谷的冬至》 张海
基于个人观察的影像发现
影评《宫墙之下》(Under the Palace Wall) 冉光沛
游方僧的山谷纪事
论人类学纪录片《峡谷纪事》、《雪山短歌》和《山形物语》 梁君健
直播风潮对底层网络用户的异化
浅析纪录片《红毛皇帝》的人类学表意 王静
魁阁新秀
理解抗拒:工读学校学生的亚文化想象 马速
从个体情感体验到社会结构边沁与情感社会学 蒋平
剧评书评
剧评
百家会泽,弦歌不辍《魁阁时代》剧评 舒凌鸿
用表演去书写魁阁的时代原创话剧《魁阁时代》观后感 向伟
书评
植物猎人、传教士博物学与人类学的华西学派
读《地方知识与自然阶序华西的植物研究与人类学(1920~1937年)》
曹津永
黔东南地区的侗族稻米与生活
评《七十二寨稻作技术与文化变迁》 涂俊
作为与他性关联的宗教和族群复兴
评梁永佳《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族群复兴中国西南的白族》
马祯
叙事疗愈中的人、故事与知识
评《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 武艳华
学人自述
我和社会学 胡荣
会议综述
影像纪录、族群记忆与文化传承国际影视人类学论坛2018 徐菡
《魁阁》集刊征稿启事
|
內容試閱:
|
把种子埋入土里(发刊词)
把种子埋入土里是林耀华先生在《金翼》一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在这里我把它读作林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一种期望。
80年前的呈贡魁星阁,成了一批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避难之所。在那个年代,的确有一些知识分子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战争实践中,这样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在那样的极端年代,那些能坚守三尺讲台,并从事对于时局的改变并没有直接助力的调研、讨论以及学术书写的知识分子,同样可贵。应该说,正是当时后者的那些经验研究,成为现在我们所说的魁阁精神的种子。
8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80年的很多学术观点,对于当下社会,无疑失去了解释力。从学术研究的环境来看,当下与8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费孝通先生关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等论述,对于当下中国社会,难道真的完全没有解释力了吗?如果没有,那么,当下的中国社会结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尽管也有人对差序格局的学理性提出过批评,但是费老在《乡土中国》中的相关叙述却令人回味无穷。或许是因为《乡土中国》是在费老讲课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很多文字朗朗上口,读这些文字,仿佛在听作者讲课,娓娓道来,丝毫不枯燥。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同样也能体会到学者们在那兵荒马乱年代中的淡定和从容。
严格说起来,所谓魁阁时代的学术产出,在理论上的创造的确有限,但是当时以魁阁为中心的一批学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获得对中国社会认知或再认知的方式,以及对于西方理论和中国社会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必要的警惕,却是难能可贵的。
当我们在谈论魁阁精神时,也不应该忘记当时与呈贡魁星阁相距700米的呈贡文庙,那里有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从1938年至1946年,国情普查研究所在呈贡文庙持续工作达8年之久。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人口普查被誉为中国现代人口普查的开端,其普查方法为进行195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