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編輯推薦: |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
內容簡介: |
封面文案
我是一块石头,亿万年来,经历了无数的沧海桑田。*让我怀念的,是五千年前的那批人,他们弱小,却充满了智慧。
内容简介
良渚古城城墙良渚古城城墙以石块铺底,再覆土夯筑,铺垫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经过研究,这些石头均采自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自然山体,将这些石块运到城内铺垫城墙基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表明良渚古城的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本书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讲述良渚古城城墙的发现、研究历程,以及良渚遗址群石器等相关研究的一些成果和进展。
|
關於作者: |
姬翔,助理馆员,2016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现就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从事地质考古研究工作。
王宁远, 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考古领队。曾主持海盐仙坛庙、嘉兴姚家山、安吉芝里等大型遗址的发掘。近年以良渚遗址为工作重点,负责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发掘与研究。出版过《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从村居到王城》等相关专著。
董传万,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科学论文,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多项。与人合作、编著有《贵金属珠宝首饰评估》《山水探秘浙江大地精品游》等著作。
罗以达,1976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地质专业,在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事地质工作40年,2015年退休。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个重要的地调、矿调、城调等项目,获部优秀图幅二等奖和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13年破格晋级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何以称城
一 周边地理环境
二 良渚古城的发现
三 古城布局与结构
第二章 铺垫石的故事
一 铺垫石的模样
二 铺垫石的岩石类型与组合
三 垫石产地
第三章 工程量研究与模拟实验
一 古人是怎么运输石块的
二 当时建造城墙需要多久
第四章 石器里的花样
一 石头打造的社会
二 因材施工
三 良渚人的智慧
第五章 石器石料何处寻
一 C 形区地质概况
二 资源与石源
三 良渚人的生活圈
第六章 未完 待续
一 是时候扩大工作圈了
二 它山之石
三 寻找良渚玉魂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总序】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刘 斌
时间与空间真是奇妙的组合,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浩瀚的宇宙,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仿佛恒久不变地镶嵌在天幕中。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光年是距离单位,宇宙深处星星点点射向我们的光线,来自遥远的过去。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考古,同样是这种俯仰之间的学问,由我们亲手开启的时光之门,将我们带回人类历史中每一个不同的瞬间。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放眼世界,5000 年前是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上的几大流域,不约而同地孕育出早期文明,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那么,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学界甚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文明标准,城市、文字、青铜器我们逐一比对,中国的古代文明似乎到出现了甲骨文的商代为止,便再难往前追溯了。
考古学上,我们把文字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在中国的史前时代, 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 的文化序列。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然而,中国的史前时代长久以来被低估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夏商为文明探源的出发点, 以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无形中降低了周围地区那些高规格遗迹 遗物的历史地位,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 域的良渚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陕北的石峁遗址随着探源脚步的迈 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 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个案。
大约在 5300 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 前的繁荣。与以往人们喜爱的装饰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可不仅仅是美 观的需要。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 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 或象征财富。那些至高无上的人被埋葬在土筑的高台上,配享的玉器种类一应俱全,显示出死者生前无限的尊贵。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 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这些玉器的拥有者是良渚的统治阶级,他们相信自己是神的化身,行使着神的旨意,随葬的玉器种类和数量显示出他 们不同的等级和职责范围。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江阴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 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历史偏偏给了余杭一个机会,在反山遗址的周围,越来越多的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的保护, 使得考古工作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到今天再来回望,这为良渚文 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否则,谁会想到零星发现的遗址点,竟然是 良渚古城这一王国之都的不同组成部分。
今天,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一个有 8 个故宫那么大的良渚古城 (6.3 平方公里)。它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 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 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 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会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 为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 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 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 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经走过了 80 多个年头。从 1936 年施昕更先生第 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 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 ;从 1959 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 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 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愈发丰满起来。这一系列丛书,主要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 中青年学者,围绕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 研究,集体编纂而成,内含极其庞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有公众希望了 解的良渚古城遗址的方方面面、良渚考古的历程、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 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最高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 渚高等级玉器、供应日常所需林林总总的良渚陶器还有专门将良渚置 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中外文明比对,以及从媒体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 横生的系列报道汇编。相信这套丛书会激起读者对良渚文明的兴趣,从而 启发更多的人探索我们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问 :良渚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因为在 近现代历史的观念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不知道有一个良渚。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是大一统的中华文明。考古学界启 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的就是了解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因此, 我们不该对最初的文明社会有过多的预设。在距今 5000 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的区域,辽西可能 存在红山文明,长江中游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只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局 限,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文明形态是否真实。良渚文明在距今 4300 年后 渐渐没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力遍 及九州。由此可见,区域性的文明实际上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 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 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 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其实,夏商两支文化也是不同地区各自演进发展所至,夏商的更替,其实 也是两个区域性文明的轮流坐庄,只是此时的区域遍及更大的范围,此时 的文明正在逐鹿中原。真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要从秦朝算起。这样 看来,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 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万万不可将之割裂。
2019年5月于良渚
|
|